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追根溯源近年来,河北省文物部门,在桑干河流域发现的一系列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引发了考古界与史学界寻根的热情,有的专家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族创造的文化,他们在东迁的古过程中,把仰韶文化带到了桑干河流域。
但是,考古学家们却看不出它们的传播途径和演变的过程,它们突然地出现又神秘的消失了。
那么,它们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王震中,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研究员,多年来,致力于炎黄文化的研究,为了弄清楚黄帝、炎帝的历史之谜,他先从寻找仰韶文化的源头着手,通过查阅大量的考古资料,他发现西安半坡和河南庙底沟这两处仰韶时期的文化遗迹,是通过一个文化母体演变而来的,那么,这个文化母体又来自哪里呢?他说:“要追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这两个文化群体的根源,我们可以追溯到大约距今7000多年前生活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一带的先民们,是他们创造的这样一种文化,这种文化里面有非常典型的一种器物,叫做小口尖底瓶,也被称作为葫芦型尖底瓶,这种尖底瓶里边,半坡类型尖底瓶,它的沿是直口型的,庙底沟类型的口沿被称为重唇型,也就是双重型的,所谓双重型呢,就是在口沿上又叠压了一层口沿,这两种口沿的尖底瓶在陕西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都有大量的发现”。
与此相关的鱼鸟图像,花卉图案的产生时间也都在陕西省北首岭得到证实。
这就是说,在距今5500多年以前,仰韶文化是统一的,从距今5500年起,统一的仰韶文化一分为二,发生了文化的裂变,才产生了半坡和庙底沟这两种类型。
那么,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与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这两大族群有什么关系呢?王震中说:“战国时的《国语·晋语》是这样记载的: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少典的人娶了有蟜氏为妻,生了黄帝和炎帝,黄帝生活在姬水一带,炎帝生活在姜水一带,他们成年以后,都有了各自的领地,黄帝建立了姬姓部落,炎帝建立了姜姓部落。
由此可见,他们二者是由同一个族群分化而来的”。
根据一些专家考证,姬水就是源于今天陕西麟游的漆水,而姜水是陕西省宝鸡市渭水上游的清姜河,后来以炎帝为代表的姜姓部落顺着渭河、黄河南岸逐渐向东扩展,到达河南及河北的南部地区,而以黄帝为代表的姬姓部落沿北洛水南下,到达大荔、朝邑,然后又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朝东北迁徙,经过千里跋涉来到了燕山西北部桑干河流域定居了下来,根据考古发现如果半坡类型就是炎帝部落的文化遗存,庙底沟类型就是黄帝部落的文化遗存,那么。
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就是与炎帝和黄帝两个部族的活动范围恰好吻合。
他们发源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华山脚下,分布范围西至渭水上游,东过陇海铁路,北到河套和燕山以北地区,南到江汉,因此,在张家口市涿鹿、蔚县一带发现了仰韶文化,说明在距今5000年前,皇帝和炎帝两个部落曾经到达了这一地区。
因此,一些专家认为,《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到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不是传说,而是信史。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和炎帝在一个名叫阪泉的地方发生了冲突,经过三次大战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被迫臣服了黄帝,并与之结为同盟。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黄帝和炎帝既然同出于一个母系氏族部落,那为什么他们还兵戎相见呢?王震中说:“黄帝和炎帝虽然出自同一个亲属部落,但是,后按理他们离开了这个发祥地,又沿着不同的路线向东扩展和迁徙,到阪泉之战的时候已经是相当遥远了。
而且当时一个大的社会背景是神农氏衰落,诸侯之间相互征战,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在这种情况下,黄帝作为一个强盛的部落,他起兵征服这些作乱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炎帝的权威就受到了挑战,因此,他不甘心,与黄帝在阪泉这个地方展开了较量”。
黄帝和炎帝虽然在阪泉进行了三次较量,但是,却没有残酷杀戳的记忆,并且通过相争而归于相亲,结为同盟。
为后来战胜蚩尤,统一各个部落奠定了基础。
因此,王震中认为,这恰好说明了他们在血缘和文化传统上有一定的渊源,那么,阪泉之战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呢?1981年夏天,涿鹿县矾山镇四堡村有一位农民叫李仲祥,他家在盖房子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一个古代的墓葬,在这个墓葬里他们发现了随葬的石人、石兽等。
许多稀罕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文物是一块板瓦地券,这引起了当地学者的注意。
张家口市文联作家曲辰说:“我去了以后找到了这个李仲祥,当时他家里还保留了一个三足的彩陶香炉,一个绿色的陶碗,有一块长37厘米,宽25厘米的板瓦,上面是用朱砂笔书写的一个地券,从这个地券记录上看幕主人叫郭荣,死于金大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162年”。
这块地券现存放在涿鹿县文物管理所,地券上记载矾山镇阪水弥勒禅寺主持林泉老人,感念郭荣对寺庙的善举,特给他划出这块地,作为郭荣的坟茔,这里面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当时这个地方就叫阪水村,那么,这个阪水村和史书上记载的黄帝战炎帝的阪泉有无联系呢?曲辰根据板瓦地券上提供的这一线索,开始查阅了大量的史书典籍,发现东汉末年有一位学者叫文颖,他在《汉书·刑法志》涿鹿之野词条下作注解时说,涿鹿在上谷郡,今见有阪泉地、黄帝祠。
曲辰说:“文颖的这个注释,很有历史价值,他明确指出,当时在这个上谷郡的涿鹿县,有阪泉地,有黄帝祠,这离现在的涿鹿城只有30公里”。
唐朝初期成书的《括地志》对这一记载更加明确,阪泉到了唐朝,就叫黄帝泉了,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南56里,唐朝时的妫州怀戎县,就是今天涿鹿县的保岱乡,泉水出五里到涿鹿东北与涿水汇合,涿鹿古城也在妫州怀戎东南五十里,那里原来是黄帝的都城,这些记载说明阪泉和涿鹿是同一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涿鹿县矾山镇。
这些历史遗迹是历史留在大地上的烙印,它们是靠史书记载和当地群众一代代传说、记忆而流传下来的。
一位导游小姐介绍说:“我们站的这个位置是涿鹿县的矾山镇,这个就是黄帝泉,这个水它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不干枯,天涝不外溢,它的水温一年四季都保持在12.5到13.4度之间。
在我们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谚语,…用它浇地庄稼旺,用它饮马马儿壮,用它做饭饭菜香,用它洗脸脸蛋光‟”。
黄帝泉位于涿鹿古城东南约500多米,水池为圆形,周长近百米,池面约3000多平方米,水深三米多,水质清澈见底,水量充沛,每天水流量近5000立方米,据国家地矿部和卫生部的有关科研部门测定,这个泉水含多种矿物质,是优质的天然矿泉水。
几千年来,它随着黄帝的史迹之谜被载入史册代代相传,并以它优质、甘甜纯洁的泉水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直到今天,当地一万多人口靠黄帝泉哺育,一万多亩良田靠黄帝泉灌溉。
为了揭开炎黄文化的历史之谜,诸多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民间人士对涿鹿大地上的一些文化遗存进行了深入的考证,通过几十年来锲而不舍的研究,才逐渐的逼近了历史的真相。
这座山叫釜山,因为它像一口倒扣的锅而得名,当地人传说这就是黄帝召集各路诸侯会盟的地方。
从这座山的形制来看,明显有过人工修筑,整个山体从上而下修筑了三层环行平台,很像是一个塔型的祭坛,山顶上还有一块巨大的方石,方石有雕刻的痕迹,一个十字指向四个方位,由于年长日久风化严重,变得模糊不清。
当地人称之为合符石。
涿鹿炎黄蚩三祖文化研究会会长任昌华说:“我这有一块石器,这块石器应该叫兵符,我是1994年的10月份在这个地方发现的。
当时,就在这放着,下边有土,老百姓在这开地的时候我发现的,那么这块兵符,上面刻有明显的符号,所以这一块兵符,在这个合符坛的合符台下面发现,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涿鹿之战黄帝打败蚩尤以后,又驱逐了北方的荤粥部落,在釜山统一了各部族的符契,各地诸侯和部落首领拥戴轩辕氏为黄帝。
这标志着国家走向一统的开端,历来被史学家所重视。
那么,史书上记载的釜山,就是涿鹿县保岱村这个釜山吗?原国防大学学者房立中说:“根据唐朝的《括地志》记载,釜山就应该在妫州的某个地方,这个在历史上是没有问题的”。
根据唐朝的《括地志》记载,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这是一条考证釜山所在的重要依据。
那么,妫州怀戎县又是现在的哪里呢?原北京大学教授王北辰先生对此曾经进行过多次实地考察和专门的研究,他认为现在涿鹿县保岱乡西边这座废弃的古城,就是唐朝妫州城的遗址。
因此,他认为现在涿鹿县保岱乡窑子头村的这座山就应该是史书中记载的釜山,这和当地百姓们的传说恰巧吻合。
在釜山的表面及其周围的田埂上,到处都散落着砖头瓦块,似乎表明这里曾经有过规模不小的建筑群。
涿鹿县委宣传部陈文* 说:“你看,是这个,还有带图文的,有时也能发现。
当初民族有三座大的寺院,一个叫尧庙,一个叫舜庙,还有一个叫瞽叟祠,也就是舜的父亲,瞎老头子。
但是,特别德高望重,在这个上面,建有大规模的寺院,一直祭祀着,这个地方挨着桑干河,水草丰盛,土地肥沃。
因为尧、舜、禹的庙都在这儿。
”由此可见,这里曾经是一个历史文化十分悠久的圣地。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黄帝与各路诸侯会盟釜山,统一符契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符契是古代帝王授权臣属带兵征战或是办理公务的一种凭证,最初用石器,后来逐渐用金、铜、玉制作,一分为二,一半由帝王掌握,另一半交与办差的人持有,当差的人办完差事,把符契交回与帝王所持的另一半相合,这便是合符。
黄帝合符釜山,是平定了天下的暴乱之后,与各路诸侯会盟釜山庆功祭告天地,登上帝位,定都涿鹿的一次盛典,这么重要的一项政治活动,黄帝为什么要选在这么个高山之巅来进行呢?因此,有的专家也提出不同的观点。
曲辰说:“我认为这个釜山就是现在的矾山,釜山合符,他她是统一全国以后搜集符契,就是发兵的这么一个地方,相当于这个后世的开国大典,那个阅兵式,所以,他不可能带上千军万马,到60里以外一个山头上去,所以,釜山,就是烧制量器簠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矾山”。
簠,是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计量器皿,很像一个陶罐,一簠为六斗四升。
曲辰认为,这里说的釜山实际上是一个地名而不是山名,山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语,堆得像山一样。
他认为釜山,实际就是今天涿鹿县矾山镇,这里当初可能是用来烧制簠,这种计量器皿的地方,因为簠这种器皿堆积如山,久而久之成为这里的地名。
《周礼》中记载的“簠”到了汉代被“釜”所替代,不再使用,所以,唐代成书的《括地志》将“簠”山一名以音著,误记为“釜”山了。
在涿鹿县温泉屯乡,李虎沟村南有一座山,在这座山的主峰上奇怪地形成一个天然的窟窿,凌空看去恰似一座桥梁,当地人称之为陵寝山,在中国古代,帝王的葬身之地,才称之为陵寝地,那么,当地百姓为什么称这座山为陵寝山呢?曲辰说:“80年代初,我们去搞文物普查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都说那个(山)就是黄帝的葬地,叫陵寝地,它中间是水冲刷了一个沟,一面叫东陵寝,一面叫西陵寝。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那么,桥山和这个陵寝山有什么联系呢?老百姓说的这个陵寝山就是司马迁记载的桥山吗?曲辰带着这些疑问,首先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