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和教育创新工作思路
xx集团改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内容要点
附件3.
xx集团改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内容要点
集团本部各部门、下属各单位申报参与xx集团“改革创新奖”评奖项目,须提交项目实施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内容应清晰表明申请评奖项目是否具备自主性、首创性、先进性;是否属于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载体;是否符合集团实际和集团的发展规划;对于实施创新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包括经济效益或者管理绩效显著提高等情况须详细写明。
总结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项目实施背景;
2.项目实施目的、预期达到的目标成果;
3.项目实施方案;
4.项目实施过程;
5.项目实施效果;
6.项目改革创新的亮点,实施意义,影响4年教育创新工作思路
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和“两区两中心”战略目标,抢抓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遇,坚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改
革创新,以实施“四大工程”、落实“两大机制”为抓手,举全区之力,加大教育投入;走联校合作之路,整合教育优势资源;采取”引培”并重,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学质量一体化的一步到位目标,均衡、优质、快速发展成为茅箭教育特色,成为全市教育系统改革发展新模式、新亮点。
一、教育改革创新主要做法
实施“四大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全面启动、突出重点,先急后缓、整体改造,分步实施、分批推进”的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关爱“四大工程”,严格按照“五个坚持,五个一样”做法,全面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2013年11月份的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中,茅箭区以98分全市第一、全省并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湖北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示2所学校19栋教学及辅助用房,维修加固7栋学校校舍,建成8个塑胶运动场,建设教师周转房48套。
建设班班通教室223个,班班通覆盖率达100%。
按照“十有八配套”的要求,全区寄宿制学校食堂、寝室等硬件配套设施整体提升,城乡学校塑胶运动场、计算机教室、班班通教室、图书室、功能室、
标准化课桌椅、直饮水机等实现了“八个统一,八个全覆盖”,确保了区域内所有学校标准化建设一体提升。
三是坚持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确保城乡教师一样优化。
建立教师补充机制,解决学科教师不足的矛盾。
完善教师评价和交流机制。
对教师工作业绩与平时表现进行量化考核。
与郧阳师专合作发展,联合开展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顶岗实习。
组织联校协作发展,8所城区学校与8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共同发展。
广泛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全面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确保城乡教师与市直教师同城同酬,设立了月人均200元的农村教师津贴,并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教师周转房,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安心乐教。
四是坚持实施教学质量提高工程,确保教育质量一样提升。
打造高效课堂,总结推广了“三一三五”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了“金烛杯”教学大比武活动。
实施义务教育“联校协作发展”计划,促进片区内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输出优质的教育管理及教学经验,推动片区内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
深化“生本教育”课堂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质量均衡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位一体及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强化教学常规过程性视导,完善了区级、学校、教师三级监控体系,形成有效沟通、有机结合、有序运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网络,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一直位居全市前列。
五是坚持实施关爱工程,确保弱势群体一样关爱。
开通了南部山区学生“周末班车”,在公路沿线学校设置交通“护学岗”,率先落实学生营养计划,为寄宿制学生提供免费的营养餐。
在茅塔乡中心小学和大川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服务站”。
指定5所学校为进城务工子女定点就读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同等享受免试、免费和生活补助等政策,辖区所有进城务工子女都能进得来、留得住、上得起、学得好;严格落实“三免一补”等各项资助政策,对困难家庭学生做到“应助尽助”,广泛动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捐资助
学活动。
三年来,共募集资金400多万元,救助贫困生1.5万人次,为300余名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费补助近30万元,做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落实“两大机制”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茅箭教育实现均衡发展首要解决好城乡办学条件一体化、教师配置一体化。
围绕两大重点目标,区委、区政府一手抓经费投入解决“砖头”问题,一手抓教师队伍补充解决“人头”问题,认真落实“两大机制”,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投入作为第一投入,健全义务教育公共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3年,全区就投入教育资
金达2.3亿元,完成了中小学改扩建任务,按照国家标准配齐了所有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学校办学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区大手笔办大教育的做法得到省评估组高度赞扬,成为评估验收工作的亮点。
二是全面落实教师补充机制。
区政府出台了《茅箭区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实施办法》,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
按照“退一进一”的办法,每年向社会公开招录一批教师,近三年共招录教师114名,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
采用多元化的教师准入制度。
采取区内公开招考和直接到本科院校现场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引入教师,通过省人社厅和教育厅统一招农村义务教师、郧阳师专学生顶岗实习、接收大专院校置换生等方式补充教师,有效地解决了师资不足,学科不配套的矛盾。
创新教师管理体制,建立了城乡、校际发展协作体、对口帮扶协作区,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兼职走教、对口帮扶等活动,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缩小了城乡、校际间差距。
突出“特色创新”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
一是创建特色学校。
按照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结合学校特点,汇集专家、校长、教师智慧,政府统一招标、统一出资,聘请专业团队为各校量身定做文化校园、特色学校,提升学校品味和文化内涵的做法。
国学教育、阳光体育、艺术教育、科普教育、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安全教育等特色教育在各校全面
铺开,并取得实效。
二是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将学校精细管理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规2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85.5%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表示赞同,近八成高校学生表示有入党愿望。
截至2011年6月30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党员总数为305.8万人,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3.2%。
但是,透过这些成绩,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社会持续转型和陆续踏人大学校门的“90后”给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不得不应对海量信息的互联网、复杂的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价值观给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带来的巨大冲击。
一、突出“根本任务”。
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
2012年1月4日,同志在出席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时指出:“高校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为建设能够培养高质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接下来的6月19日至20日,他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就高校党建工作进行调研时又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要继续坚持和贯彻好正确的指导原则,紧紧围绕服务大局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来开展,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来推进,围绕贯
彻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来加强,围绕抓好基层打牢基础这一重要支撑来深化,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同志的指示既高屋建瓴,又重点突出,他反复强调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视其为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要求“各级党委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
高校党建工作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持续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高校培养的青年学生党员走上社会后就将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能力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的未来走向。
因此,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