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唐文化圈的形成
南 诏
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错杂散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难以胜 计。就种族来说,主要有白蛮与乌蛮。 洱海和滇池是蛮族居住的两个中心。大致在离洱海、滇池较近的地 方,居住着文化为发达的白蛮,在离洱海、滇池较远的地方居住的是社 会文化水平比较原始的乌蛮。战国以后,许多汉人陆续移居云南,他们 和当地土人长期杂居、通婚,形成了白蛮族。白蛮的文字、语言、风俗 大致和汉族相同。白蛮过农耕生活,在洱海、滇池周围都有相当发达的 农业生产。乌蛮受汉族的影响较少,有些乌蛮部落的语言,要经过三译 四译才能和汉族相通。唐初乌蛮大体仍过着畜牧生活,还不会纺织,男 女都用牛羊皮制衣服。 我们今天研究云南的少数民族发展状况,主要依据的是唐樊绰的 《蛮书》十卷。绰咸通中为安南经略使蔡袭幕僚,据所见闻,著成此书。 对于当时云南的山川、交通、六诏历史、各族概况、城市、物产、风俗 及 政治制度等,皆有记述。新唐书南蛮传、资治通鉴有关古滇越的记事, 多取材于此。原书久佚,今本为清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 唐初,在洱海周围有上百个被称为“河蛮”的白蛮部落,大者五六 百户,小者二三百户。诸部以赵、李、杨、董等姓为首领,各据一地, 互不统属。在离洱海较远的四周,则散居着乌蛮部落。
吐 蕃
安史乱后,吐蕃完全控制了西域,夺走了河西和陇右地区。广德元 年(763年),一度攻陷长安。吐蕃往时以我河、湟一带设备充实,故 用兵侧重争取外围,如安西四镇,及安史乱起,侦悉河西兵内调,守备 空虚,于是改计从内围进攻,河、陇先沦,西方路断,安西、北庭遂为 囊中之物。又复结合南诏,窥伺西南,使唐常处于心腹受胁之劣势。外 忧内患,相逼而来,唐之一蹶不振,亦吐蕃牵制有以致之。吐蕃此时侵 势,系河、湟路入。广德元年十月,破泾、邠二州,直薄长安,代宗经 华奔陕。吐蕃入京,立章怀太子贤之曾孙承宏为帝,欲掠城中士女、百 工,整众归国,适传郭子仪引大军将至,仅留城十三日,即悉众遁去。 八世纪下半叶,国力达到鼎盛阶段。 进入九世纪,国力转衰。821年,可黎可足赞普派专使入唐求盟。 长庆三年(823年),在拉萨建唐蕃会盟碑。30年代末,发生内乱,陷 于分裂(崇佛、反佛)。 848年,沙州(敦煌)人张议潮起义,851年,献沙、瓜等十州地入 唐。唐在沙州设归义军,以张为节度使。河陇地区重又为唐控制。 9世纪末,发生了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开始向封建制过渡。
西突厥
西突厥之领地,在汉以来所谓“西域”之内,强盛时往往与 中原王朝争霸而扼西北商路之咽喉。 西突厥自处罗归隋,后来别有统(Tona)叶护继起,勇而有 谋,并铁勒,下波斯,控弦数十万,徙庭于千泉(中亚楚河西岸, 今哈萨克斯坦Aulie-ata附近,良牧、美蔬及无数清泉,近世哈萨 克人仍视为吹(Chu)、锡尔(Syrdaria)两河间避暑最胜之 地),遂霸西域。武德五年,遣使来请婚,时颉利势力方张,高 祖采取远交近攻之策,许之,遇西方路梗而未果。贞观初(628 年),统叶护卒,国内大乱,以吹河为分界线分裂为两部。贞观 十三年前后,其部长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均室点密五世孙) 先后来归。及唐师伐高昌,有阿史那贺鲁者屯兵可汗浮图城,惧 而来降。因其地为庭州(庭州今为乌鲁木齐东之护堡子故城,突 厥语Bbaliq,义为五城,元时译别失八里)。
薛延陀汗国(628-646)
铁勒各部随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薛延陀亦如此。 628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死,国内乱,薛延陀首领夷男 率部落七万余家越金山往附东突厥。值东突厥境内薛延陀、 回纥等族起义,遂加入起义队伍。夷男被推为可汗(真珠毗 伽可汗)。 东突厥亡后,据有东接室韦(额尔古纳河一带)、西至 金山,南接漠南突厥,北临翰海之地。在土拉河上建牙帐, 许多铁勒部族均被置于统治之下。 646年,回纥酋长吐迷度攻杀夷南子多弥,唐乘机消灭了 薛延陀的残余力量。铁勒各族纷纷归属唐朝。 贞观二十一年( 647年),唐太宗于其地设六府七州。漠 北各州府以岁供貂皮充租赋。唐朝的行政权扩展到整个漠北 地区。
天山南路三国
高昌位于今吐鲁番一带,在西域诸国中,汉化最为深入。近 年考古发掘,得麴氏朝墓砖百余(黄文弼编《高昌专集》), 其传世年号等乃渐可详考,罗振玉有《增订高昌麴氏年表》, 从麴嘉到麴智盛凡九代,一百四十四年(497—640)而灭。 焉耆 高昌之役,焉耆王引兵助唐,故高昌破后,还其侵地。 寻叛归西突厥,贞观十八年遣郭孝恪讨之,执其王,以其地 为焉耆都督府。高宗时使前王归国。 龟兹 初臣西突厥,焉耆之叛唐,又发兵助之。贞观二十二 年,遣阿史那社尔等讨破之,执其王归,别立王弟主国政, 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兼统焉耆、于阗、疏勒,谓之四镇。
天山南路三国
高昌
即汉之车师(又作姑师),东汉西城长史及戊己校尉并 居于此。晋以其地为高昌郡。吕光及沮渠蒙逊皆因之。魏太武时, 有阚(han)爽者自为高昌太守,太平真君中(约442年以后), 爽为沮渠无讳(蒙逊子)所袭夺。无讳死,弟安周代立,文成和 平元年(460),又被茹茹所并。茹茹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称 王自此始。孝文太和五年(481),高车王逐杀阚氏之后人,以敦 煌人张孟明为王,国人杀之,改立马儒。二十一年(497),马儒 请于魏,举国内徙,群情不愿,相与杀儒而推其长史麴嘉主国政。 嘉,金城榆中人也,其后亦尝表求内徙,魏庭却之(《北史》九 七)。麴文泰,贞观四年(630)曾来朝,然与西突厥通,西域使 来中国者稍被阻绝。伊吾尝臣西突厥,至是内属,文泰与西突厥 共击之,又合兵破焉耆五城,虏其人,焉耆诉诸唐,屡责不改。 贞观十三年,命侯君集等讨之,翌年(654),文泰忧惧而卒,子 智盛(后赐名智勇)出降。于其地置西州及安西都护府。
回鹘(纥)汗国(647-840)
回纥,又作“袁纥”、“韦纥”、“回鹘”、“畏兀儿”等。原游 牧于色棱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人口繁衍,分为九族,“九姓回纥”。 隋唐时期,与仆固等部结成联盟,史称“九姓铁勒”。 646年,薛延陀汗国亡。647年,唐在漠北推行府州制度,以回纥部 为瀚海都督府,委吐迷度为瀚海都督。但在内部,回纥人则建立了汗国。 后突厥兴起后(七、八世纪之交),回纥等部迁徙到甘、凉间,受唐保 护。745年,怀仁可汗(唐封骨力裴罗)灭后突厥,尽有突厥故地。 回纥政权一直与唐保持密切联系。回纥从唐得到大量绢、茶等,除 自用外,有很大一部分运销于中亚各地。安史乱后,吐蕃据西域、河西。 陆上中西贸易多经回纥,回纥商人居内地者以千计。 9世纪30年代末,回纥地区连年发生疾疫,又大雪成灾,羊马多死。 回纥发生内乱,840年,为黠戛斯所灭。 回纥汗国灭亡后,回纥部众一支迁移到河西走廊;一支进入吐鲁番; 一支十五部迁至天山北路及葱岭以西地区。后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发 展为今天的维吾尔人。
南 诏
在滇池地区,大致说来白蛮的居住地称西爨,乌蛮的居住地称东爨 (cuan)。《蛮书》卷二说:“在石城(曲靖)、昆川(昆明市)、曲 轭(马龙)、晋宁、喻献(澄江)、安宁至龙和城(禄丰县境内),谓 之西爨。在曲、靖州(昭通、会泽、镇雄、威宁等县地)、弥鹿川(弥 勒、路南等县地)、升麻川(寻甸、嵩明等县地)、南至步头(建水), 谓之东爨。” 从7世纪初叶到中叶,乌蛮部落不断向洱海地区迁移,他 们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起了六个诏。乌蛮称王为诏,六诏就是六个 王国。最南的蒙舍诏,又称南诏(653年建诏)。 7世纪70年代吐蕃势力进入洱海湖区北部。唐支持南诏统一。到南 诏王皮逻阁时,统一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大理市 南)。之后又征服了东西两爨以及雕题、饰齿、寻传、裸形等落后族, 扩大了疆域。全盛时,大致上占有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回 环万里”,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 南诏建立后,与唐朝、吐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唐天宝十年( 751 年)、天宝十三年(754年)两度伐南诏,均败归。751年南诏归附吐蕃。 794年,南诏与唐订立盟约,摆脱吐蕃控制。830年,陷成都,大掠子女、 百工数十万人及珍货而去。 902年,郑买嗣推翻蒙氏南诏,自立为王,改国号大长和。
东突厥
盟血未干,故态复作,九年八月,乘太宗新立,领兵廿万,直逼京师, 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亲率六骑出渭水,与颉利隔津而语,责其负约,颉 利再请和,刑白马设盟,引兵退。 贞观初,颉利遣十万骑讨回纥于漠北,反为所败,又内攻突利,宠信胡 人,部下携贰,降唐者相属。三年冬,命李靖、李勣诸将分道出师讨之。翌 年正月,靖袭颉利于定襄,颉利退保铁山。靖出其不意,疾行掩之,遂擒颉 利送京师,碛南大定,漠南诸蕃君长请上号为天可汗。 突厥来降之诸部,应如何处置,朝臣论议各执,经年不决,温彦博议准 汉建武故事,处之河南,魏征主遣还河北,更有建言迁往江南,散属州县, 各使耕耘,变其风俗者。太宗卒用温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 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首领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 贞观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宫,突利可汗之子弟,阴结部落四十人,夜袭御 营,帝乃决还其部落于河北,立颉利族人阿史那(Asinas)思摩为可汗,使 率众渡河。思摩惮薛延陀,不肯行,帝于是赐延陀玺书,禁其抄掠。 在东突厥故地(今内蒙地区),东置定襄都督府、西置云中都督府,下 设六州,任命突厥酋长为刺史,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
吐 蕃
西藏高原原来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逐渐迁移 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相融合,形成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 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统一牦牛部的是弃聂弃赞普。第八世赞普布 袋巩甲以后,吐蕃社会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吐蕃原来占有西藏高原的西南部,赞普居琼巴达则(汉文史籍称匹 播城或跋布川,在西藏穷结县)。在吐蕃的北面以雅鲁藏布江为界,有 一个以女王为主的苏毗,农业发展的年楚河和拉萨河流域是苏毗统治的 中心地带。在西藏高原的西部还有一个强国羊同,有精兵八、九万人。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先后征服了羊同和苏毗,完成了统一西藏的 任务。吐蕃以一个奴隶制强国的面貌出现在祖国的西南地区。松赞干布 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把国都由琼巴达则迁到逻些(拉萨);在唐官 制、府兵制的影响下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行政、军事制度。采行历 法,统一度量衡,并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为 今天的藏文)。 随着吐蕃国家力量的强大,开始与唐发生冲突。龙朔三年( 663 年),灭唐属国吐谷浑(635年降唐),占有青海地区。不久,又侵入 西域和剑南地区。天宝十年( 751年),南诏降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