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个人所得税
执教者
张士杰
课时
2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经济法律法规》(第三版)陈炳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十一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经济法律法规》(第三版)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内容涉及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有较强的实用性,内容设计合理,符合中职学生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2.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难点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分别采用提问法、案例分析法。
2.新知识点的学习主要采用讲解法和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由浅入深、逐步分解进行剖析,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小组讨论,相互思考,实现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将所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思考,容易接受和掌握。
学生自己学习,会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
老师的举例说明,会让学生容易理解,便于掌握。
巩固已学知识,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小结
2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及纳税人,纳税范围包括哪些?税率有几种?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等内容。要求重点掌握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及稿酬所得的计算公式。
2.稿酬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19000×(1-20%)×20%×(1-30%)=2128(元)
3.讲课报酬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3900-800)×20%=620(元)
李教授12月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185+2128+620=2933(元)
六、课堂练习(10分钟)
张某是我国一位医学专家,每月工资薪金收入7000元,其中包括政府特殊津贴600元。20XX年,张某与李某合作出书取得稿酬20000元,两人按5:5分成;张某购买某生物制药公司股票,年终分红取得4000元现金股利收入;张某为某医学院校做报告2次,每次取得收入2500元,全年共取得报告收入5000元。请计算张某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学习接受能力比较差。《经济法律法规》是一门专业课,绝大多数学生没接触过企业、更没有相关经济法方面知识。所以学生要从基础知识开始,一点一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畅所欲言回答问题
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自己通过看书填写表格内容学 Nhomakorabea举例回答
学生听讲并且跟随老师的思路,归纳总结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规律。
学生分组学习,相互评价。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过程。
做课堂练习
为引入新课作准备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安排
引入新课的讲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2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 20%)×20%
(3)每次收入超过20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 2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稿酬所得;
(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元)×20%×(1-3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2)受科普出版社委托,为其编写《心理咨询》一书。按照协议约定,出版社于12月20日支付给李教授稿酬19000元。
(3)12月25日,受科技公司培训部邀请,为该公司员工进行心理咨询讲座,科技公司支付给李教授讲课报酬3900元。
请回答:李教授应该缴纳多少所得税?
四、新课讲解(30分钟)
(一)个人所得税的概念
是以个人的所得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二)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共11类)
(三)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
区分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
(四)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1.比例税率20%
2.超额累进税率
(五)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1.工资、薪金所得;
应纳税额=(每月收入额-3500元)×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劳务报酬所得;
3.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总结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提问(7分钟)
二、导入新课(10分钟)
三、案例讨论(20分钟)
李教授系中国公民,现在国内某大学任职,20XX年12月份取得收入情况如下:
(1)当月工资收入3400元,奖金收入3000元。
同学们知道个人所得税是对什么进行征税吗?是如何征收的呢?请举例说明。
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要判断他是否应该交纳个人所得税,首先得搞清楚这么几个问题:什么是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对象以及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等等。
问题:案例中李教授工资、奖金所得,稿费和讲课报酬属于个人所得吗?
如果属于,属于哪一类?
为了理解和区分两类纳税人,让学生填写一张表格
纳税人
判定
标准
征收
范围
居民
非居民
大家看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主要有两种,你们知道哪些适用超额比例税率吗?哪些适用比例税率吗?
教师重点讲解,各种所得的计算公式。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看书总结。
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会正确计算。
巡堂指导,启发学生的思路,解决学生做题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20%)×20%×(1-30%)
4.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学生自学: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五、例题讲解(10分钟)
案例中李教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1.工资及奖金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3400+3000—3500)×10%-105=185(元)
1.理解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征税对象及税率。
2.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
3.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基本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案例法和例证法,让学生能判断纳税人对生活中的各种所得,知道该不该纳税,应纳多少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对个人所得税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增强依法纳税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