唐雎不辱使命九年级(下)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领会史家文字和小说笔法。
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
(2)理解对白的特点,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出人物个性。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外交使臣,面对强悍的秦王,他英勇无畏,应对自如。
当秦王以“逆寡人”“轻寡人”相责难时,唐雎立即加以否定。
他先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再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语,表明守土的坚定信念,同时激怒秦王,先发制人。
当秦王问他有没有听说过“天子之怒”时,他却以“臣未尝闻也”轻轻带过,故作不知,显示出极大的蔑视和自信。
他非但没有被秦王吓倒,反而针锋相对,提出“布衣之怒”压制对方。
经过一番慷慨陈辞,以古证今,并且“挺剑而起”,最终让秦王屈服,表现出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士人品质。
(3)了解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的艺术手法。
如围绕易地问题,就有秦王的欲求与安陵君的坚守,有秦王的无理狡辩与唐雎的据理抗争;在意志较量方面,则有“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对垒。
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唐雎的“未尝闻”;唐雎所说的“布衣之怒”,秦王归之于“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一个拒绝回答,非常傲慢;一个丑化描述,极为轻蔑。
这样,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相互衬托,将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作者为了追求夸张、强化的效果,多借助人物语言渲染气势、烘托气氛,增强故事的“现场感”。
如秦王说“灭韩亡魏”,目的是从气势上压倒对手;唐雎罗列刺客的壮举,也表明了血拼到底的气概。
秦王先说“灭韩亡魏”,气势夺人;后说“韩、魏灭亡”,辞格已卑。
这些生动的描写,极力地凸显了人物性格。
故事复述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安陵”的要求遭拒。
唐雎出使秦国,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取得胜利。
最后秦王只好屈服。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仓鹰击于殿上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天下缟素..原意为:白色丧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2)形容词作动词请广.于君原意为:(面积,范围)宽阔,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3. 一词多义(1)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F ____________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F ____________③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④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____________⑤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 ____________(2)怒:①天子之怒.F ____________②怀怒.未发 ____________③怒.而飞(《北冥有鱼》) ____________4. 重点实词(1)唐雎不辱.使命辱:____________(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谓F:___________(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____________(4)安陵君其许.寡人许F:___________(5)大王加惠..加:____________惠:____________(6)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F:_________(7)秦王不说.说F:___________(8)且秦灭.韩亡魏灭F:___________(9)故不错意.也意:____________(10)而君逆.寡人者逆F:__________(11)岂直..五百里哉岂直:__________直:____________(12)秦王怫然..怒怫然:__________(13)臣未尝.闻也尝F:___________(14)伏尸..百万伏尸:__________伏:____________(15)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闻F:___________布衣:__________(16)亦免冠徒跣..徒:____________跣:___________(17)以头抢.地尔抢:____________(18)非士.之怒也士:____________(19)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___________休:____________祲:____________(20)若士必.怒必:____________(21)今日是.也是F:___________(22)挺.剑而起挺:____________(23)秦王色挠.挠:____________(24)长跪而谢.之曰谢:____________(25)寡人谕.矣谕:____________(26)徒.以有先生也徒:____________5. 文言虚词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__________(1)之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__________③聂政之.刺韩傀也 __________④长跪而谢之.曰 __________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__________②以.君为长者 __________(2)以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__________④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3)安陵君其.许寡人 __________①受地于.先王__________(4)于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__________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__________(5)何②何.至于此 __________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__________(6)也②非士之怒也. __________(7)且.秦灭韩亡魏 __________(8)以君为.长者 __________①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__________(9)而②长跪而.谢之曰 __________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__________①轻寡人与. __________(10)与②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11)虽.千里不敢易也 __________(12)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13)秦王怫然.怒 __________(1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__________(15)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课后习题)2.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课后习题)3.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课后习题)(2018乌鲁木齐)4.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018贵港)三、文意理解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秦王向安陵君提出“以小易大”的换地想法,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满足自己非分的要求,表现出秦王的骄蛮欺诈、盛气凌人。
B. 秦王的政治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恼羞成怒,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天子之怒”引起的可怕场景。
C. 唐雎列举专诸王僚等史实,一方面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另一方面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D. 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有质疑,有陈述,有判断,有斩钉截铁之决然,有柔中带刚之委婉,多种形式糅合,艺术表现力非凡。
针对训练(2020原创)文言文阅读。
(10分)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夕日欲.颓B.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内外异法也C. 臣未尝.闻也未尝.稍降辞色D. 怀怒未发.苍颜白发.2.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轻寡人与.与.儿女讲论文义B. 受地于.先王达于.汉阴C. 以君为.长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 长跪而.谢之曰朝而.往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第1段秦王先设骗局,以大欺小,安陵君不甘示弱,以安陵是祖先的遗产为由严词拒绝,导致矛盾激化,安陵国前程险恶,后派唐雎出使秦国。
B. 第2段中唐雎面对秦王的压力,沉着冷静,从容应战,在假设与让步中带着坚定,在反诘与蔑视中含有嘲讽,在言语中激怒秦王。
C. 文中用“不说”“怫然怒”“色挠”等词语,如同一条暗线,串连起秦王情绪的变化,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富有戏剧性。
D. 文章在人物对话中展开,自然形成对比,造成相互映衬的效果。
如在意志较量方面,以“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对垒,形象对比鲜明。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参考答案及解析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知识梳理一、1. (1)错措在意(2)仓苍青色2. (1)穿白色丧服(2)增广、扩充3. (1)①派②出使③使唤④使者⑤致使,让(2)①生气,发怒②愤怒③振奋。
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4. (1)辱没、辜负(2)对……说(3)交换(4)答应(5)施予恩惠(6)虽然如此(7)同“悦”,高兴 (8)灭亡(9)意图(10)违背(11)哪里只是只是(12)愤怒的样子(13)曾经(14)横尸在地趴着,面向下俯卧(15)听说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16)裸露赤脚(17)碰,撞(18)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19)发作吉祥不祥(20)一定 (21)这样(22)拔(23)胆怯(24)道歉(25)明白,懂得(26)只,仅仅5. (1)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封地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代词,指唐雎(2)①介词,用②介词,把③介词,凭借④介词,因为(3)表示祈使语气(4)①介词,从②介词,到(5)①疑问代词,为什么②疑问代词,怎么(6)①表反问语气②表陈述语气(7)连词,表递进,况且(8)动词,当作(9)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转折,但是(10)①语气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吗”②连词,和(11)表假设,即使(12)表反问语气(13)……的样子(14)表疑问语气(15)表陈述语气二、1.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2. 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3.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充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4.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三、A 【解析】由文中“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可知,秦王提出的换地想法为“以大易小”。
针对训练1. (2分)C 【解析】A项中“欲”,前者意思是“想要”,后者意思是“将要”。
B项中“使”,前者意思是“派”,后者意思是“让”。
C项中“尝”,意思都是“曾,曾经”。
D项中“发”,前者意思是“发作”,后者意思是“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