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新模式及政府行为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新模式及政府行为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新模式及政府行为研究摘要: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农业经营由分散化向产业化的转变,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极大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传统的几种类型的介绍、分析。

然后结合闻喜县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的实际情况,以求在现有的几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上有所发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合作社经营模式合作社农户New Model of Farmer Cooperatives and Government Behavior Abstract:The organiz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farmer cooperatives,to promote agricultural operated by decentralized shift towards industrialization, expanding rural incomes channels, which greatly promoted the rural market economy healthy, 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hile for the rural social harmony, stability plays a vital role.Based on the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describes several types of analysis.Then, combined with a number of farmer cooperatives Wenxi run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rder in several existing business model of farmer cooperatives ha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 cooperatives construction business model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words:Farmer Cooperatives Operating Mode;Cooperatives;Farmers引言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有过辉煌的农业发展史。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

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农业发展好坏。

基于此党和国家给予农业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09年又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1]认真研究领悟文件精神,我们不难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发展是我国强民富国的必由之路。

自从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亮点。

2010年全国正式工商登记的合作社就达22.7万户之多。

到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过68.9万家,实有成员超过5300万户。

[2]随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猛发展,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之前的相关研究重点是放在回顾历史,正本清源,介绍国外合作化发展经验和作用,之后的研究围绕合作社制度,合作社结构,合作社经营,合作社教育等多方向,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同时研究方法也由简单的让理论说话转向了要实际数据说话,以实证方式进行论证。

后边将要提到的几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传统模式便是这一阶段的成果。

可是在现实的运行过程中这几种农民专业合作社传统经营模式都存在一定缺陷。

这些缺陷直接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基于这一点,我本人于2013年3月至5月期间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选择了农业发展较好,组织构建相对完备的闻喜县(山西省)作为代表。

对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采取走访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走访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1份,有效问卷100份。

其中礼元镇50份,河底镇苏村20份,上郭西邱村50份,郭家庄30份。

问卷主要涉及农民对合作社的态度(主要是预期与实际满意度)合作社的概况,民主管理,治理结构,经济效益,面临困境等多个方面。

共计11个问题。

在收回问卷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分析,结合与我国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成果的比对,以期从中找出研究突破口,对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传统类型及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传统类型丰富,但归纳起来最主要的四种:①能人牵头型“合作社+农户”②企业带动型“公司+合作社+农户”③股份合作型农民专业合作社④农技部门牵头型“技术部门+合作社+农户”(一)能人牵头型“合作组织+农户”能人牵头的“合作组织+农户”组织形式运作的特点是:通过合作社与农户双方事前签订的合同,农户分工生产规定品种、产量的农副产品然后以种养大户牵头、销售经纪人为纽带、技术人员为支撑,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生产、加工、销售的联合体。

在实际过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都是由“能人”根据市场分析而作出决定,然后把生产任务分配给签订了合同的农户。

“合作组织+农户”具有市场自由合同的特征。

在如何生产的问题上,“能人”只是起一个技术服务和指导的作用,而具体的生产多少,怎样安排生产则是农户自主的决定,即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组织中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农民的决定则是在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结果。

[3]该种组织方式下,一方面降低了农户单独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户利益;另一方面农户们可以实现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的规模性,增强市场谈判的筹码,最终增加了收益。

然而这种组织形式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其生存时间并不会一直延续。

造成组织内在不稳定性的原因主要是:合同约束的脆弱性以及组织有效协调的困难, 这主要是由于组织的整体目标被各方追求自身益最大化所取代。

签约与履约之间的时滞性、外部交易关系的多变性以及经济人假设会引发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合同约束和有效协调需要依靠仲裁机构(如法院) 等利益中立的第三方进行协调,但协调成本极高甚至不可能。

如果有农户违约,其他人求助仲裁机构需要花费诉讼费用,收益却只是单个农户的有限赔偿,收益难抵成本;相对应, 如牵头人违约,农户诉讼费用较违约赔偿要高,得不偿失只好忍气吞声。

牵头人与农户双方的约束力弱,使得能人牵头的“合作组织+农户”这种组织形式极其不稳定。

[4]在陕西省永丰镇的酥梨合作社便是这种经营模式的典型。

永丰合作社建立是由张**发起的,张**先前在本村经营一个农资,农业生产技术扎实。

乐于帮助村民解决棘手的农业生产问题,得到村民普遍认可。

在成立合作社后,一方面他加强对社员的农业技术指导;另一方面积极分析市场行情,确定生产种类,数量,并通过召开社员大会把生产任务分配下去。

合作社在张**的带领下发展还算可以。

不过合作社经营过程中也存在:生产合同履行差,仲裁机构缺乏,合作社发展易受个人意志等一系列问题。

(二)企业带动型“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这一组织形式的制度安排是:农户分工生产农副产品,公司负责加工与销售农副产品,合作社充当中介,主要为农户提供产前和产中的某些服务,如农用物采购、技术服务等,也为公司提供服务,如对农副产品进行收购或粗加工。

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同被分解成公司与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合同之和。

企业接近市场,可以根据市场预测,通过合同与合作社约定本年度生产的数量、品种及主要品质与技术目标, 合作社再把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农户。

农副产品成熟后,由合作社验收、收购及粗加工,然后由企业集中进行加工与销售。

表面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签约较“公司+农户”要复杂,但作为中介的合作社大大增强了这种组织形式的稳定性。

以前公司与农户直接签约,签约数目众多,而且还要监督每一份合同的履行,监督宽且散,履行和监督成本很高。

这种模式中合作社作为农户的群体组织, 减少了企业的签约数目,也简化了合同履行的线路,降低了风险值,监督费用也会相应降低。

合作社对农户拥有相对充分的信息,因而可以进行直接有效的监督,而且监督成本较低。

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中规定价格时,农户有违约的机会主义倾向,此时合作社会从长远利益考虑,及时制止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起到私人裁决的作用;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规定价格时,企业有违约的倾向,但从长远利益来看,企业违约成本(即未来的交易费用) 十分高昂,从而会履行合同[5]。

据上分析,“公司+合作社+农户”作为农产品市场组织形式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更加稳定,农户收入得到提高,而且节了签约、执行和监督合同的成本,稳定性得到加强。

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合同不完全,合作社不能制约企业的压级收购行为,[6]企业也不能完全制约合作社签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织形式依然存在治理缺陷。

合作社本身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容易因农户的进出自由导致解散,从而使该组织形式返回到“公司+农户”。

如何增强合作社自身的稳定性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闻喜县郭家庄的一个以种植夏土豆为主的合作社便是这种模型的典型。

这个合作社成立是基于北京xx公司支持,合作社成立后公司为其提供优质高产的夏土豆种子并进行专业种植技术指导。

在解决了生产的问题后,公司又合作社订立收购合同,合作社通过召开社员大会将生产任务明确到合作社内每个农户,解决了合作社产品的销路问题。

总体来说这个合作社发展一般,通过了解和分析发现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①内部的稳定性②技术服务的滞后性(三)股份合作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上述充当起中介功能的合作社相比,股份合作型农业合作社是农户自发组织、以入股方式实行资本联合,依靠“激励约束”机制实现股东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而发展起来、自己管理的互助组织,具有中介功能、服务功能以及实体功能股份合作型农业合作社将农户组织起来,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与流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代表农户与市场进行谈判,还通过向农户科学技术和科技信息,提供更广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户进入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