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一五”以来XX省科技体制改革的情况汇报XX省XX厅(2013年9月5日)【题注】层次比较高的一篇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改革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
当前,世情、国情持续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XX省科技工作在科技部的指导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重视下,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着力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努力营造资源共享、激励创新、推动转化、公平开放的创新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一)着力深化体现政府目标导向与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的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十一五”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全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科技创新自身规律的需要,集成70%以上的经费加大对重点专项和重点方向的支持,扩大了企业主持或参与的比例。
同时在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带动了整个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和发展,科技计划的导向功能和科技资金的放大效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是强化技术需求和顶层设计。
为了满足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新型工业化14个重点产业的技术需求,进一步突出科技计划,特别是重大专项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我们通过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发改、经信、财政、环保等部门意见,并引入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等研究方法,研究凝练出了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太阳能光伏、工程机械、高性能金属材料、电动汽车等产业亟需突破的关键、瓶颈技术,设计了体现政府目标导向与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的科技攻关及重大成果转化专项预备项目库,为支撑我省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
二是加强科技计划管理创新。
为了确保技术需求和顶层设计在科技计划中执行到位,我们进一步创新计划管理模式。
加强立项管理,建立了科技重大专项立项的“四评三审”机制,即专家咨询、技术评审、综合评审和经费预算评审四次评审,备选专项筛选,立项审定,计划任务与经费配置审定三次审定,使立项决策和评审咨询相互分离,确保了立项全程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强化过程管理,对重大专项实行“两条线”监管模式,即各实施处室对项目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管和综合计划部门牵头对实施处室项目管理工作效能的督察与考核,建立了相互独立、互相制约、分工明确、共同管理的监管机制;强化预算评审,将预算评审从以往的综合评审中分离出来。
经费预算也进一步确立了“闭关预算全过程控制链”的思路,从理顺预算编制程序、细化经费预算单元、制定专项资金核算规范、改革经费拨款方式、实施财务专家主审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了预算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杜绝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经费的随意性。
新成立了XX省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专业承担科技经费监管服务具体工作;健全科技经费监管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提升科技经费监管的制度化、法制化。
三是积极试行重大专项预研和扩大推行招投标试点。
科技创新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创新的风险非常高,企业普遍存在害怕失败、不敢投资创新的顾虑,迫切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和支持。
为此,我省积极试行重大专项预研,在尊重创新自身规律的同时又可合理分摊创新风险。
如,……。
(二)切实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体系建设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以来,我省创新体系建设以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为目标,以政府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手段,以加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为重点,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一是进一步夯实壮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层次分明的科研创新体系。
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
如…。
我省创新平台数量和规模已居全国中上水平,创新基础设施综合指标列全国第八位。
二是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2012年召开了高规格的XX省产学研结合创新大会,出台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和《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
省政府设立了3年5个亿的产学研结合引导资金。
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和创建高层次研发机构,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100万、50万元的奖励。
扩大合作范围。
产学研合作由过去主要依靠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向与省外、国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转变。
目前,全国有70多所高校(其中“211工程”、“985工程”高校30所)、30多个科研院所与XX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提高合作层次。
按照国家《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精神,根据产业和区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试点。
目前, XX 省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
三是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发挥其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科研机构是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创新型XX建设、推动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其一,坚持因所(院)制宜,分类指导,增强市场竞争力。
促进部分转制科研机构与企业、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结合,整合科技资源,形成产业链,增强了面向市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其二,加大对转制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
设立了省属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发展专项,2010年安排1000万,2011年安排2000万,通过项目支持、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等多种途径,加大对转制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引导、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公共检测平台,使转制后科研机构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其三,探索解决转制科研机构改革遗留问题取得一定进展。
在积极落实省属转制科研机构转制前退休人员“两不变”(即保留原来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身份、待遇及经费供给和发放渠道不变)政策的同时,积极协调人事、财政等部门,在人均津补贴标准和医疗补助上争取落实有关政策,特别是使转制科研机构转制前退休人员月人均补贴水平达到了1365元的政策上限(XX 省财政保障线是1130元),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解决得好的。
三是努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着力推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平台支撑和资本推动三大作用。
不断增强政策引导作用。
出台了《XX省科技中介与风险投资类机构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暂行管理办法》,科技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可以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同时,在全国率先探索“两个70%”的激励政策,即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入股,占股比例最高可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70%;成果持有单位最高可以从技术转让(入股)所得的净收入(股权)中提取70%的比例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加快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专业化服务平台支撑作用。
XX省技术产权交易所、长沙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获批“第三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XX省技术产权交易所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成为全省新技术、新产品市场交易和拍卖的重要平台,竞买成交金额近亿元,带动全省技术交易市场形成年XX亿元的交易额。
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示范县、示范企业获得支持,成为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的重要基地。
让知本变资本,以创业带动创新。
积极支持长沙高新区申请成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园区,相关推动工作已走在全国高新区前列。
通过开展代办股份转让试点(也称“新三板”),支持创新型企业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夯实工作基础,XX 省技术产权交易所参与发起组建的XX省股权交易所,将为科技创业企业、高新技术成果与产业资本、风险资本有效结合提供专业服务。
加大支持力度,对高新区内新完成股改的上市后备企业一次性资助20万元;对通过证券公司内核的企业,一次性资助80万元;对在“新三板”挂牌的前5家企业给予每家60万元的资助;对拟上市重点企业在贷款贴息、项目申报、信用贷款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除此之外,企业通过新三板内核、当年实际入库税收高新区实得部分按梯次全部或者部分返还。
加强服务协调,定期邀请证券公司及其它中介服务机构对园区企业进行新三板知识培训,并将培训工作常态化;跟踪走访已与券商签约的企业,掌握工作进度,协调解决企业改制挂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推动企业加快完成改制,尽快通过证券公司内核;开设绿色通道,协调券商、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全过程服务。
(三)加强科技工作统筹协调,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集成共享一是大力促进大科技格局形成。
2013年至今已成功与科技部举行了五次部省会商,成为我省统筹利用全国科技资源的重要平台。
在高位对接国家科技资源的同时,与全省10多个市州全面开展厅市合作,作为支持地方科技发展的重要机制,引导科技资源的基层植入。
为了实现多部门的协作和联动,加强协调配合,协同推进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省先后成立了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承接与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协调领导小组、省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科普领导小组等,这些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省科技厅,负责落实领导小组决策,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如,…。
二是大力促进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与高效利用。
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创新管理机制,主动联系基层与企业开展研发设计、实验检测、成果转化和科技信息等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在促进全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进一步加强创新主体间科研条件和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提高了科技资源使用效益。
完善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发共享激励措施,在各类创新平台专项的立项评审、验收、年度考核和定期评估中,将开放共享作为重要的评价、评估指标,进一步增加其权重。
探索了平台市场化运行机制,利用政府资助和市场补偿等方式,保障平台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促使各科技平台的开放共享,实现高效利用。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
“十一五”以来,我省始终坚持自主培养和向外引进并重,实施高层次人才计划。
积极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如组织实施XX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计划、新世纪121人才工程、芙蓉学者计划,组织开展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建设,其中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省创新群体已达14个。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把科技计划管理、科技产业培育、科技平台与科技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形成“项目+基地+人才”三位一体、产学研各要素相结合的科技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项目+技术+产业”梯次推进的创新团队引进模式,促进了人才工作由虚向实、由软向硬、由单一向立体转变。
进一步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尊才、育才、引才、用才氛围。
建立政府重大项目专家论证制度、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高端智慧。
进一步发挥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省市联合基金等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提升应用基础研究密切跟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前瞻功能,为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和汇聚“湘”字号创新团队跻身“国家队”提供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