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 时间:40 分钟满分 :85 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2 小题, 每小题 4 分, 共 48分)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 , 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 ,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 ,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 , 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 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 具备了称雄的实力解析 :A 根据材料信息 , 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 , 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 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 , 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 , 加强对地方的掌控, 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 故 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 故 B项错误; 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 , 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 , 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 ,故 C项错误 ;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 ,D 项与题意无关 , 故错误。

2.(2017 ·安徽蚌埠二模 )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 , 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 , 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 , 通过后即可入仕 , 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 , 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 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 ,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 , 故 A 项错误 ; 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 , 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 , 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故 B 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 , 故 C项错误 ; 隋朝科举制创立 , 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 , 故 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 : “一切政府法令 , 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 , 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 , 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 , 即算不得诏书 , 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 , 唐朝的政事堂 ( )A. 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 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 , 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 , 故 A 项错误 ;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 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 , 故 B项错误; 题干“一切政府法令 ,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 , 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 , 即算不得诏书 , 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 故 C项正确 ; 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 , 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 , 故 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 : 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设于门下省 ,后迁至中书省。

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 , 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

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 , 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 ,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

北宋前期沿唐制 ,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 , 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 , 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 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 ,满人有 72人,汉人有 64人,另有 3 个汉军旗人,6 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 32个章京—— 16个汉人和 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 , 一半值昼班 , 另一半值夜班 , 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解析:B 清朝的满族人具有政治特权 , 汉人与满人权力不会实现平衡 ,A 项错误; 从军机大臣及章京中较多的汉人人数可知汉人可以进入中央政府核心,B 项正确 ;军机处的建立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 但材料体现的是军机大臣的构成,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5.俞森的《荒政丛书》卷 5 中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 ,月可得布二匹 ,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 ,其余或换钱易粟 ,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C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 , 故A项错误; “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方面,材料未涉及 ,故B项错误; “其余或换钱易粟” ,表明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故C项正确; 本题易错选 D项,农民“或纳税完官” ,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故 D项错误。

【新知生成】封闭性是自然经济的最基本特征 , 但是自然经济不等于其本身完全是封闭的 ,封闭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开放性的史实存在, 比如家庭手工业剩余产品投入市场 ,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等史实。

6.(2017 ·福建福州一模)两宋时,凤翔府(今属陕西)、洪州府(今属江西)、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

当地纸户常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 , 温州府纸户还得以用纸代役。

这表明两宋时()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 货币税取代实物税C. 抑商政策略有松弛D. 工商业进一步发展解析:D 材料反映了两宋造纸业的发达 ,既包括北方(陕西), 也包括南方(江西、浙江), 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 故A项错误; “直接纳纸代赋”说明实物税仍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工商业的态度 ,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造纸业的发达 , 甚至出现了“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用纸代役” , 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 ,故 D项正确。

7.(2018 ·安徽合肥摸底 )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 , 该图反映了 ( )A. 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 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析 :A 根据题图可知 , 当地工场工人占到约三分之一的比例 , 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故 A 项正确; 材料中能体现租佃关系 , 但租佃关系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 , 故B项错误 ;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 , 故 C 项错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故 D项错误。

8.福建的抗倭名将谭纶 (1520-1577 年) 说: “闽人滨海而居 , 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 , 而附近海洋渔贩 ,一切不通 , 故民贫而盗愈起”。

这表明谭纶的主张是 ( ) 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 B. 开放海禁政策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D. 采取富民政策解析: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福建人靠海洋获利生存 , 禁海导致民贫变为盗贼。

基于他的这种认识 , 可知他的主张是开海禁 , 从根源上清除闽人为盗 , 故答案为 B项。

9.(2017 ·河北石家庄一模 )孔子编写《春秋》 , 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 “孔子成《春秋》 , 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 : “圣人作《春秋》 , 不过直书其事, 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 ( )A. 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解析:B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 :孔子在编写《春秋》时 , 虽不直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 但却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 ,以是否合乎礼法为标准 , 对历史事件含蓄地进行道德评判 , 以达到劝戒的目的 , 故孟子、朱熹的话都是在强调孔子在《春秋》中的“暗含褒贬”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故 B 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 故排除。

10.(2017 ·山西大同月考 ) “皇帝向皇太后下跪 , 曰以孝治国 ; 皇后向皇帝下跪 , 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 )A. 井田制的瓦解B.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 百家争鸣的出现D. 中央集权受到冲击解析:B 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 , 提出“三纲五常”等观点。

题干中“以孝治国”“夫为妻纲”反映出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主流思想 , 故 B 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 两者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 ,故 A、C两项错误;地方势力的发展会冲击中央集权 ,D 项与题意无关 , 故错误。

11.(2017 ·山西重点中学联考)汉代的儒学是经学 ,孔子依附于六经 ; 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 , 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罢黜百家的结果B. 科举制度的繁荣C. 宋明理学的影响D. 民间书院的兴盛解析:C 汉代儒学是经学 ,孔子依附于六经 ,地位不高 ;宋代理学家朱熹将《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 , 并加以注解 ,使之成为理学经典 ,孔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 项正确。

A项是汉代的因素 ;B 项与此并无直接关系 ; 孔子地位的变化是官方行为 ,D 项错误。

12.(2018 ·湖南衡阳期末)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 , 极其重视祭祖 ,族人参加祭祀时 ,要诵读族谱 ,击鼓讲唱: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 ,为妻者必敬其夫 , 为兄者必爱其弟 , 为弟者必恭其兄。

⋯⋯毋徇私以妨大义 , 毋怠惰以荒厥事, 毋纵奢以干天刑⋯⋯”这表明郑氏家规() A.强调尊卑等级关系 B. 弱化族人社会责任C.巩固宗法血缘制度D. 立足伦理注重规范解析:D 材料“凡为子者必孝其亲 , 为妻者必敬其夫⋯⋯毋纵奢以干天刑”强调的是遵循儒家的纲常伦理、安分守己、遵规守纪 ,故 D 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出“尊卑等级关系” ,排除 A项;郑氏家规注重族人的社会责任 ,B 项错误;材料强调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及社会责任 , 并未体现宗法血缘关系 , 且 C项表述与事实不符。

【新知生成】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

是一种以表谱形式 , 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 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就其内容而言 , 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 , 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 , 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 , 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其中 13题 25分,14 题 12分,共 37分)13.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期 , 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 , 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 , 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