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查题目雨城区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变化调查调查时间2012年5月调查地点雅安市雨城区领队姓名饶玲成员姓名杨乐、王霞、文静、潘伟、李小龙、高喜军指导教师雅安市雨城区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变化调查摘要:作为社会总需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关键字:改革开放可支配收入消费需求变化一、调查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腾飞阶段,人均收入达到中低等发达国家水平, 有效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现今的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逐渐萧条,大量的外贸行业不得不转行或直接倒闭。
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对我国经济的长久。
本发展的方针政策。
小组通过对我们所在城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调查,进一步分析出消费需求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调查内容:雅安市雨城区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三、调查时间、地点:2012年5月9日至20日,雅安市雨城区四、调查对象:雅安市雨城区城镇居民五、调查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周围人进行访谈,通过网上查阅资料了解消费需求相关数据,验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六、调查结果:(一)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工资收入仍占主导图一表明,工资性收入是雨城区城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据调查资料显示,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来自工资性收入、养老金或离退休金等单位所得收入达15792元,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89.5%,而其他各项收入仅占10.5%,(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特点1.消费水平逐年提高,但消费率偏低且呈下降趋势据调查,雅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有显著提高,人均消费支出也有所增加,图二表明,近年来居民消费名义增长有所加快,实际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消费率仍然偏低,城镇居民消费率不增反降,居民消费增长依然不足。
2.消费需求慢于经济增长,城镇消费经济发展不平稳图三表明,近年来,雅安市城镇经济有较快较大的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不同步,慢于经济发展。
在居民消费中,城乡发展不平稳,城镇居民消费发展迅速,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缓慢。
(三)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不断升级,生活质量继续改善随着雨城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环境的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继续由吃、穿、用向住、行、休闲娱乐、健康方向转化,消费精彩纷呈。
住房保持旺盛需求,私家车、手机带动交通通信支出成为家庭的第二大消费。
1.在整个生活消费中,食品消费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增长率有所减少随着大型超市的进驻以及餐饮业的迅猛发展,为城市居民的消费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促进了人们对食品消费质量的提升。
人们的食品消费更加注重合理调整膳食结构,追求食品的营养性、均衡性和多样性,保健、环保的绿色食品倍受人们的青睐。
2.消费结构在升级换代,实物型消费比重在逐年下降,精神文化、旅游的消费在增加。
这些新增消费无论从金额还是从发展空间来看都比实物消费更有潜力。
如旅游可以无限量地重复增长空间很大,而家用电器更新换代速度也不断加快,这使得整个消费层次和结构发生着变化带动了消费总体水平的提高。
3.衣着、居住消费增长较快,居民消费由温饱型向品味型变化,生活质量与日常形象越来越受居民重视,居民衣着消费档次在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衣着消费更加注重品位和品牌,消费日趋高档化、个性化、精品化。
人们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购买居住条件更好的新房,房屋装修等居住支出快速增长。
其中,居住消费增长速度高于居民衣着消费速度4.文化娱乐消费增长缓慢,教育消费不断增加。
城镇居民对教育支出显著增加。
图书,音像制品的购买量逐年递增。
对于一些教育培训的消费相比以前有了显著的增加。
5.医疗保健支出最低医疗保健支出最低,说明居民从普及医保中得到实惠。
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的身体保健,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稳定增加。
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普及,使得居民在住院医疗费上得以大量报销,从中得到实惠。
6.交通通讯消费增长最快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高科技信息产品的迅速普及,通讯产品价格不断下调,各种现代化通讯工具更多地进入居民家庭,促使居民交通通信支出持续增长。
7.家庭设备用品迅猛增加目前,家庭耐用消费品已基本普及,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区城镇住户每百户拥有电冰箱91台、洗衣机99台、彩色电视机144台、家用电脑69台,空调60台、移动电话188部,均比2005年大幅增加,一些新型的高档耐用品开始进入居民家庭,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694元,比2005年增长154%。
七、调查分析:一般来讲,居民消费的形成和变动主要是消费者根据自身的经济收入和消费偏好自主选择的结果,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期这种自主偏好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实际上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城镇居民消费特点原因分析1、居民间收入差距较大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世纪年代以来城镇内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使得中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受到限制,他们的消费需求增长缓慢,从而造成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
其中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是: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
城乡居民当期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收入,凯恩斯消费理论认为对消费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收入水平。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水平也就越高。
收入分配主要是指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 而不是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
我们认为, 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也是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因为低收入者( 尤其是农村居民) 有消费需要( 欲望) , 但是支付手段不足, 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使得低收入者规模相对扩大。
但是我们的计量分析发现, 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向政府部门倾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因此, 要寻找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或增长缓慢的原因, 既需要关注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变化, 更需要关注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变化。
2、居民消费行为的特点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 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居民的消费( 或储蓄) 行为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崇尚节俭, 喜欢储蓄, 厌恶借贷( 负债) 消费, 在消费观念上谨慎、保守, 从而导致中国居民有较高的储蓄倾向或较低的消费倾向。
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中, 有些人还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原因分析1、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换代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在发生改变,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接近饱和,新的消费结构尚未形成,同时现有的供给结构不能满足居民的消费需要,这使得经济生活中持币待购和推迟消费的现象。
2、中国福利制度的改革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 中国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 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就业、教育、制度、政府机构等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改革的共同趋势都是把原先由国家或集体负担的费用逐步转为由个人或个人、集体、国家共同负担,逐步取消了城市干部职工的福利分房和全额公费医疗, 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实行了收( 学) 费制度, 加上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 使得中国居民的预防( 或谨慎) 动机加强, 对未来的预期悲观, 人们有钱不敢花, 通过增加储蓄来应对未来子女上学、自付医疗费用、购买住房和失业后维持生活的需要, 这就导致城乡居民现期消费支出增长缓慢。
八、提高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措施:基于我国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的现状和上述分析得出的原因,可以采取下例措施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一)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工资性收入是雨城区城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来自工资性收入、养老金或离退休金等单位所得收入达15792元,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89.5%,而其他各项收入仅占10.5%,可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受国家的增资政策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而国家增资政策覆盖面不广,可能会导致后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的要求,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年均增长15%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全区上下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1.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零就业家庭、双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再就业;在地方政府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降低企业负税,让利于企业、让利于劳动者,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尽最大可能提高城区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鼓励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带头大力提高职工工资;建立完善的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同时加大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和社会福利保障,提高中低等收入者收入水平,缩小行业、职业收入差距。
2.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
要继续采取措施扩大就业,进一步优化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完善管理措施,降低税费负担,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城镇居民自主创业,让更多有条件、有能力的人率先致富,让经营净收益成为城区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近作用。
(二)完善分配制度主要包括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和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消不合理收入,打击非法收入。
进一步增加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
由于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仍有较大的空间。
在农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还很低, 增加其收入, 扩大其消费的空间还很大,因此,应进行综合治理,多方面提高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
应当进一步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增加农产品出口补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认真落实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 引导乡镇企业实现机制的转换,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结合农村费税改革, 积极推进乡、镇精简合并, 减少管理层次,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清理、规范对进城农民工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 对进城民工在办理执照、税收、法律及咨询方面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在城镇,低收入的贫困阶层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主要是效益差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及部分鳏、寡、孤、病、残等社会弱者,应增加下岗人员生活补贴和失业救济金, 提高企业最低工资限定;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 并建立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 使其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及中、小企业, 增加中、低收入群体就业机会; 减轻自主就业的负担,提供自主就业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