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针灸杂志2009年2月第28卷第2期·103·
文章编号:1005-0957(2009)02-0103-01·临床报道·针刺加隔苇管灸治疗耳鸣180例
袁志太
(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山东 252000)
【关键词】针刺;灸法;耳鸣
【中图分类号】 R246.8 【文献标志码】 B
耳鸣是听觉异常的症状。
我们采用针刺和隔苇管灸治疗耳鸣180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80例,均来自门诊,其中男104例,女7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7 d,最长3年,平均病程2年。
所有病例均经过耳鼻喉科医师各种检查未发现其他症状。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
2.1.1 取穴主穴取翳风、听会、外关,实证加中渚、侠溪;肝胆火旺加太冲、丘墟;痰热郁结加丰隆、劳宫;虚证加肾俞、关元、太溪、足三里。
2.1.2 操作主穴翳风、听会、外关行平补平泻。
实证泻中渚、侠溪,太冲,或者泻丰隆、劳宫;虚证补肾俞、关元、太溪、足三里。
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法。
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
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灸法
2.2.1 准备取长5 cm,直径约0.8 cm的底节苇管一段,一端用刀削成半个鸭嘴形。
因为苇管本身干燥易燃而不能直接灸,故先用冷水将削好的苇管泡透,备用。
2.2.2 操作用时将苇管齐端对准外耳道口,四周用干棉花团围住外耳道口固定苇管,以免苇管掉下来,用优质艾绒做成黄豆粒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鸭嘴形的一端上,用线香点燃艾炷。
泻法用嘴轻轻吹向外耳道方向,补法则让艾炷自然燃尽。
皆使外耳道内有温热感为宜。
艾炷燃灭为1壮,然后去掉艾灰更换艾炷再施灸,每次5~9壮。
施灸过程中避免艾灰落到身上灼伤衣服或者皮肤。
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经过治疗后耳鸣消失。
随访1年无复发。
好转耳鸣明显减轻。
随访1年,症状虽有复发,但症状仅稍加重。
有效治疗后耳鸣减轻,或由持续性转变为间断性。
随访1年,有部分病例复发,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加重。
无效经过2个疗程治疗,治疗前后耳鸣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本组180例,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112例,占62.2%;好转30例,占16.7%;有效22例,占12.2%;无效16例,占8.9%。
总有效率为91.1%。
1年后随访症状反复的有5例,加重的有8例,症状反复或加重的病例均经此法治疗后减轻。
4 体会
耳鸣是临床常见的症状。
耳鸣的发生主要是耳窍闭塞所致,多因急性热病,反复感冒,导致邪热蒙窍,或因痰火、肝热上扰,以及体质久病,气血不能上濡耳窍。
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我们采用针刺局部穴位翳风、听会疏导少阳经气,疏通局部气血,通经活络,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能疏风清热,通调三焦经气。
翳风穴邻近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浅部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听会在耳屏前方,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和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三支耳颞神经,都是治疗耳鸣的要穴。
通过针刺可达到营养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目的。
再配合中渚、侠溪助疏导少阳经气。
太冲、丘墟为肝经和胆经原穴,能清泻肝胆之火,为“上病下取,实则泻之”之意;配丰隆、劳宫穴,泻热豁痰以通清窍。
配肾俞、关元、太溪,培肾固本,调补肾气,足三里健脾益气,加上手少阳翳风、足少阳听会以疏导少阳经气,使精气上输于耳窍。
再用隔苇管灸能温经散寒,活血舒筋,直接改善耳内微循环。
针刺加隔苇管灸共奏止鸣聪耳之功。
收稿日期200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