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枣庄的民俗文化

枣庄的民俗文化

枣庄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古滕国、古薛国、墨子、孟尝君、毛遂、匡衡、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成为枣庄文化形象的代表。

柳琴戏、山东快书发源于枣庄。

奇石、根雕、盆景、唢呐、高跷龙、狮子、龙灯、张范剪纸、伏里土陶等民间工艺品丰富了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文化内涵,北辛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青铜器、陶器、汉画像石和“奚仲造车”、“毛遂自荐”、“凿壁偷光”等充分诠释了鲁南文化厚重悠远的历史底蕴。

女娲神话、柳琴戏、鲁班传说、伏里土陶、滕县松枝鸟、洛房泥玩具、鲁南花鼓、皮影戏、鼓儿词等先后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枣庄文化艺术柳琴戏鲁南地区有个地方剧种叫柳琴戏,因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

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我们所说的柳琴。

柳琴在柳琴戏乐队中起着灵魂的作用,戏剧在当时曾风靡一时,只要“嘎嗒”一声,那拉腔、那段子,就会在听众的耳边飞扬。

如果没有了柳琴,也就没有了柳琴戏。

张范剪纸这门民间工艺,全国各地皆有,但薛城区张范的剪纸独具特色。

1990年全国22个省市在黑河举办的“雪花剪纸展”张范就有20幅作品参展,并选入国家级《雪花剪纸集》。

薛城剪纸艺人赵洪君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家”称号。

张范的剪纸艺人刘宗启被吸收为中国剪纸家协会会员。

山东快书“山东快书”是山东独具特色的一门说唱艺术。

它是薛城区沙沟镇戚庄村戚永立以《水浒传》中“武老二”为原形,编写的说唱材料。

先是用竹板和钢板伴奏,在街市庙会上说唱,这种艺术形式原无名称,被世人称为“说武老二”。

后来戚永立将此艺术传授于高元钧。

高元钧对“武老二”的说唱进一步进行了艺术加工,去掉了荤口,在全国曲艺界形成了独特的门派。

1949年初,高元钧在上海演出,文艺界依其源、语言、代表性节目的内容诸特点,始定名为“山东快书”。

伏里土陶伏里土陶是我市珍稀民间土陶艺术品,为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所特有。

据考古发掘推算,伏里土陶始于5600年前,是东夷部族向中原地区发展而定居下来时期的产物,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伏里土陶形成了自己古朴大方的艺术风格和简洁典雅的花纹饰缀。

清代中后期到解放前后,伏里村制陶业开始兴盛。

1978年,西集镇(原公社)文化站站长甘致有对伏里土陶重新进行了抢救、发掘和整理。

1982年,他的作品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东省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得到众多专家的首肯和赞誉。

之后,伏里土陶又逐步出口到港澳台和海外,是在国际工艺美术品舞台上叫响的枣庄品牌。

滕县松枝鸟滕县松枝鸟产生于滕州市界河镇西西曹村。

据调查在周围数省也只有西西曹村生产。

松枝鸟是用秫秸与棉花等物做成小鸟,因插在松枝上销售而得名。

传说松枝鸟为鲁班所创。

鲁班曾创造木鸢,松枝鸟是否是制作木鸢的雏型或模型?有据可查的是,西西曹村民王德益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因家计无着,外出闯关东,带回两只小鸟剥开研究,反复试制,终获成功,以后便以此为业。

全村人争相制做,形成规模,产品远销至上海、浙江、山西、陕西、东北三省等省区。

鲁南花鼓鲁南花鼓是一种独具鲁南地方特色的鼓舞形式舞蹈。

它以山东大汉特有的粗犷、威严,融合了山东妇女的泼辣、柔美,形成一种刚柔相济、细腻奔放的艺术风格。

鲁南花鼓早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广泛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

其产生年代不详,据传说大约已有200年之久。

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的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如张山子镇张山子村、马兰屯镇南洛村、泥沟镇北洛村、邳庄镇黄庄村等。

特别是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调演,引起了轰动。

鼓儿词鼓儿词又名“小鼓”、“木皮子”。

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邹县石元朗,创立“石门”后已传十代,有近200年历史。

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邹、滕、峄诸县农村及枣庄市部分地区。

曲调原为读书人吟诵调与当地流行的李翠莲小调结合演化而成。

演唱者多为不第的读书人,故书目皆系自编,效曲阜贾凫西故事。

击矮脚小皮鼓,敲木制手板,揭抄本演唱,俗称“揭叶子”。

因系无弦索伴奏的吟诵唱法,曲调因人而异,极不固定,多受花鼓、渔鼓影响,因此可说是山东产木板大鼓。

渔灯秧歌渔灯秧歌又称太平歌。

它兴于台儿庄区邳庄一带,隋唐时期,鲁南民间就盛行竹马、秧歌渔灯。

秧歌是土生土长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民间乡会艺术,流行于台儿庄运河两岸,春节期间由村庄自发地到各乡会演出。

唢呐唢呐在枣庄市流传很广,几乎分布全市各地。

唢呐乐队在我市民间称之为“喇叭班”,称唢呐艺人为喇叭匠子。

已成为“红白喜事”等民风民俗场面的主角。

现今活跃于鲁南苏北地区的我市民间唢呐班近两百个。

薛城区的唢呐在全国就有很大的影响,1996年11月薛城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唢呐艺术之乡”。

鲁南花棍舞鲁南花棍舞,俗称“打花棍”,以其舞蹈道具“花棍”而得名。

“花棍” 用一米长竹竿制作,当中嵌几根铁轴,每轴穿三、四枚铜制钱,舞时遍身拍打发出沙沙声响,因此又名“沙拉叭子”。

相传古时鲁南多灾,灾民沿街乞讨,羞愧难当,遂改求乞呼唤为“唱门儿”,并以“花棍”击节,发展而为“花棍舞”,边唱民歌边舞蹈,歌同多为家乡味十足的民歌内容。

所以至今花棍舞伴奏音乐仍用《八仙庆寿》、《画扇面》、《绣花灯》等民歌曲调。

五里屯大洪拳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它博大精深、魅力无穷。

它既可强身健体,又可防身击敌。

滕州五里屯的大洪拳,是中华武术的一种,属于长拳类。

其特点是架势优美、舒展大方、起伏分明、攻防有力。

源于少林寺。

在我国北方比较流行。

在鲁南地区,以滕州五里屯的几位拳师最为有名。

枣庄石雕枣庄市是北辛文化的发祥地,是山东省发现新石器最早的地区之一。

从古至今,石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活。

从地理条件上看,枣庄市山石资源丰富; 从传承上看,造车鼻祖奚仲和科圣墨翟、鲁班均出在这一地区,历代能工巧匠辈出。

从出土的两汉时期的汉画像石和唐代造像碑来看,石雕艺术历史悠久。

近现代石雕艺术品主要是建筑石鼓、石砧、庙宇的石狮、香炉,墓地碑刻、案几等。

峄县根雕根雕是民间造型艺术,采用干枯的石榴树,柿树,杏树等树木的根桩,加以人为的雕制,变成人物动物、生物、静物等万物万象的形态。

根雕与木雕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以树根的原始形态为主体,顺其自然;不是硬性的改造与雕刻。

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融入艺术美,提升其综合美的艺术魅力。

不苛求栩栩如生,只追求内在的神态和意境。

根雕是峄城的传统工艺,有百年历史。

艺人把树根雕制成形,进行防腐、防朽、防蛀的技术处理,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美化生活,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品。

它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软弓京胡艺术素有当代阿炳之称的中国著名盲人艺术家田山老师,精通各种乐器。

尤其擅长于二胡、笛子、笙、葫芦丝等器乐的演奏,特别是他手中自制的软弓京胡堪称中华一绝,模仿的各种鸟叫、虫鸣声,真是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他曾经先后出访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摩洛哥音乐厅和维也纳音乐厅进行过现场演奏,其精美绝伦的表演轰动了欧洲,震惊了世界。

石榴盆景石榴被称为"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树干劲壮古朴,根多盘曲,枝虬叶细,花艳果美,是制作盆景的上好材料。

枣庄市峄城区"冠世榴园"明代成园,新近入选吉尼斯,成为世界之最。

该园东西绵延20公里,面积近10万亩,园内栽植榴树500余万株。

许多榴树树龄高达三四百年,为盆景制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源,石榴盆景制作精致,古朴苍劲,在近几年国内外大型展览中多次获得大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为全国、全省和枣庄市赢得了较好的荣誉。

人灯舞人灯舞是山东鲁南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起源于薛滕一带,以薛城为主要活动区域。

形成于明末清初。

俗称"人灯"。

该活动项目一般在盛大节日,特别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举行。

过去的"人灯"是用条型木凳架在出演者双肩上固定,凳上捆绑一倒扣瓦罐,罐内点上腊烛,瓦罐一面钻人脸型的口,眼,鼻等孔。

条凳及人体,由各色布袍遮住,形成一个"高大的人"型。

表演者做出各种动作,以引人发笑或驱邪祈福!现在鲁南民间常对有一技之长或某方面有号召力或一些过高估计自己,耍小聪明的人背后称"人灯",多少带些贬意。

现在,恢复的人灯舞,已由面具替代而更加行象动人! 骨牌灯舞据考证,骨牌灯舞是产生自运河码头工人间的一种自娱自乐民间艺术形式。

主要流传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一带。

骨牌舞用赌具来编排,根据骨牌的张数,按生、旦、净、末、丑等戏曲角色每人手拿两张牌,按照推牌九的形式,交替变换队形,拼成天牌、地牌、人牌等。

在变换队形中边舞边唱,调子固定,唱词可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令改变内容,骨牌灯舞主要是表现推九牌的危害,对人起到教育作用。

1990年代以后,为抢救发掘民间艺术,枣庄市及薛城区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专门对骨牌灯舞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整理,经中央电视台、山东省电视台、枣庄市电视台等录像留存、传播,已经多次参加各种民间艺术展出活动。

枣庄民俗青檀庙会青檀庙会所在的地区座落峄县“冠世石榴园”旅游区,处于淮海经济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历史上曾孕育了许多优秀人物,如匡衡、疏广、疏受、王良、贾三近等,他们对于华夏文明的推进、传承起到了发扬光大的作用。

青檀庙会以“宗教文化”为中心,含有“大运河文化”的渊源,峄县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是台儿庄大战的战场,具有“战争文化”的色彩,庙会是以青檀树、石榴等独特的生态园林为仍托,融历史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文化空间,以历史悠久的青檀庙会为代表,辐射一方。

在鲁南苏北、运河两岸的微山湖东至兰陵,从枣庄至徐州的范围内形成传统型、集约型的古庙会群体,如峄城古会、阴平古会、铁脚山古会、仙人洞古会、仙桥古会、白山古会、火神庙古会、二郎庙古会、古邵、金陵寺、底阁、峨山等20多处。

入暑-“喝暑羊”农历大暑,鲁南地区有在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

在山东省枣庄市,不少市民来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其实,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

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

入伏之时,正是麦收结束,新面上市。

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

夏收初过,人已疲惫,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

农村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吃个新麦馍馍。

狠狠心,杀只羊,不舍得自己吃,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带着外甥狗子,回娘家,吃新麦馍馍,喝羊肉汤。

你家闺女接回来了,我家也不能拉后,也蒸新面馍馍,也杀只羊,也把闺女接回来,吃伏羊。

于是便成了一方民枣庄地区的古会、庙会(山会)起源较早,据《滕州商业志》记载,公元前415年(战国时期),滕县(今滕州市)羊庄的“北庙会”已具有相当规模。

公元7年,峄县境内西北处“沧浪渊庙会”甚盛,每年三月初三前去焚香拜祷“苍老爷、苍奶奶”者络绎不绝,一直“香火甚旺”,延续至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