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ⅩⅩ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优势病
种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1.........................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及优化
2...........................痔病中医诊疗方案及优化
3...................阑尾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
4...................肠梗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
5.............手术科室常见病种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

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证
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
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2-3天抽脓1次),用金黄散或玉露膏外敷。

(二)特色疗法
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泄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术后辅以中药辨证论治,治法:以通腑泄热,利湿解毒为法。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9 枳实6 厚朴6 丹皮9
当归9 丹参9 木香3 白术9
茯苓9 莱菔子9 败酱草6
术后待有肛门排气后,允许进食即可每日一剂,连用3日至5日。

(三)疗效评估: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按积分法
1.痊愈:腹胀腹痛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

2.显效:腹胀腹痛消失,食欲欠佳或腹胀腹痛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适。

3.有效:腹胀腹痛减轻,食欲改善。

4.无效:腹胀腹痛无明显改善,食欲无明显改善。

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一)难点分析:
我科收治的阑尾炎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

(二)应对措施:
加强中药辨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

对病情较重患者使用宽肠理气汤等加减,连用时间因人而异。

二、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痔,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

医学所指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一.诊断
(1)、有内痔、外痔或混合痔出血史。

(2)、大便末肛门滴血或粪便表面附着有鲜血。

(3)、可见痔粘膜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有的可见到出血点。

(4)、肛门指检指套上有血迹,并可排除直肠内癌瘤出血。

(5)、直肠镜检查可见到内痔核及出血点。

(6)、必要时做粪便细菌培养、钡剂灌肠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一)外治法
外治法是采用熏药、敷药、塞药等方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表面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内痔保守疗法既包括了内治法也包括了外治法,两者结合治疗可起到相得益彰、增强疗效的效果。

常于术后给予消肿止痛汤坐盆。

拟方如下:
苦参25g 芒硝30g 花椒20g 五倍子20g
元胡20g 苍术15g 侧柏叶15g 冰片5g
艾叶30g 乳香10g 没药10g (水煎坐盆)
坐浴时间约20至30分钟。

每日1至2次。

(二)内治法(常用于门诊治疗)
1、风伤肠络证:
症候: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消痔固脱。

方药:槐角丸
2、湿热下注证:
症候:便血色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还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仁丸(《温病条辨》)
3、气滞血淤证:
症候: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痛疼,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消痔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郁金
4、脾虚气陷证:
症候: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举陷,消痔固脱。

方药:补中益气汤;或用参林白术散
5、大肠实热证:
症候:口渴喜饮,唇燥咽干,大便燥结,小便短赤,便时出血较多,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痔核脱出,糜烂不能回缩,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凉血地黄汤合槐角丸
6、阴虚肠燥证:
症候:头昏咽干,五心烦热,盗汗,形体消瘦,大便秘结,便时肛门疼痛,痔核下脱,滴血,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细数无力等。

治法:养阴润燥。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二)特色疗法
绝大多数保守治疗无效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出现创面明显疼痛,于是常于术
后给予消肿止痛汤坐盆。

拟方如下:
苦参25g 芒硝30g 花椒20g 五倍子20g
元胡20g 苍术15g 侧柏叶15g 冰片5g
艾叶30g 乳香10g 没药10g (水煎坐盆)
坐浴时间约20至30分钟。

每日1至2次。

连续数日。

(三)疗效评估: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术后患者创面疼痛明显减轻,尤其是术后专科换药时疼痛明显减轻。

有效:术后患者创面疼痛较前减轻,尤其是术后专科换药时疼痛减轻。

无效:术后患者创面疼痛无减轻,尤其是术后专科换药时疼痛无减轻。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中医辨证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中药辨证施治有待加强。

(一)加入依据中医体质辨证的饮食健康指导。

(二)加强中药辨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