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秦论》课后练习含答案

《过秦论》课后练习含答案

-----《过秦论》课后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膏腴 (y ú)雍州(Yōnɡ) 藩篱(pān)...B.锋镝 (d í)辅佐(zuǒ)氓隶(m?nɡ)...C.囊括(l ánɡ)连衡(h?nɡ) 谪戍(shù)...D.盟约(m?nɡ)肥饶(ráo)猗顿(qí)...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亡矢遗镞 (z ú).一夫作难 (n àn).度长絜大(qia).俯首系颈 (j īnɡ).()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从事.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遭受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耗费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3.( 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 7 题)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A.①⑤ / ②⑦ / ③⑥ / ④B.①③⑤ / ②④/ ⑥⑦C.①③⑤⑥ / ②⑦ / ④D.①⑤⑥ / ②⑦ / ③④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北收要害之郡..③有宁越 ,, 之属为之谋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⑤焚百家之言⑥沛公引兵之薛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A.①②③ / ⑤⑦ / ④⑥B.①③④ / ⑤⑦ / ②⑥C.①②⑤ / ③⑦/ ④/ ⑥D.①②④ / ③⑥ / ⑤⑦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委命下吏1C.铸以为金人十二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6~9 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窥:探看.B.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伦:辈,类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尝:曾经.D.秦人开关延敌延:抵抗.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北收要害之郡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8.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2-----C.第二段文字,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山东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 14 题。

六国论苏辙尝试六国世家,窈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在韩、魏之郊.郊:国土、边境B.韩、魏塞秦之冲.冲:交通要道3C.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折:屈服.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抛弃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A..B..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之尺寸之利C. ..请以战喻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B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C.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D.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13.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苏辙认为六国破灭,主要原因是“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B.文章重视了韩、魏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

苏辙明确指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C.文章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在结尾表示了痛心的心情,表现了对现实的关注。

D.文章体现了政论文的特点,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酣畅明快,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表达4-----15.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 3 个关键词。

《过秦论》叙写了秦很多罪过的原因,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

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的建议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

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生活就是一部哲学史,细心体会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阅读下面短文,揭示其哲学意蕴。

....等车等了好久,终于有客车过来了。

一团人你争我抢涌上车门。

车里,拥挤不堪。

客车摇摇晃晃地走了。

三分钟后,又有一趟客车过来,很空。

那些没挤上或没坐头趟车的人,从从容容上了车,大摇大摆坐了座位。

十几分钟后,这趟车超过了头趟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解析】 A 项,“藩”应读 f ān;C 项,“囊”应读 nánɡ;D项,“猗”应读yī,“颈”应读 j ǐnɡ。

【答案】 B2【解析】 B 项,蒙:继承。

【答案】 B3【解析】①③⑤⑥为使动用法,②⑦为名词作状语,④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C4【解析】①②⑤为结构助词,译为“的”,③⑦为人称代词,④为指示代词,译为“这些”,⑥为动词,到,去。

【答案】 C5【解析】A、B、C三项都是省略句, D 是判断句。

【答案】 D6【解析】D项,延:引进,请。

【答案】 D7【解析】①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

②牢固。

③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

④溃败 ( 的军队 ) 。

【答案】 D8【解析】 C 项,第二段没有从“财物”方面突出显示出山东诸侯的强大。

【答案】 C9【答案】 (1) 各诸侯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2)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 ( 却) 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

10【解析】D项,摒:排斥,抵抗。

【答案】 D11【解析】 C 项,都是介词,用,拿; A 项,介词,被 / 介词,在; B 项,代词,这样 / 形容词词尾, ,, 的样子; D 项,副词,却,竟然/ 动词,表判断,是(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