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
1.国学的本意:
答:国学最初指国立的学校,主要是指小学和大学。
在古代,国学主要指以太学为代表的国立学校。
2.国学的大体演进:
答:总体来说分为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秦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具体来说分为:先秦有诸子百家,记载为九流十家。
战国后期至秦汉,形成黄老和儒家两大学派。
汉魏之际,玄学产生。
中唐以前,道教佛教盛行。
中唐以后灭佛,宋儒吸收佛教及思孟学派一些思想产生了宋明理学。
清朝以修书为主,清末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近代学者对国学的各种认识:
答:章太炎,钱玄同,刘师培,黄侃,胡适都以“国故”指代国学。
其中章太炎指出国故分为语言学,文字学和诸子学三种。
他们都以“旧”学问为故,都认为传统的东西需要保存,需要整理。
除胡适外,其他人都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抛弃,还要一一研究。
邓实,黄节,梅光迪,吴宓,等人则以“国粹”指代国学。
他们所谓国粹,大体与“中体西用”之说一脉相承,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中学可以兼容西学。
虽然过分强调了中学的作用,但也反映了他们担心中学固有精神消失的学术救亡观念。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人们普遍以国学指代中国的传统学术,其中
汪震,王正己,胡朴安以西学东渐以前的学术传统定义国学,蔡尚思则以中国固有文化定义国学。
第二章:
1.六经或儒家经典的形成:
答:先秦时期,经书作为通行的基本典籍被广为流传,其中六经构成了学术的基础。
经由孔子等修编传授直至两汉时期,《乐经》亡佚,剩余五经。
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成为官学,最终形成。
2.孔子和六经的关系:
答:在秦汉时期六经典籍的传授和整理中,孔子的作用最大。
孔子整理六经使其成为儒家学说的基础,同时使其完整和流传。
他不仅把它们作为教材,而且还整理《春秋》,喜读《易》。
经由孔子的整理和传授,这些学说更加接近儒家的价值体系,成为儒家思想的注解,这些经典被作为儒家的思想资源,儒家学说是以六经为基础阐发的。
3.今古文经学
相关知识:因为经学的版本不同,形成了今古文经学。
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得到官方的认可。
古文经指在景帝晚年,武帝初年所发现的古本,最初是用先秦文字撰写的。
由于武帝以后,经学不仅是单纯的学术,而参入了利禄之争,所以后起的古文经受到今文经学家的排挤和压制。
至东汉中期,古经逐渐被
人们认可,学术之士兼通古今文,两家的争论在东汉末期逐渐消失了。
今古文之争看是学术之争,实际上是利禄之争。
今文服务于政治过分抬高儒学等,变得虚妄。
但古学流于民间也过于繁琐,两家相合才是最好的。
第三章:
1.周易
(1)周易的概况:《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
最初称之为《易》。
东汉郑玄认为“易”有三个意思:一是简易,二是不易,三是变易。
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
周易后附有十篇文章,称之为“十翼”。
《易》经六十四卦形成与于西周,而《易》传,最早要到春秋时期才能形成。
(2)周易的体系:六十四卦全部由阳爻(—)和阴爻(——)组成。
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
每卦有六个爻。
六十四卦有八个本卦:乾三连(天),坤六断(地),震仰盂(雷),艮覆碗(山)。
离中虚(火),坎中满(水)。
兑上缺(泽),巽下断(风)。
本卦相互叠加形成六十四卦。
对每爻进行解释的辞叫做爻辞。
(3)周易的价值:从哲学上说,周易所体现的变易思想,不易法则,简易意识,代表了商周之人对哲学的基本看法,并且周易推动了历史上哲学思想的发展。
从思维上说,六十四卦的排列是很有规律的,启迪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从数学上来说,周易的阴阳之说,变化之道,辩证思想,称为占卜学的基础,在天文学,中医,建筑都借用了其阴
阳互动而平衡的思想。
从文化上来说,留下了许多历史的文化习俗,便于人们考察历史,了解历史。
(4)周易的研读:两派六宗:两派指讲占卜的象数派,和研讨十翼的义理派。
六宗略。
一要明哲理,二是通卦辞,三是审爻变,四要定德义。
2.诗经六义。
答:六义是对《诗经》内容和诗法的概括,可分为“三体”“三用”。
三体指:风雅颂。
三用指赋比兴。
风指各国各地民谣;雅指雅音和正音,指朝堂官话编成的曲;颂指祭祀用的乐舞。
赋比兴是三种表现手法。
赋指铺陈,比指比喻,兴指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3.三礼及其主要内容
答:三礼指《仪礼》,《周礼》,和《礼记》。
礼学分为礼义,礼仪,礼制,礼度四个方面。
其中《礼仪》侧重讲仪式,《周礼》侧重讲礼制,《礼记》更多讨论礼义和礼度。
(1)《仪礼》:是五经之一,描述的是一个士从成人,成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主要礼仪,并且详细描述了各种礼仪活动的程序。
有十七篇,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嘉利。
细分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享礼,朝觐礼八种。
(2)《周礼》:记载了一套成体系的官僚结构。
这本书以人为天,建立起官僚体制。
设冢宰管宫廷,司徒管民政,宗伯管宗庙,司马管军事,司寇管刑罚,司空管营造。
这些设置基本奠定了六部的格局。
且
保存了大量的上古的史料,是后来变法的制度渊源。
(3)《礼记》:是“仪礼之记”。
共49篇,梁启超把它分为五类:通论类,包括《大学》,《中庸》等,主要是对儒家思想和学说及礼的精神的阐述。
制度类,主要解释《仪礼》中所记载的礼仪蕴含的礼义。
记录孔子言行或其弟子及时人杂事的。
记载古代制度礼节,并加以考辨的。
名言格句。
4.春秋三传的特点
答:春秋三传是指《公羊春秋》,《左氏春秋》,《谷梁春秋》。
都是对《春秋》的补充和阐述,传是对经的解释。
《左传》补充叙述孔子所简略之事,用史实印证,阐发,补充《春秋》的细节,有时也订正《春秋》的错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公羊传》和《谷梁传》阐释春秋笔法,是对经典本意进行解释,采用当时对答体进行表达。
其中《公羊传》是齐学文风恢奇搏议,《谷梁传》是鲁学,文风纯谨细微。
5.《论语》
答:今《论语》共20篇,492章,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与当时的诸侯、官僚、士人之间的对话,带有浓重的语录体色彩。
孔子的思想:(1)“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对个人而言,“仁”是用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真挚的情感,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
从政治上讲,“仁”就是能够勤政爱民。
(2)孔子讲礼。
侧重强调用礼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群体之间或群体内部交往时所产生的外在行为规则和内在道德
体验的统一体。
提倡“克己”,就是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欲望,按社会伦理要求自己。
孔子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基本摒弃鬼神说,很少谈天道和神命,可能是其觉得虚妄。
着眼于道德,行为,行政问题。
6.《孟子》
答:《孟子》外篇失传,现存七篇为内篇。
是围绕问题深入的展开讨论。
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
(1)仁义与民本
A.《孟子》将《论语》中的“仁”发展成“义”。
义是责任和义务,更具有约束力。
B.孟子把孔子的“人本”落实到“民本”,从而使他的政治思想更具有时代感。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说。
C.孟子把商周时期的“天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
阐述为性善论。
天道说从外在论证了天德对于人德的决定作用和派生作用,而恻隐之心又从内在论证了人心本善,从内外推导出行善论。
D.从行善出发,孟子认为国君有可能实施仁政,从民本出发,统治者必须实施仁政,从而使“仁政”成为孟子的主导的政治思想。
除此之外,孟子还有“以意逆志”:看书通过语言寻求本意。
和“知人论世”:看著作要看作者的时代背景。
等思想。
(2)心与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民贵君轻。
“性由心显”。
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这些内
在的心性是仁义礼智的本源。
思孟学派认为,仁义礼智,加上圣,即是“五行”。
但儒生认为圣可学不可得,从而圣转变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