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银行利率的因素
利率指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是决定利息多少的因素与衡量标准。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决定和影响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利率水平最终是由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决定的。
首先,利率分别受到产业的平均利润水平、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状况、经济发展的状况的决定因素的影响,其次,又受到物价水平、利率管制、国际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的利率理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换形态,所以利息首先要受平均利润的制约。
一般来说,平均利润率是利息的最高限。
利率影响股市
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与普通商品一样,货币的供求状况决定和影响其价格的高低。
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企业利润水平的高低和人们收入的多少,决定和影响了储蓄供给与投资需求,也影响了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实际利率是随价格水平预期变化而调整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实际利率计算公式
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1+物价变动率)-1
由于利率变动对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各国都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的形式,对利率实施不同程度的管理。
国家往往根据其经济政策来干预利率水平,同时又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经济。
总之,决定利率及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其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一国经济活动的状况。
因此,要分析一国利率现状及变动,必须结合该国国情,充分考虑到该国的具体情况,区分不同的特点分别对待。
中央银行在制定存款利率水平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物价变动率。
在制定存款利率时,考虑物价变动因素,是为了保障存款人不致因物价上涨而使存款的实际货币金额减少。
证券收益率。
确定存款利率时要考虑证券收益率,因为人们对闲置的货币资本的支配方式有多种选择,可以保留在手边;可以存到银行;可以购买国券或企业股票、债券。
综合之,可得出理想状态为:
物价上涨率<银行存款利率<有价证券收益率
银行合理利率的计算模型及其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值=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值V*物价总指数P
根据数据,首先构造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值V与固定资本K及劳动L之间的生产函数关系:
V=AKaL1-a
上式中V为国内生产总值,K为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L为全社会从业人员,A,a为参数。
在不考虑技术进步时,可以认为a,A为正常数。
应当指出,一个效用函数在某一特定时刻只有一种,而且很难用数学式子
来完全准确的表达出来。
以上的效用函数仅是一个效用函数的近似表达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这样便得到公式:
V=3.380527635*K*1.128590175*L-0.128590175
由上式算出的与实际的有一定的偏差,误差率保持在0.01567~0.109912之间,属于正常范围。
银行利率的计算与租金的计算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求出租金的计算公式,所谓资本的租金是指如果一个人拥有K亿元的资本,并将它租给生产者使用,生产者应给她R*K的租金。
由于折旧率为δ,资本折旧为δ*K,那么资本收益或回报为R*K-δ*K。
在定义资本收益率或回报率为:
资本收益率或回报率r=资本收益或回报/资本,即:
r=(R*K-δ*K)/K=R-δ(3)
但由于资本回报中有相当一部分要交纳各种税收,所以将钱存入银行所得的利率i<r,
设资本回报r*K中要征收一定的税作为公共投资,征收的各种税费占国民生产总值合理比例为£,即征税总额为£*V,在这里我们要考虑到误差的存在,设误差系数为b,在征完税费之后为资本应得回报r*K-£*V*b。
他与资本K之比可以理解为银行利率i的合理位置,因此有如下式子:
i=r*K-£*V/K=r-£*V/K*b
注意到r=R-δ,因此上式可以记为:
i=R-δ-£*V/K*b
在单部门模型中,折旧率设为:δ=0.1,b是误差系数。
从上式看出,利率的大小与K/L、£、b有关。
利率水平确定的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手段的运用,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与结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使利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杠杆。
1993年5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市场物价上涨幅度持续攀升的情况,两次提高了贷款利率。
这两次利率调整,与1994年以来出台的其他重大经济改革措施相配合,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通货膨胀,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6年以来,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物价明显回落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又适时先后七次降低了存贷款利率,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基础上,对减少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支出,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利率的调整,实际上是各方面利益的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在确定利率水平时,主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物价总水平
这是维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要依据。
利率高于同期物价上涨率,就可以保证存款人的实际利息收益为正值;相反,如果利率低于物价上涨率,存款人的实际利息收益就会变成负值。
因此,看利率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名义利率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看是正利率还是负利率。
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负担
长期以来,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发展的资金大部分依赖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的变动对企业成本和利润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因此,利率水平的确定,必须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
例如,1996年至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极大地减少了企业贷款利息的支出。
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减少企业利息支出2600多亿元
三是国家财政和银行的利益
利率调整对财政收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和银行上交财政税收的增加或减少而间接产生的。
因此,在调整利率水平时,必须综合考虑国家财政的收支状况。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存贷款利差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利率水平的确定还要保持合适的存贷款利差,以保证银行正常经营。
四是国家政策和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利率政策要服从国家经济政策的大局,并体现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的要求。
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利率水平的确定也要考虑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受资金供求规律的制约。
此外,期限、风险等其他因素也是确定利率水平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讲,期限越长,利率越高;风险越大,利率越高。
反之,则利率越低。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我国利率水平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在研究国内利率问题时,还要参考国际上的利率水平。
利率体系和利率结构
利率体系
利率体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各类的利率按一定规则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利率体系按不同的分类标志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最主要的划分方式有两种。
一是按利率所依附的经济关系划分的利率体系。
按此划分,利率主要分为两大类: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
二是按借贷主体划分的利率体系。
按此划分,利率主要分为:银行利率、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率、债券利率和市场利率等。
上述利率体系及其详细分类,可简要地用图3-1来表示。
[CRJP,BP]
利率结构
利率结构是指利率与期限之间的变化关系。
目前在存款利率中,各种不同期限利率档次的设计基本上是按照期限原则,并考虑复利因素形成的。
以我国1999年6月10日开始执行的存款利率为例,定期一年储蓄存款的利率为2.25%,定期三年储蓄存款的利率为2.79%。
若某人有一笔现金1000元,按一年期存入银行,到期后取出本息之和再存入银行,仍存一年期,到期后再取出本息,仍全数存入银行(一年期),这样,三年后的本利和如下。
第一年:本利和=1000*(1+2.25%)=1022.50(元)
第二年:本利和=1022.50*(1+2.25%)=1045.50(元)
第三年:本利和=1045.50*(1+2.25%)=1069.03(元)
按这种考虑复利因素的存款方式,三年后他可获得本金和利息1069.03元。
但是,如果第一年他就以三年期存入银行,三年后得到的本利和为:
1000* (1+2.79%*3)=1083.7(元)
与第一种存款方式相比,可多获利17.02元。
这就是说,银行在设计利率档次时,是充分考虑了复利因素的。
确定贷款的期限利率也基本上遵循这一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贷款各档次利率的形成还取决于对利率水平的预期,如预期利率将上升,则银行存贷款利率就会上升;如预期利率下降,则长期利率先行下降,短期利率也随之降低。
本文转自银行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