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快慢的重要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其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拓展】人口的机械增长:这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迁入量,人口迁出量)。
2、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拓展】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
3、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世界人口增长存在地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各大洲之间。
(1)大洲之间的差异亚洲人口数量最多,非洲人口增长最快。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增长比较缓慢。
(2)国家之间的差异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及类型(1)构成: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2)类型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特征出生率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原因(1)高出生率:①没有控制生育②早期的农业社会需要多生子女,来帮助从事农业(2)高死亡率:①战争频繁;②食物匮乏③医疗卫生条件差(1)高出生率:①节育还不普及②多生子女一方面可以养老,另一方面可以分担工作,增加收入(2)低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供应和医疗条件改善,人们寿命延长(1)低出生率:①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开始变化;②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等(2)低死亡率:生产力水平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发展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分布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欧日美等发达地区和少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
【结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死亡率的下降,出生率的下降最终促使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实现。
【拓展】区分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方法①从特征上区分:原始型是高高低,传统型是高低高,现代型是低低低。
②从数值上区分:原始型和传统型的人口出生率都在 3.0℅以上,但传统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据此可以区分二者;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而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
(1)发达国家:属于现代型(2)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尚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3)全世界: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4)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属于现代型三、人口问题1、人口问题当今世界上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人口老龄化:(1)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2)标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3)原因: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其中生育率下降是最主要的。
(4)问题:①引起劳动力不足;②增加政府财政和社会福利负担;③导致兵源奇缺(5)措施:①移民或加强国际劳务进口;②进行贸易移民,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提示】判定人口迁移时一般需具备跨越行政界线、居住地发生改变和时间限度等三个条件。
2、人口迁移的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另外,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说明】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三、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中国“民工潮”现象(1)成因: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
②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
③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
④农村体制改革,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大。
⑤城市吸引力,城乡或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
⑥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机会。
(2)特点:①流动的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地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主要的输入地。
②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体,“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
③流动不稳定。
④文化素质偏低。
(3)影响(利)①有效调整了劳动力资源的地区配置,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②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和人地矛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弊)③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增加了社会治安和局部(城市)就业压力;④民工流入地区常因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和生态环境恶化。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 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 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①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并不确定,比如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消费水平等不断变化,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②相对确定性(具体时期内,假定制约因素保持不变(如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时,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估计)(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因素影响相关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负相关(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按土地资源最高容量在16亿左右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如耕地、淡水等。
①人口与可耕地关系──目前我国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1/3。
②人口与淡水关系──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注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①人口合理容量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供养多少人口合适,即适度人口。
②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可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③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如世界人口合理容量为60亿,而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7-8亿,而环境人口容量为16以左右。
2、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拓展】一、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1、人口的年龄结构现在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划分为三个大的年龄组:O~14岁为儿童少年组;15~64岁为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人口发展速度和类型以及抚养比都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可以表明人口发展和人口再生产类型变动的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人口总量中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大,劳动力资源就相对雄厚。
2、人口金字塔类型形状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变化趋势扩张型(年轻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都高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人口由于育龄人群比重高,而且不断地成长起来。
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
静止型(成年型)底部变窄,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平衡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收缩型(老年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经变形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人口由于育龄人群比重低,后备力量更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呈负增长,人口缩减判读方法一看年龄构成:人口年龄金字塔的纵坐标表示年龄,一般根据年龄的大小分为少年儿童(0—14岁)、成年人(15—64岁)和老年人(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
二看性别构成:人口年龄金字塔的横坐标表示性别构成,阅读每一年龄组的数据可以得出该年龄组女性和男性的比重,进而得出其性别比(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三看人口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常见人口统计图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坐标图、结构图两大类。
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 →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 →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1)坐标类图(2)结构类图注意:判读人口年龄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塔形:不同的塔形反映了不同的人口问题,下宽上窄的塔形反映出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高的问题;上宽下窄的塔形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2)关注某年龄段所占人口比重。
由此可以推知该年龄段人口出生时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或推知其人口发展中的某因素的变化。
(3)关注某年龄段男女各自所占比重的对比状况,由此可判断某时期男女性别比例状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