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一棵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3.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 同时
2.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过程】:
eng怔住)
2•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
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
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
3 •默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孩子和小树就是文章的线索。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先交
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母亲种下了几棵树苗,腿有残疾的孩子也种下了那颗最小的树苗;再写小树苗在孩子的护理下比其他树苗长得更茁壮,孩子也在母亲的决定下上了学;最后写孩子取得了成功回家探亲,交代了小树苗茁壮成长和孩子能够成才的原因。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谁成全了谁?你从哪感受到的?为什么?画出有关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
(1)孩子成全了小树
“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
”(树是有生命的。
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是不被人重视的,是不被人看好的,是被认为没什么希望的。
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
“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 “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 “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上了学…… 水塘和树之间。
” “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喂它。
” (为了小树成材,孩子精心照料着它。
他精心侍弄小树的同时,也是在悄悄实现着自己的一个心愿,他是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
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是什么?(第一次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则显示他的性格特征: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把握全文,理清顺序,是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在交流中,感受
孩子的顽强、坚韧,感受母爱的伟大。
(2)母亲成全了孩子
那孩子“一出生腿就残疾了。
”“母亲望着孩子,犹豫了……“但看到孩子眼里那灼灼的目光,母亲点点头。
” (母亲
分明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坚强不屈、看到了坚韧。
) “那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
)
(3)这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疋,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
”究竟是什么促使母亲做出这项重大决定的呢?
①孩子自己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
②孩子每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
③孩子每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
(以上几点都反映了孩子坚韧顽强的个性,隐喻着他在将来的日子里可能有的奋斗精神。
孩子的坚持使快要枯萎的小树赶上了原先很壮实的树,身残但志坚的儿子也一定如正常人一样成功。
她相信小树能长大,自己的儿子也会成长。
伟大的母爱!)
(4)你怎样理解成全一颗树?
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
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
无论是孩子,还是母亲,他们做了一件相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
(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通读全文。
五、拓展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学后受到启发,
在自己的生活中像那个孩子一样坚强、乐观,学会关爱,才是学习本课的意义。
板书
成全一棵树
孩子
母亲成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