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把握文章思乡怀国之情,品味关键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圈画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读懂作者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探究兰花形象和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品味富有哲理的句子,体会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
教学方法
朗读圈画、启发谈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播放余光中先生的《乡
愁》)
同学们,对于离乡背井的
人们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
无疑是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
的乡愁。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
夜思》,不着一个“愁”字,
却道出了写不尽的乡愁;台湾
诗人余光中以《乡愁》为题,
反复咏唱,直抒胸臆,也还是
那化不开的两个字:乡愁。
台湾作家陈之藩在《失根
的兰花》中就表现了这种刻骨
铭心的思乡爱国的情感,读来
令人动容。
学生逐步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设置环
境,引起学生
的思考,导入
文本。
一、导学
1.高声自由读文章,边读
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词;并划出
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
大意。
1.识记本课生字词。
2.初读课文,概括本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
情感。
学生明确预习
目标。
自读课文,初
步了解文章内
容。
二、检测1.作者及相关情况
陈之藩,1925年生,科学家,
散文家。
河北霸县人。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相互指正
陈之藩: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他的
散文带有透彻的理性,取材常由生
活体验出发,融入丰富的人生阅历,
风格极为突出。
检测学生预习
效果。
2.字词读音、释义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坍塌
..嚼.菜根可藉.拙.重群山万壑.
沁.凉如水晨曦.根着.何处
②根据意思选择相应的词语()事情悲壮动人,令人歌颂悲泣。
()高山深谷,风景优美。
()诗意浓厚的样子。
()凉意如水一般渗入。
比喻极为清凉。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文章大意=人物+事件+结果(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散文代表作品有:
《旅美小简》《在春风里》
《剑河倒影》《一星如月》
《时空之海》等。
tān tājiáo jiè
zhuōhè
qìn xīzhuó
可感可泣
群山万壑
诗意盎然
沁凉如水
文章通过看花而引起作者对自己经
历的回顾。
掌握作者及作
品
掌握字词
感知内容
三、探究探究(一)
速度课文,回答问题:
1.题目为“失根的兰花”,
其中“根”指什么?“兰花”
指什么?题目的含义是什
么?
2.文章第11段引用“郑
思肖画兰”这一典故的作用是
什么?
3.“在白天的生活中,常
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
西,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
西。
”“不爱看”与“不敢看”
矛盾吗?为什么?
探究(二)
陈之藩的这篇散文很感
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有
不同的收获启迪。
请高声朗读
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
落,并谈谈喜欢的理由。
(可从写作手法、修辞方法、
用词的巧妙等不同方面来
说。
)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
再代表回答回答。
其他学生及时补充
1.以“根”比喻故土、国家。
“兰花”比喻作者本人。
“失根的兰花”比喻身处异国的炎
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
2.这段点明本文题目来自郑思肖画
兰的故事。
点明失根兰花的寓意,
前后照应。
3.不矛盾,无论看到与故乡不同的东
西或者相同的东西都会触发作者的
思乡之情。
学生畅所欲言
探究内容,
理解主旨
体会感情
四、点拨 1.写法点拨: 首尾呼应 借物抒情 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 2. 主 旨
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之情。
学生进一步加深感悟
文章主旨的概括方法: 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的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培养感悟能力
五、评价
2.本文以“絮”和“萍”,来比喻自己的人生,想像一下人生还可以比作什么? ①人生如戏,
②人生如一张单程车票,
③人生如书,
④人生如棋,
2.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给 予充分地肯定与鼓励。
学生先独立完成,
然后相互对改 ①人生如戏,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②人生如一张单程车票,踏上就只能一直走下去,无法再回头。
③人生如书,看人如看书。
人的外
表像是书的封面,人的内心世界不
就是书的内容吗? 大千世界,芸芸
众生,人人都用一支神笔,撰写着
自己人生大书。
④人生如棋,一盘棋,输赢乃兵家
常事,赢了不必张狂,输了也该拿的起,放的下。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有个清楚的认识。
检测学习效果 巩固积累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对学习充满兴趣。
教学板书:
借物抒情 前后照应
思乡爱国
失根的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