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启企业管理知行合一之门

开启企业管理知行合一之门

开启企业管理知行合一之门——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
在开启企业管理知行合一这一扇一纸之隔的厚重大门之时,请各位暂时先轻松一下——脱下自己多年来穿上的各款“管理大氅”,因为只有空杯才能装进新水。

如果您正好是拥有多年管理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管理人员,那么在脱掉你的管理理论“大氅”外,最好也能暂时脱掉身上的铁布衫,暂时忘掉自己的经验,但一定不要脱光,要留下您作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良知(此良知非彼良知,并不完全是道德层面的,还请性急的朋友耐心则个)。

在这里,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位草根老板——唐山的一位做办公耗材的中小企业家。

他恰好和笔者同姓。

他是在笔者为唐山一家年销售额4亿多的企业做管理咨询时认识的朋友。

他是在数年前只身一人来到唐山创业的,和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家一样,筚路蓝缕的经历对于朱老板一样是必不可少的磨砺和修炼。

今天他的公司也还只有10多名员工,年营业额也不是很高,可是他却已经做到了管理的高层次境界——无为而治——他在不在公司,员工都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公司没有打卡机也没有签到薄,但员工却没有迟到早退现象;按照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流程,各部门的员工能够主动密切协作,主动去实现客户满意的既定目标,并将客户的满意转化成重复购买,使其成为公司的忠诚客户,但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人给他们上过“CRM客户关系营销”和“二八原则”的课程。

这位朱老板所做的只是两点:首先,他认为自己创业不易,是手下
的“兄弟”们帮他“打下”的“天下”,所以,在公司里首先给予跟着他创业的骨干员工实行了期股分配,现在已经对于在公司工作满1年以上的员工都推出了“期股分配”制度。

并制定了一清二楚的提成方案,用他的原话讲,就是:“员工自己一看单子,就能算出个人能挣到多钱”。

除了企业的二次分配制度外,他还做了这样一件“小事”:叫自己成为员工的“服务人员”——只要是员工做不了、做不好、不好做的工作,他来帮员工去做。

有的时候是他指导员工去做,还有的时候他就是直接帮着员工去做。

当我问到:如果你的公司扩大了,你还能这样,还会这样做吗的时候,这位朱老板憨憨一笑,说道:“那我就叫我的管理人员按我这样帮员工,如果我的管理人员有了难办的问题,我就给他们帮忙,”。

最近,他开始组织员工学习弟子规,从孝道开始讲。

他主讲。

朱老板的学历不高,更没有系统的研习过管理学理论,只是凭着自己的商业触觉和经验在经营,在管理。

他在经营中始终不敢忘记客户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所以要每一位员工给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罢了;同样,在内部管理上,他也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想法:有了员工的劳动,才有了公司和他的利润和财富,不能亏了他们。

他没有进修过MBA,也没有很高的学历,只是在凭自己的“良知”在做事,在管理。

当他这样认为了,就这样去做了,可结果却达到了很多代表着先进管理理念和理论的公司所寻寻觅觅终不可得的结果和境界。

从古至今,中土西夷,各种管理的理论无不来自于管理的实践活动,同样,企业管理的理论也是如此。

何谓“知” ?
如何“行” ?
怎样才能知行合一?
“良知”只是道德层面的符号和概念吗?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良知”到底还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知”,指的是知识,也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俗称“想法”)。

“行”,指的是实践活动和对于自己认可的、追求的“想法”的一种践履。

而“知行合一”就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知道了,明白了,有了“想法”而不去做,不能算真正的“知”;只有做了,实践了,才是真正的“知”。

同时,在“行”,也就是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产
生“知”——“时间出真知”,不是吗?
而此时的“良知”不仅仅是人的道德的层面的“良心”和“道
德”了。

“良知”还包含着人性中的“知耻”、“知羞”、“知恩”这三个层面,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具备“良知”的人,定会是一个讲求“仁义礼智信”的人。

知行合一就是指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按照阳明先生的话讲:“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

上面的朱老板可能不一定自觉的明白自己是“合道而行”的,但他在企业经营和管理实践的结果却为我们的企业管理“合道知术,知行合一”提供了佐证的实例,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应用上的博大精深。

尽管现代的中国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尴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乃至当今的中国社会,都不曾出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大家,不曾出现过一种广受世人承认的企业管理理论。

以至于时至今日,中国的管理
学界还是处于一个言必称西方的窘境之中,但是,我们不可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我们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老祖宗早已为我们创造出了历经千年甚至更长时间仍充满了生机的文化瑰宝,哪怕是像笔者所遇到的朱老板那样,不经意间的“知行合一”,就能造就众多企业处心积虑想达成的结果。

目前尽管关于“国学”和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已经有很多成果了,但更多的尚停留在对“国学”的解读和与企业管理理论的对接层面,在企业的管理实践还有相当的距离。

在历史上,儒释道多次相互渗透、相互同化,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三教一体”。

在曲阜的三圣殿、函谷关大道院,以及少林寺都有着就同时供奉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地方,此三教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道”的根基,“道”生“理”,但企业管理需要“道”与“术”的结合,需要“知行合一”,所以,包括远在先秦就以“术”见长的其他杂家也就进入了笔者探研企业管理道与术的视野之内。

林寺还有这样一幅对联:“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笔者尽管学疏才陋,但希望能够从企业管理实践的立足点出发,站在巨人肩上,本着拿来主义和实效主义,为探索中小企业管理的道与术尽一己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