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中国通史复习

近代中国通史复习

近代中国通史复习
作者:***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1年第04期
一、知识网络构建
二、主干知识梳理
(一)列强侵华史
1.主要战争。

2.阶段特征。

3.主要条约。

(二)中国人民的求索史 1.求索历程。

2.阶级特点。

(三)中国近代经济
1.发展历程。

2.相互关系。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等多种形式并存。

总体看来,自然经济对后三种经济有抵制作用,而后三种经济又都瓦解着自然经济。

具体来说,自然经济的发展趋势是逐步走向解体,但速度是很缓慢的,在整个旧中国一直占主导地位。

它是晚清、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之一。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趋势是不断壮大,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最后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被肃
清。

它一开始就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制,但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双方又出现一定的依赖关系。

它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另一方面又排挤压制其发展,而后者是主要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一直处于艰难的生存状况,无从独立发展。

它在自然经济解体的基础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而产生,又受到三者的压制和阻碍,反过来它又瓦解和抵制了三者。

它们之间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依赖的一面。

洋务经济和后来的官僚经济,在瓦解着自然经济的同时,由于政治的反作用,双方主要相互依赖;其产生和发展依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抵制因素,但以勾结依赖为主;另外,它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但在更大程度上阻碍、排斥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史
1.探索历程。

2.基本经验。

(1)党的正确领导。

政治领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结合国情,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及奋斗目标。

思想领导: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
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觉悟水平,使其懂得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并自觉贯彻执行。

(2)拥有正确的方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坚持武装斗争: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武装斗争。

(4)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5)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五)中国的近现代化
1.含义。

指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它以工业化为中心,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其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经济:工业化。

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

政治:民主化。

即从封建专制制度向现代民主制度过渡。

思想:科学化。

即从专制愚昧向民主科学过渡。

2.历程。

(1)经济工业化。

①萌芽:“师夷长技”观点的提出。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抵御列强的进攻。

评价: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引进西方先进机器、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

但由于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未能付诸实施。

②起步: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起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机器,来挽救清朝统治。

评价:只想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想彻底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失败不可避免。

但它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机器和技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对外国资本主义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③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洋务运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及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评价:从帝国主义手中夺回了一部分市场;加强了各地区之间和工农业之间的联系,对促进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有利于生产集中,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并加强了工人阶级的团结,对开展阶级斗争有积极作用;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了贡献;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但由于它诞生、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真正使中国实现工业化。

④深化: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工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有望在21世纪中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实现工业化的目标;1953年至1956年“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发展重工业,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坚持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1956—196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革”期间,工业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社会主义工业化遭受严重破坏;1978年以后,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工业布局渐趋合理,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评价: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真正实现工业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业化的核心领导力量。

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政治民主化。

①萌芽:《资政新篇》、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领袖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主张在政治方面实行民主和法治,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政治民主化的文件;19世纪60—90年代,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的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但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二者均未能付诸实践。

②起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主张在中国走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道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主张在中国走民主共和制道路。

二者的本质目的均是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起步,也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步。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政治近代化在近代未能实现。

③深化:新中国的的民主化建设。

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为新中国政治民主化奠定了基础;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

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是新中国民主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此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了基层民主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各项民主权利和自由。

(3)思想科学化。

①萌芽:戊戌变法。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维新变法,走君主立宪制道路,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但它未能系统彻底地批判封建专制思想。

②起步:新文化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