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问题的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问题的研究

中央银行学期末论文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问题的研究学院金融学院班级13金融1学号20132075姓名李君摘要:中介目标作为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传导的金融指针,在货币政策调控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由于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货币政策的操作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货币供应量中介指标的调控效力弱化现象。

主要原因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考察,一是我国外汇占款货币投放渠道存在刚性,二是基础货币可控性下降、货币乘数多变性加强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范围层次界定滞后。

因此,我国现行中介目标体系需要改革。

改革的建议是短期内仍然坚持货币供应量目标体系,但必须对其层次和范围重新界定中期内考虑设计包括货币供应量、金融资产价格和汇率在内的一揽子指标体系长期内中介目标体系逐步过渡到通货膨胀目标体系。

本文的框架结构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探讨。

第二章是我国现行金融开放程度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分析。

主要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弱化的原因。

第三章是影响我国中介目标效力“六大新因素”的进一步探析。

第四章是今后我国中介目标体系改革步骤和方案探讨。

本文的创新要点在于、将中介目标的研究放在金融开放条件下进行研究,区别于一般的中介目标研究。

关键词:金融开放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目标目录一、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探讨1、货币中介目标的一般概述2、主要的目标体系二、我国现行金融开放程度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分析1、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指标2、目前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外部操作环境发生变化三、金融开放条件下我国中介目标效力新影响因素的进一步探析1、外资银行的准入和人民币业务的经营对中介目标的影响2、货币替代现象对中介目标的影响3、金融创新和电子货币对中介目标的影响四、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改革的思考1、我国不宜采用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原因2、构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的建议一、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探讨1、货币中介目标的一般概述所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金融指针,是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生预期影响的连接和传送点,是在预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方面能够提供有用信息、从而指导货币当局进行政策操作的变量。

货币政策当局之所以要设立中介目标是因为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时,其作用的发挥存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时滞。

在时间上说,从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到最终目标的实现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滞”。

从空间上说,参与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主体繁多、其金融行为复杂、金融市场上各项变量非预期波动给政策增添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起到信息反馈、传递意图、透视最终目标的指示器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使中央银行的调控意图得以实现,并能随时检验调控效果,就必须设立若干中介目标。

通过对中介目标变动的分析,货币当局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以及偏离调控目标的方向和程度,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指导。

作为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金融指针的中介目标,要很好的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符合一定的选择标准:(1)相关性。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有稳定、较高的统计相关性,中介目标的变动和趋势能够影响最终目标的变动和趋势。

(2)可控性。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对其有效控制的金融目标,即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和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目标变动状况和趋势。

(3)可测性。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涵与外延必须要明确,有关的指针资料能连续、准确、及时地获得,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只有这样才便于对中介目标观察、分析和监测。

(4)抗干扰性。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在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过程中,受其他非货币政策因素的干扰度较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显示货币政策的作用状况,从而正确引导货币政策顺利实现其目标。

2、主要的目标体系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数量型指标体系和价格型指标体系两类。

数量型指标体系主要有货币总量目标体系、贷款规模目标体系等价格型指标体系主要有利率目标体系、汇率目标体系、金融资产价格目标体系等。

金融开放条件下,当今世界的主要中介目标体系有利率目标体系、货币总量目标体系、汇率目标体系、通货膨胀目标体系、隐含中介目标体系五种。

这里主要介绍利率目标体系和货币总量目标体系:(1)利率目标体系。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其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银行所控制再贴现率,货币当局能够迅速施加影响和控制的金融变量。

其次,利率变量的数据较易及时收集和获得,再次,利率不仅能够反映货币与银行信贷供给量,能够反映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相对数量的变化,货币当局能够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调节总供给。

再者,利率与货币政策其它目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通过比较实际的利率水平与应有的水平,公众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货币当局履行其承诺的情况,这有利于强化对货币当局的监督。

但是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也存在许多弊端,绝大多数国家实物资产、债务和耐用消费品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被无情的忽略了。

另一方面,货币当局仅仅能控制名义利率,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实际影响的却是预期的实际利率。

预期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差。

当通胀率很高时,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严重背离,这时中央银行所能控制的名义利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就会大大降低,导致利率目标的失效。

从根本上说,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既受经济体制的影响,也受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经济运行情况的影响,因此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有效性受到这些基本因素的制约。

(2)货币总量目标体系。

货币供应量目标法的效力大小取决于一国基础货币的可控性、货币乘数的多变性、流通速度的趋势和对货币供应量的界定等问题。

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优点有首先,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充当中介目标赋予了货币当局根据本国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决定货币供给量的自主权,从而使货币当局获得了货币政策独立性。

其次,增强了货币当局与公众的信息、交流,增强了政策透明度。

中央银行定期公布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将货币政策的计划目标与实际运行目标进行比较,了解货币当局的政策导向和当前宏观经济的走势。

再次,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不易将货币政策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具有准确明了的特点,因为货币供应量作为内生变量,它的变动是顺循环的,即经济繁荣时货币供应量增加,经济萧条时货币供应量减少。

随着世界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货币总量目标制也出现了一些局限性。

首先,作为实施货币总量目标法的前提条件,货币量作为中介目标与目标变量通胀率或名义收入间要有稳定、可靠的联系。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那么货币量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就很弱。

如果存在这种“弱相关问题”,就意味着即使实现了目标货币量,仍没有实现理想的目标变量,货币总量目标型货币政策框架就难以有效维持经济顺利运行。

由于近年来货币供应量指标的相关性和可控性指标的减弱,很多国家放弃了货币总量目标法,而转向汇率目标法、通货膨胀目标法或其他中介目标框架。

二、我国现行金融开放程度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分析1、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指标1993年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把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一起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99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则宣布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划分标准,并将其作为检测指标,按季向社会公布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以此来分析金融货币形势。

1996年正式明确地将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中介目标。

1998年随着人民银行正式放弃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得以最终确立。

2、目前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外部操作环境发生变化(1)近年来我国对外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考察一国对外金融开放程度即金融国际化程度,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外贸易比率,即进出口总额占的比率。

它反映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或国际分工的程度。

二是对外投资比率,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资直接投资总额占的比率,它反映一个国家投资活动的国际化水平。

三是金融对外比率,即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国外的资产负债总额占的比率。

它反映一个国家金融系统的国际化水平。

三类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对外贸易比率进出口总额对外投资比率二对外投资国外流入投资金融对外比率中央银行外国资产商业银行对外负债斗商业银行国外资产。

其中中央银行对外比率中央银行外国资产商业银行对外比率商业银行对外负债商业银行外国资产。

(2)对外金融开放导致货币政策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对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加剧,各国间货币政策传导增强,各国货币政策调控会间接的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目前我国经常项目已经实现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虽然没有实现自由兑换,但有些项目己经逐步放开。

随着资本管制的逐步放松,我国出现了货币替代的现象,本币和外币的替代效应长远来看将逐步增强,这将使的我国的货币需求出现不稳定性,调控货币供应量难度加大。

(3)混业经营金融运行模式趋势明显,全能型的商业银行成为世界潮流。

目前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大部分都属于全能型银行。

为应对世界潮流,我国的一些金融业务也已经使得分业经营的界限开始模糊。

而混业经营这种新的金融运行模式会导致货币在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之间流动,各种金融业务的综合化趋势将对货币政策的操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4)我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快速发展,改变了银行间接融资的单一渠道。

资本市场的发展让人们开始注意到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三、金融开放条件下我国中介目标效力新影响因素的进一步探析1、外资银行的准入和人民币业务的经营对中介目标的影响(1)外资银行的介入使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三性”弱化外资银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使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减弱。

外资银行虽然营业网点较少,人民币存款的来源相对较少,但它可以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作为存款的重要来源。

而这些存款到目前尚未纳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指标中,其流出流人有较大的灵活性,中央银行对这部分资金的监控难度较大。

一方面,外资银行将促进国内的金融创新,致使国内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发生变化,货币需求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趋于减弱另一方面,随着外资银行业务的扩展,利率市场化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利率管理市场化的进程加快,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高度相关性,将逐步被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所替代。

(2)外资银行的介入使再贷款、再贴现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调控力度下降外资银行可以便利地从国际金融市场和其母行获得资金,其贷款基本不受“以存定贷”的约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