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痛风的危险因素_张振文

痛风的危险因素_张振文

痛风的危险因素天津医科大学营养研究室(300070) 张振文综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300052) 尹 潍 王正伦* 王建华 审校摘要: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最高发病年龄男、女均在50岁以上。

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痛风患病率不同,可能与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关。

不同种族痛风的发病率也不同。

大多数痛风患者有遗传倾向,主要是由于嘌呤代谢催化酶缺陷使尿酸生成过多所致。

另外,影响尿酸代谢的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也与痛风有关。

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遗传;肥胖1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患病率1 1 痛风的发病率 有关痛风的发病率文献报道很少,1988年Abbott报道,美国Framing ham及M assachusetts两地30岁以上居民,年发病率男、女分别为1 7 和02 。

1991年Johnes H opkins先证者研究发现30岁以上男性累积发病率达9 ;最近对2064名男性研究发现其发病率为2 8 1 。

日本推测其发病率为5 。

1 2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 各国报道有很大差别,以男性为例,新西兰的毛利人为104 ,印尼的爪哇(JAVA)人为17 ,美国痛风成人患病率为10 1,2 。

各国报道的发病率变异范围很大,可能是由于(1)诊断标准不同而产生差异。

(2)调查表询问中,病人自述与医生检查的患病率存在很大差别。

(3)可能是假性痛风。

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Fram ingham1954年和1976年血清尿酸(SUA)水平由297 5 mol/L上升到339 15 mol/L。

有关规范衰老的研究(Nor-mative Ag ing Study)SUA均值从345.1 mol/ L上升到380.8 mol/L,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各国报道很不一致,马里亚那群岛(Marian) SUA均值在434 35 101.15 mol/L,患病率达62 ,印尼爪哇(Java)达53 ,新西兰不同种族的患病率为38 ~59 ,美国5 ~43 ,南美13 。

芬兰、英国、加拿大等国在5 左右 1-3 。

1993年日本的新病人中24%SUA在416 5 mol/L以上 4 。

2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2 1 年龄 有关痛风的发病年龄,美国研究发现,痛风最高的发病年龄组男性在50~59岁,女性在50岁以后 1,3 。

说明痛风是老年性疾病。

2 2 性别 一般报道,痛风的患病男 女为20 1,女性发病均在绝经后。

Roubenoff 1 对1337名白人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9年的跟踪观察,其中1216名男性中原发痛风47人(占38 5 ),继发痛风13人;而另外121名女性则无一例发病。

在英国患病率的研究发现,男性成人患病率是6 1 ;女性成人只有1 0 。

但也有与此相反的报道,Borg在164名老年人研究中,女性血清尿酸明显高于男性(0 53mol/L),女性痛风患病率17 7 。

高尿酸血症和患病情况有分离现象,女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1 7 ,男性为243 ,而女性痛风患病率与男性相比却是1 3 4。

其原因是受试妇女年龄在45岁以下,但痛风发病很少在绝经前。

天津医科大学流行病教研室(300070)2 3 地区分布 不同国家的痛风患病率不同,新西兰的毛利(maori)族和库克岛的Pukapukans族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104 及53 。

个别生活方式接近西方的中国人SUA水平较高,甚至可高于白人。

印尼爪畦农村的患病率为17 ,同白人水平相同 1-3 。

印尼80%的痛风病患者居住在农村。

Toke-lau岛移居新西兰的移民痛风患病率明显高于居住原岛的居民,发病相对危险是非移民的9倍。

这可能与西方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关 2 。

痛风常被认为是较高社会阶层的疾病,英国的皇室有许多人患有痛风。

1968年对2060人的研究发现,痛风患病率由社会阶层最高(生活水平高)的29 降到社会阶层低(生活水平低)的8 ;也有相反的看法,英国社会经济最好的Ipsw ich有最好的社会经济状况,但其患病率最低,从而推测必然还存在另一个诱发痛风的因素。

2 4 种族 国人SUA普遍低于西方人,美国1986年研究发现,黑人痛风的发病率高于白人。

2 5 遗传 各国的多数研究认为痛风患者有家族史,且年龄越小发病有家族史的比例越高 4,6 。

有人报道,80%的12~19岁病人和50%的25岁病人有家族史。

一般认为达20%~50%,经耐心询问有家族史者可达75% 6-8 。

还有研究证明,一般痛风病人有35%的家族史,与先证者有直系关系者痛风的患病率增加到60% 6 。

现已明确,使尿酸生成过多引起痛风的先天性酶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嘌呤代谢催化酶。

2 5 1 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合成酶 目前PRPP合成基因已被克隆并且确定了PRPP的同功酶(PRPSI) 8 。

Becket等证明了PRPSI基因具有家族PRPP合成活性增高的现象。

PRPP基因呈X染色体显性基因性状 8 。

有研究认为PRPP基因突变是错义突变,倘若是这样,那么PRPP酶活性应下降,然而在这些病人中却出现增高的现象,其原因尚解释不清。

2 5 2 次黄嘌呤鸟磷酸核糖转换酶(H PRT) H PRT催化游离的鸟嘌呤或次黄嘌呤生成相应的核苷酸,从而减少了尿酸的生成。

此酶缺乏可发生两种性联遗传性疾病 9 ,H PRT完全缺乏造成Lesch-Nyhan(自毁容貌)综合征,部分缺乏者,其红细胞内此酶活性各家族间有别,约为正常的0 01%~ 30%。

HPRT遗传特点为X性联隐性遗传,女性为携带者,男性发病。

此外黄嘌呤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葡萄糖-6-磷酸(G-6P)酶等酶的异常也与痛风的发病有关,但只占痛风者的一小部分 10 。

2 6 环境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在富有者多见。

诺鲁(Nauru)的密克罗尼西亚(M-i cronesians)男性有64%的高尿酸血症和6 9%痛风。

日本报道,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摄入动物蛋白及脂肪的增多,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病人也增加 4 。

移居新西兰的Tokelau人在饮食方面变化表现在肉类摄入增加、饮含嘌呤高的啤酒、碳水化合物和奶及奶酪的摄入增多 1-3 。

2 7 体重 体重与SUA呈明显相关,体质指数(BM I)增加也与高尿酸血症有明显关系 11,12 ,但并非是肥胖原因造成的。

Ger-m an认为单纯的血胆固醇增高症并不与高尿酸血症相关,但Silm an H ochberg随机研究表明,血胆固醇水平与SUA呈相关关系 11 。

体重增加虽然并非是痛风发生先兆,但有研究证明,青年时期体重增加是临床痛风发生的危险因素,青年时期体重增加的越多,痛风发生的危险性越大。

35岁时的BMI明显与痛风发病呈剂量反应关系 13 。

肥胖与高尿酸血症有关,据报道男性病人其肥胖发生率为9 1%。

肥胖引起高尿酸血症可能与体内内分泌系统紊乱(如雄激素和ACTH水平下降)或酮生成过多抑制尿酸排泄有关。

2 8 酒精摄入 已报道,波兰人酒精摄入与血清尿酸水平相关,在Framingham的研究中也证实痛风与酗酒相关。

酒精影响血尿酸水平的解释,一种为因饮酒伴食含丰富嘌呤的食物、血酮症造成血清尿酸的增高和因肾脏受损而产生尿酸过多;另一种认为,饮用象威士忌类含铅的酒,使痛风的发病的危险性增加了3倍 13-15 。

2 9 冠心病(CHD)、高血压、糖尿病 CH D 病人中17%有高尿酸血症,并与血压及血胆固醇具有正相关关系 14 。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是CHD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自Framing-ham的研究认为SUA是CHD的先兆。

高尿酸血症患者常较正常血尿酸者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更多,诸如偏高的血压、血脂、血糖等。

一些危险因素本身就是发生血尿酸升高的原因,如长期的高血压使肾小球缺氧,乳酸生成增多,与尿酸竞争排泄;某些利尿剂和降压药物的使用也能使尿酸排出减少。

反之,高尿酸血症又可通过尿酸结晶直接沉积于小动脉壁而损害动脉内膜,加重高血压、冠心病。

而另一些危险因素则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直接结果,如过高的血尿酸浓度可损害胰腺 -细胞,进而诱发糖尿病。

有关痛风的死因,有研究认为50%痛风病人死于肾功能不全 4 ,近年来由于对痛风患者泌尿系统疾病控制,死于心肌梗塞及脑血管疾病者有所增加 4,16 。

参考文献1 Roubenoff R et al.JAM A,1991;266:30042 Darmaw an J et al.J Rheumatol,1992;19:15953 S tar VL,H ochberg M C.Drug,1993;45:2124 Nakamura T et n M ed J,1994;37:6585 Corkill M M ed J,1994;107:3376 Puig JG et al.Arch Int M ed,1993;153:3577 Leong,Feng PH.Singap M ed J,1992;33:3938 Roess ler BJ et al.Adv Exp M ed Biol,1991;309B:1259 Cariell NF et al.Envir M ol M utagen,1992;20:8110 Kamatani n M ed J,1994;37:65111 S il man AJ,Hochthberg M C.Oxford Universi ty Press Ox-ford,1993:1212 S immonds HA et al.Br J Rh eumatol,1994;33:93213 T akehashi S et al.Br J Rheumatol,1994;33:73114 Vandenberg M V et al.J Epidemiol,1994;21:70015 S cott JT.Br M ed J,1992;298:798916 Kagam i n M ed J,1994;37:646(收稿:1996-10-18 修回:1997-05-30)左旋谷氨酸单钠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200040) 刘彦芳综述 蔡定芳审校摘要:简述左旋谷氨酸单钠(M SG)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

新生期大鼠(或小鼠)给予M SG可引起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其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异常尤其突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呈病理性亢进,其可能机理为弓状核(ARN)投射到室旁核(PV N)的抑制性纤维消失。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明显低下,机制可能为A RN中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 HRH)神经元破坏,LHRH分泌减少及垂体对L HRH的反应性减低,从而性腺的发育受到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