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主要思想: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 它把虚静确定为养生的根本方法;在治国方面 主张”无为而治”
特点:理论上博采众长,政治上“积极无 为”。”(具体做法: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
轻刑法)
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
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1)“黄老之学”从本原上是属于哪家学派?
(2)黄老之学有哪些主要思想(内容)?有什 么特点?
(3)它盛行于何时?它为什么成为政治上的指 导思想,在社会居于支配地位?黄老政治的实 施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果?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含义: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 “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思想, 二者糅合为一为“黄老之学”。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
道内,容人:异1论),“百大家一殊统方思…想…”臣,愚“以罢为黜诸百不家在,六独艺尊之儒科术,”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中国古代三纲五常》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核心:“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思想统一,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思想文化专制) 基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最”主,要仁的政发挥和创新
——神化君权,加强君权的需要(仁政)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礼)
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所以,其他有助于实现这目的的 思想,他都会采用。 实质有:人借认助为天:上就的其神实权质来而强言化,地“上罢的黜皇百权家,,以独思 尊想想儒上文术化的”专大与一制秦。统朝来的巩“固焚政书治坑上儒的”大是一相统同,的是。一种思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4、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原因:
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 养生息政策。(客观)
②黄老之学与当时休养生息的现实需要相适应; (客观)
③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训的结果。(主观)
5、影响(效果): 保持了西汉经济稳定发展的局面,使西汉
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景帝
汉文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 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 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是在什么时 期? 是通过哪些人实现的?
汉武帝时期 一君一臣: 汉武帝和董仲舒
汉武帝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可取 2、仁政思想 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 发扬了中华的传统美德
摒弃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 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 级制度,应批判
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并分别分析这些内容为什 么迎合能汉武帝的需要?
聚焦看----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 【合作探究】 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有何异同?
儒学、阴阳、黄老、法家
仁、礼、为政以德
;仁政、民贵君轻;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礼法并施……
三纲五常
不受重视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 统治者重视,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同: 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总之,改造后的儒学 神学化,官方化,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 现实统治,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客观看---- 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
【合作探究】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的新儒 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可取的?哪些又是要摒弃的?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 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 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 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 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 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 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 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客观看----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可取的?哪些 又是要摒弃的?
归纳先秦时期儒学的发展历程
春秋:应运而生
孔子:“仁”“礼”为政以德
战国:大宗
孟子:仁政、“养浩然之气” 荀子: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秦朝:焚书坑儒Leabharlann 儒学遭沉重打击第三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黄帝像
老子
阅读课文第一目思考下列问题: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2)与“天天同人者感,应大”。治“”君,权天神降授祥”瑞,;仁“政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
祸。“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春秋繁露》
材料三:“三纲五常”渊源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 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 “贵3)阳“而三贱纲阴五”常的”阳伦尊理阴道卑德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发挥,提 出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以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从宋代朱 熹开始,三纲五常常用。
董仲舒
(1)主观上,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黄老 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匈
奴南下侵汉;诸侯“自为法令,拟于天子”-----七国 之乱)
(2)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儒 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
统的思想,发展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 (3)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崇 “ 有为”而治。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
①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一件大事。 ②政治: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利于巩固 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③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重要内容和朝 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 流地位。
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 思想中又杂揉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结论:当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时,便容易被 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有力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发展。
汉初 经济残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适应并促进
武帝时
国力渐强
不甘无为 淘汰黄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利集权、制地方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