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修改条款
1. 目的
通过对公司质量体系的风险和机遇进行识别、分析、评价、控制,确保产品的所有风险均处于可接受的水平,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其预期的结果,增强期望的影响,预防或减少非预期的影响,实现持续改进。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在管理体系涉及产品全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活动的控制。
3. 职责
3.1.高层
1)提供风险和机遇管理所需的资源;
2)批准风险和机遇管理计划;
3)批准风险和机遇管理报告。
4)组织实施风险管理活动。
3.2.管理者代表
1)全面负责产品技术及质量有关风险和机遇管理;
2)参与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价。
3.3.管理部
1)负责对参与风险和机遇管理人员的资格认可;
2)全面监督、组织实施风险管理活动;
3)参与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价。
4)编制风险和机遇管理计划和报告;
5)对风险控制措施的结果进行验证;
6)负责对风险和机遇措施的有效性评价;
3.4.财务部
1)负责财务运作方面的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价;
2)参与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价。
3.5.生产部
1)提供生产过程与风险和机遇有关的相关信息;
2)在生产过程中采取风险和机遇控制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
3)参与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价。
3.6.研发中心
1)负责产品设计开发、过程设计开发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价;
2)对风险和机遇控制措施的结果进行验证;
3.6.品质部
1)参与不合格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参与实施风险和机遇管理活动。
2)负责产品质量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价;
3.7.业务部
1)参与对售出产品的质量跟踪,并反馈相关信息;
2)负责对售出产品的质量跟踪,并反馈相关信息;
3)参与风险分析和评价。
3.8.采购部
1)参与对供方产品的质量跟踪,并反馈相关信息;
2)提供采购过程与风险和机遇有关的相关信息;
3)参与风险分析和评价。
3.9.仓库
1)负责产品贮存方面的风险分析,并反馈相关信息;
2)参与风险分析和评价
4.风险和机遇管理活动
4.1新产品的风险管理策划、计划
在设计开发阶段就进行风险和机遇识别及制定措施
4.2风险和机遇信息识别、评价
4.2.1每年进行一次风险和机遇信息的识别、评价,加以补充完善新的风险和机遇,并根据评价结果决定是否再次对风险和机遇进行分析、控制和评价;
4.2.2每年由技术、品质部负责风险和机遇措施有效性的评审;
4.2.3每次风险管理活动完成后,由技术、品质部负责编制风险管理报告。
4.2.4如果产品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或不良事件,要立即启动风险和机遇管理流程,针对发生的问题,进行风险和机遇分
析、控制和评价。
4.3风险和机遇控制措施的验证评价
4.3.1验证风险控制措施在最终设计中得到实施;
4.3.2验证、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4.3.3所有的对风险控制措施的结果进行验证的活动由品质部负责组织实施;
4.3.4验证活动完成后,由品质部负责保持文档。
5.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准则
5.1风险的发生频度
5.2风险的严重度水平
5.3风险评价准则 (S×P风险评价矩阵图)
严重度
频度
5.4风险评价准则系数值分析
根据上述风险评价准则所构成的S×P风险评价矩阵图,确定风险可接受区域。
填写《风险和机遇识别措施评价表》。
5.4.1可接受系数Ac
Ac=Pi×Si
5.4.2广泛可接受区
Ac≦4即低风险
该区域内,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不需要主动采取风险控制。
5.4.3 ALARP(合理可行)区
4<Ac≦12即一般风险
该区域内,应先考虑接受风险的受益和进一步降低的可行性,然后对风险与受益进行比较,如果受益超过风险,则风险是可接受的;如果受益没有超过风险,则风险是不可接受的。
任何风险都应降到可行的最低水平。
5.4.4不容许区
Ac>12即高风险
该区域内,风险如果不能予以降低,则判断为是不容许的。
应填写《重要风险应对措施评价表》,建立目标及改善对策,降低风险。
5.4.5机遇应对
由管理部组织分析本公司的优势及所存在的机遇,并填写《重要机遇应对措施评价表》。
5.5风险和机遇的再收集和评审活动
5.5.1每年各部门对风险和机遇有关的相关信息进行再收集、评审,不断补充完善各类新的、潜在的风险、机遇,以持续改进风险和机遇管理,累计管控经验;
5.5.2管理部组织参与风险管理的相关部门对得到的新的风险和机遇信息进行风险管理评审活动;
6. 相关记录
1)《风险和机遇识别措施评价表》
2)《重要风险应对措施评价表》
3)《重要机遇应对措施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