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太阳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分小组):卡纸、硬纸板、铅笔、橡皮泥、胶水
教师准备:课件指南针和做太阳钟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预设
一、新课导入
1、谈话:现在几点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2、提问:在没有钟表之前,人们又是怎样知道时间的呢?
2、自己制作的太阳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设计:
太阳钟
太阳
方向 规律 太阳钟
影子
(一个课题分课时上时,必须在教学过程预设中做好标注)
教学反思:
课题
1.3昼夜交替
课时安排
执教时间
1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主要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一是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昼夜现象交替背后的奥秘。二是通过做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
(5)学生讨论交流。
(6)教师小结:由于太阳的变化引起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古代人很聪明,他们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设计制作了太阳钟。
2、制作日晷
(1)谈话:既然古人的方法这么有效,那么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太阳钟呢?
(2)讨论:怎样去做这个太阳钟呢?
(3)小组通过看书讨论,教师介绍其他方法。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太阳钟。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5)提问:通过观察月相盒和看书本P10图片,你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吗?
三、巩固检测(联系生活、实验操作检测)
1、学完这节课,你对月相的变化了解多少呢?
2、这节课我们通过画月亮,排月亮、看月相盒来认识月相变化,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认识月相呢?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夜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昼夜交替的相关图片)谈话: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2、提问: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什么问题呢?
3、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昼夜交替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
(1)提问: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讲述:人们在很早之前就对昼夜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
2、模拟昼夜的成因。
3、讲述:古人很聪明,他们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设计了很多计时工具。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介绍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和太阳钟
(1)谈话:课前大家收集了有关古代计时工具的资料,请大家来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
(3)观察书上P4展示的各种日晷和太阳钟的资料。
(4)谈话:认识了这么多太阳钟(日晷),它们是利用什么原理来计时的呢?
自西向东
(西 北 东)
(一个课题分课时上时,必须在教学过程预设中做好标注)
教学反思:
课题
1.2太阳钟
课时安排
执教时间
1
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上课,以有关太阳钟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获取有关日晷的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而是制作简易的太阳钟,三是介绍一种有趣的手掌日晷。
2、观察月相盒中的月相变化。
(1)出示月相盒,教师讲解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2)学生亲自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
(4)教师介绍月相口节。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知识与技能
知道月相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心,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宇宙探索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一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分小组):记录纸、笔。
教师准备:月相盒。
教学过程预设
一、新课导入
1、猜谜语:小时候两只角,长大了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4、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5、太阳和影子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讲解;我们一般用方位和高度来描述太阳的位置。描述太阳的位置首先选好参照物,然后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描述。
2、组织学生到教室外选好参照物(如旗杆、房屋、大树等)
3、推断某地时间
①我们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想地球仪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是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是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是黄昏?
②提示:先找到昼夜分界线。然后再判断。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黑夜。
三、巩固检测(联系生活、实验操作检测)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格林尼治12:00,北京20:00,旧金山4:00,柏林13:00,堪培拉22:00)
3、检测题:请你借助地球仪、投影仪模拟解释昼夜形成的原因。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既然需要实际观测,那就希望大家持之以恒,连续观察月相一个月,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看月亮
新月(朔)满月(望)
初一十五
(一个课题分课时上时,必须在教学过程预设中做好标注)
教学反思:
课题
1.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课时安排
执教时间
1
教材分析
本课是“白天与黑夜”单元的最后一课。本科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揭示昼夜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说明人和动植物都有一个昼夜生物钟。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了解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二是了解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三是利用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改变昼夜长短能改变动植物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况,进一步反映出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6、组织学生交流预测。
(1)影子的方向发生什么变化?
(2)影子的长短发生什么变化?
7、课外观察
(1)、要求:
a.每天从早到晚太阳的位置。
b.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温度的高低都会发生变化。它们之间有无关系和规律,必须通过测量才能知道。
(2)、方法:
a.用橡皮泥固定一根10厘米的小棒在白纸,放在阳光下。
学情分析
月亮对于小学生来讲,一支充满着神秘和幻想,所以他们非常想了解月亮,但同时因为学生比较熟悉月亮,并不会主动去观察月亮,加上现在城市夜晚白昼化,可能想观察月亮都没机会,再加上需要长时间观察,这对本课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2、能设计一些方法,真实地记录月相的变化。
三、巩固检测(联系生活、实验操作检测)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检测题:小明在课间观察操场上一棵2米高的小树,经测量发现小树的影子朝东边,影长2米,你知道小明是在上午还是下午的课间观察的?当时的太阳高度是多少?
板书设计:
太阳和影子
太阳运行 高度 高 低
自东向西 气温 气温高 气温低
(东 南 西) 影子 影子短 影子长
提示:
(1)要站在同一地点观察;
(2)学生拳头有大有小,高度可能有误差,这是正常现象。
3、组织学生交流(要求学生说出在参照物的什么方位和当时太阳的高度)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立的标杆。(教师在早晨就立好标杆,也可以是用橡皮泥固定的铅笔,每隔一小时,给标杆的影子画出长度和方向)
5、提问:你从标杆的影子上发现了什么?影子的方向变化可能与什么有关?
2、谈话:关于月亮的事情,你们知道多少?
3、提供月亮基本情况资料。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亮的先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画出记忆中的月亮
(1)根据你的记忆画出月亮的形状。
(2)很多同学画出了不同形状的月亮,你能按时间顺序给他们排一个序吗?
(3)倾听学生汇报,对发言不做评价。
(4)讲述:月相的定义。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知道了影子的相关知识,但对于太阳钟非常的陌生。对于制作太阳钟,学生兴趣浓厚。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太阳的影子变化规律设计一个时钟。
2、能用手掌测定时间。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是利用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2、了解古代的记时工具日晷及其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利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服务。
课题
1.1太阳和影子
课时安排
执教时间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有两个部分:一是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发现其运动的规律。二是组织学生在阳光下观测物体影子的变化。所有这些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实际观察和测量上,因此,组织好科学、准确的观察和测量活动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太阳和影子并不陌生。但对于影子的形成条件和原因,大部分学生不清楚。同时对于他们来说,维持一天的观测活动也是之前没有过的,能不能坚持下来,还需看他们是否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浓厚的兴趣,这需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