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于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具体现象依然是有效的工具,但用这个理论系统地解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则显得片面和不足。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异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劳动异化”理论是青年马克思用以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理论。
异化概念早在《圣经》中就已出现,但在哲学上使用这一概念的是霍布士、卢梭、费希特等近代思想家。
黑格尔第一次在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中对异化概念进行系统论述:“绝对精神”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异化(外化)”成“自然界(精神性实体)”。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把这一理论运用于经济领域从而提出“异化劳动”概念。
青年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时,试图用“劳动异化”理论构建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
但是,随着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认识逐步深入和理论的不断积累,马克思改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理论取而代之。
然而,这种取代不是形而上学的“抛弃”而对“劳动异化”理论的“扬弃”,是辩证的否定和理论的升华。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于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现象和具体问题依然是有效的工具,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于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具体现象依然是有效的工具,但用这个理论系统地解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则显得片面和不足。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以个方面。
“异化劳动”是劳动者的“异己的权力”。
马克思说:“由于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发地形成的,因此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权力。
关于这种权力的起源和发展趋向,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就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相反,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
”2 “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
”3
“异化劳动”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劳动异化”得以产生的条件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异化劳动”与财产的私人所有密切关联,“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
”4二,“异化劳动”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
”5三,“异化劳动”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发展处于低级阶段即社会的“自发”性阶段:“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6四,“异化劳动”是“市场力量”的必然产物:“单独的个人随着他们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愈来愈受
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这种情况在过去的历史中也绝对是经验的事实。
”7
历史上“异化劳动”是曾以进步的姿态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
”8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并且还没有使这种关系作为独立于他们自身之外的社会权力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因此,“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之中,也是可笑的。
”9 “ 毫无疑问,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
”10
人的本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希望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劳动”。
尽管“异化劳动”是对人类“早期阶段”的一种进步,但由于“异化劳动”对于个体来讲是被动的、被迫的,因此人们并不满足这种进步而是时时刻刻希望超越它的束缚。
“随着这种异化的发展,在它本身的基础上,人们试图消除它。
”11 “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 同时,马克思把“异化劳动”与“作为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区分开来,并强调指出前者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12
“异化劳动”的消除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异化劳动”的消除就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其消除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
这一定条件的具备是一个客观积累的过程,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些条件,“只有通过历史的经济过程本身才能创造出来”。
“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13
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达经济表达方式,其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社会主义从本质上是消除“劳动异化”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是滋生“劳动异化”的温床。
这种双重的性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程度和有限范围内依然存在的“劳动异化”现象,但这种存在是次要的非根本的,它的作用也是具体的和有限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劳动异化”现象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尚未充分发展和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形之下形成,社会尚未完全达到“自觉的社会”的程度,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某种共通性。
这种“共通性”为“劳动异化”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对于市场主体来说仍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力量,市场驱使着市场主体而不是被市场主体所驱使,从而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也成为“劳动异化”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自发”性,是“自发的社会”,因此在一些领域,劳动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复盖广度和深度尚不能满足广大劳动者的实际需求;一些劳动者还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着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勉强工作。
总会有一些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在他们那里仍然存在着“只要外在压力一解除,他就会逃避劳动”的心理状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异化”现象之所以具有非根本性质,是因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它的每一个进步都在向着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迈进,因而也是在向着最终消除“劳动异化”的目标缩短距离,也就是向着人的真正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和“自觉的社会”靠近。
注释:1周本本《〈1944手稿〉中异化思想与黑格尔异化思想的比较》(《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第期);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8-39、37、38页;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页;4、7、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第163、42、104 页;9、1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109、108页;13王金福《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异化问题》(江苏社会科学1999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