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导读-文档资料

道德经导读-文档资料

12
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13
天地无所谓仁爱,它把万物当作稻草扎成 的祭祀用的刍狗一样。
圣人无所谓仁爱,他把百姓都看作刍狗一样。 天地之间,不正像个风箱吗? 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它,产生的 能量就越多。 言辞政令越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 不如保持少言虚静。
5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 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 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 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 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 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 千言,即《道德经》。
版本: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 乙本为5342字,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
6
5201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 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现代《道 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 5162字。
《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 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 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 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 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4
《诗》《书》《易》《历》《礼》《乐》, 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 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 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相传,《道德经》一书写于他归隐时, 途经函谷关,守将尹喜向他问道,于是老 子才留下这部《道德经》。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
20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 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
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 居于柔下的缘故。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 国的信任和依赖;
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 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小国的信任, 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 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 从大国。 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1
1. 道德经简介
2
《道德经》原名《老子》,汉代的河上 公所著《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为 《道经》37章,《德经》44章,故有《道 德经》之名。
《道德经》作者为老子(又名老聃, 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 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 孔子同属一个时代,但年龄长于孔子。老 子曾任周王室藏书管理者。
15
第九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6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 了祸根。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 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11
解读心得: 1.开篇第一章,老子即提出了“道”之存在,
以及它的无形、无名、玄妙。老子认为,是 “道”使宇宙万物“无”中生“有”,化生有 名之万物。所以,“道”为“众妙之门”。他 的这种思想,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观。 2.“名”,是概念,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多 带有主观色彩,自然,它是有局限性的。而 “道”是无影无形的,所谓“大道无形”; “道”也不是概念和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所 谓“言不尽意”。
14
解读心得: 1.天地万物皆有所属,天地万物都是一种客
观存在。万物不因天地之仁而生,百姓也不因 圣人之仁而生。他们共生的原因,是一种客观 上的互相需要,相辅相成。这就告诉我们要保 持一种客观的态度看事物、看问题。
2.作为个人,如果想保持不竭的生命激情和 力量,就该法天效地,保持中心的虚静,充实 内心,少说多做,这样才能保持无穷元气,拥 有智慧和源源不尽的生命力量。
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 之。
3.满招损,谦受益。
18
3.德经导读
19
第六十一章 各得所欲,大者为下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7
解读心得: 1. 这一章讲的是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余
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 脑。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 应该适可即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 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一般人 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 有不趋之若鹜的。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 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 度,适可而止。
8
2. 道经导读
9
第一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0
能用言语说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 极的“道”;
能形容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 “名”。
7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 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 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 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 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 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 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 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3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 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 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 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 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 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 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据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 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
无影无形的混沌状态,乃天地万物之始。 天地万物形成时的本原状态,乃孕育万物之源。 所以要常从“无”中领悟“道”的玄妙; 要常从“有”中领悟万物产生的端倪。 “无”和“有”本原相同名称相异,但都体现了 “道”的深远玄妙。 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 又玄妙,这就是宇宙天地万物之一切奥妙的总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