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做好科研工作

如何做好科研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科研工作一、提不出问题,觉得什么方面别人都搞过了二、抓不住问题,大而空三、提问题盲目,没有深入的调研,没有解决之道四、思路不清,多走弯路,事倍功半五、过于追求复杂与创新,难于转化为生产力六、工作量累积,分析总结能力严重不足,水平上不去七、提高科研质量与水平的几点建议一、提不出问题不掌握生产动态,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没抓住现状分析不够,不了解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国内外先进技术跟踪不够上级规划及甲方需要不清一、提不出问题☐不掌握生产动态,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没抓住☐一粒油砂发现一个大油田;☐一个层解放一个新探区;☐一个同位素异常点点确定地球年龄。

一、提不出问题一、提不出问题现状分析不够,不了解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成因机制注重欠压实成因异常压力的预监测,对其他成因机制的压力预监测方法研究则较少。

单项技术偏重于地球物理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工程录井尤其是录井新技术在地层压力随钻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技术联合强调了地震和测井资料联合应用于钻前预测,没有将录井与测井资料联合用于随钻评价。

一、提不出问题现状分析不够,不了解哪些方面存在不足1 2 3厘定了东营凹陷异常压力单成因机制及复合成因机制下录井参数响应特征,指出dc指数等异常特征是欠压实和烃类生成的综合响应,而非仅仅欠压实的。

提出基于压力分布、压力盖层、压力过渡带三个层次的异常压力预测方法,并将离子色谱、X射线荧光、核磁共振等录井技术应用于异常压力随钻预测。

提出测录井资料联用的动态预测方法、不依助于趋势线的修正d指数预测方法及基于多成因、多参数的dch 指数、神经网络等异常压力随钻监测方法。

一、提不出问题 国内外先进技术跟踪不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领域创新岩屑伽马、岩屑图像岩心扫描显微荧光罐顶气轻烃、XRF 定量荧光、离子色谱一、提不出问题上级规划及甲方需要不清上级需求对象层系领域难题领导指哪打哪加强沟通与交流二、抓不住问题石油先进录井技术PDC钻头条件下的录井方法研究深海录井技术研究页岩气录井技术研究二、抓不住问题审核一篇博士论文1.参考文献格式和排序不规范,且没有引用一项专利,调研不够,创新点就站不住脚。

2.研究内容包括循环时间计算、岩性识别、气体采集、工程监控、软件改进等,目标太多,不够具体,显得大而空。

3.引言中交代了国外对循环时间的研究较深,文中却没有交代自己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有什么不同,做了什么改进和提高。

4.缺乏一个系统的技术路线,章节的结构及安排上不够系统、合理,且第七章仅有4页、第二章和第三章也都不到10页,研究不深入。

5.题目是采集方法研究,内容却包含了解释评价、工程监控,最后也没归纳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法和技术系列,思路不够清晰,归纳提炼的高度也不够。

二、抓不住问题二、抓不住问题表1 砂岩核磁孔隙度相对误差与按粒级划分的岩性之间的关系岩性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岩心数量42103121 T2几何平均值 1.6475 4.3104 5.5268.4405 1.9037 2.34系统误差 2.5852 3.2265-1.5587 1.5875 2.887925.4393随机误差7.74627.2334 3.13040.4679 5.7996-表2 火山岩核磁孔隙度误差与顺磁离子氧化物含量之间的关系岩性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花岗斑岩岩心数量4142424Fe2+、Mn2+4.79 3.17 1.850.92氧化物含量(%)系统误差65.2535384356.9984846310.5089314919.69654762随机误差20.5855208618.8703760310.42859906 4.687973103二、抓不住问题☐没有资料表明碎屑岩样品的核磁孔隙度低于常规孔隙度(见审稿意见附件)。

☐泥质粉砂岩样品只有一块,没有代表性。

☐“火山岩核磁孔隙度误差明显高于砂岩”不同的样品没有可比性,两次提到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火成岩的岩性不是以顺磁性物质的含量来分类的,所以分岩性进行校正没有意义,既然能够测得样品的Fe2+和Mn2+含量,应该研究每块样品顺次物质含量与孔隙度偏差之间的关系。

三、没有解决问题之道一、开题的目的意义及其必要性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三、研发目标、内容、技术方法和路线、技术经济指标四、知识产权状况五、市场前景分析六、开题条件三、没有解决问题之道三、没有解决问题之道首先这篇文章在论点和论据上都没有创新性,整个济阳坳陷沙三段、沙四段的超压都是以欠压实和烃类生成为主的。

对车西地区的情况不够熟悉:①车西地区是位于济阳坳陷的东北部,而不是西北部,图1只是济阳坳陷的局部,说明不了位置上的关系;②沙三段地层是分上、中、下的,只说了沙三上和沙三下,却没有沙三中;③论述沙四下的一些井是不存在沙四下地层的。

论据不充分:①第一页第一段“虽然超压现象在油气盆地中常见,但对超压形成机制以及超压与油气藏的关系认识却存在多种不同观点。

”都有什么样的观点,没有论述;②“车西地区井253”一般不是这个叫法,而是“车253井”,仅用这一口井资料也说明不了问题,既没有剔除砂岩的,也没有拉剖面(连几口井的)来说明;③有机质生烃作用、水热增压作用以及成岩作用等机制根本没有论证。

存在不少细节问题:①原则上不出现“本文”、“作者”、“本人”等词;②第二页“制作了车西地区沙四下段剩余压力平面分布图(图3)”,图3 标识错误,也没有该图。

基于以上原因,建议不录用。

四、思路不清y = 92.653x -0.506y = 16.115x -0.7950.111010010000.0010.010.11101001000D Q油层油水层干层水层濮城沙三段气测识别图0.11101000.1110C1/QTQT(%)油水淹干水层锡26井腾格尔组油层判别图y = 92.653x -0.5063y = 16.115x -0.79490.111010010000.0010.010.11101001000QD油层油水层干层水层•图版?93%•一张图版打天下?四、思路不清⏹建立起多种方法相结合的产层类型评价方法及系统流程⏹建立起油气产能评价方法,填补了国内外录井研究空白四、思路不清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超低渗砂岩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薛岔地区长6储层为例题目是“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超低渗砂岩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只是利用核磁共振测量了可动流体饱和度,并没有对其赋存状态进行研究,后面叙述的也只是粘土矿物、裂缝、喉道等与可动流体饱和度之间显而易见的关系,与核磁共振技术没有关系,有点不适合本刊。

没有将T2谱与扫描电镜的照片对应起来进行深入分析。

四、思路不清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20040060080010001200核磁测量值(峰面积)水体积m l该实验共进行了13次测量,蒸馏水的体积依次由1.1409ml逐步加大到40.0319ml,从数据表、谱图及蒸馏水体积与核磁测量值(峰面积)关系图中可以看出,出峰位置基本不变,与液体体积的多少不相关,核磁共振测量信号强弱与液体体积有较大的相关性。

当液体体积在10ml以下时,核磁共振测量信号随着蒸馏水体积的增大,核磁共振测量信号强度也逐步增强,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性为0.9859。

当蒸馏水体积大于10ml时,随着液体体积的增多,核磁共振测量信号强度逐步减弱。

由实验得出,该仪器最佳的测量体积为8-10ml。

要考虑磁场均匀区,用的量超过了均匀区,所以才会出现非线性增长。

【钻时校正】蒸馏水体积与核磁测量值(峰面积)关系图五、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简单就是美☐越伟大的定律、理论越简单●牛顿定律●相对论:E=MC2●差异聚集理论●近源聚集理论●复式油气藏理论☐把问题搞复杂不难,难得是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校正系数:C=0.0071φ-1.9789校正前校正后K=(0.0071φ-1.9789)φ2T2g 2校正效果对比低渗透计算公式K=Cφ2T2g2根据上式求取了6口井31块岩样的校正系数C,从统计结果看,C值变化范围大,不是常数,不能用平均值确定。

五、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五、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主要实验步骤:1、选取有代表性的井,分别在相同井段取岩屑样品和钻井液样品作为试验对象。

2、对岩屑样品进行地化、定量荧光、热蒸发烃色谱分析,记录检测结果。

3、钻井液样品不能直接用于检测,取一定量不含油砂岩放入该钻井液中浸泡,然后取适量浸泡后的砂岩进行地化、定量荧光、热蒸发烃色谱分析,记录检测结果,检测结果与岩屑检测值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试验的有效性。

六、分析总结能力不够重复试验、求证作出的图没有意义作的图看不出含义六、分析总结能力不够六、分析总结能力不够这篇论文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利用TDA方法识别油气层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分析,理论上很有意义。

但文中存在诸多不足:1、摘要的写作要素一般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方面。

该摘要的目的和结论都不够明确,与题目也不对应。

2、文中提到“Akkurt等人针对流体识别问题,给出差谱法的使用条件和最优采集参数的选择”,这些条件、参数与文中的研究有何不同?是简单的重复验证还是标新立异、有新的发现?或者说哪些方面需要验证哪些方面不需要验证,验证后的指导意义在哪?比如,孔隙度的影响:孔隙度低,孔隙流体含量少,幅度自然低。

这样的实验没有多大意义。

3、文中分别提到“核磁共振测井是与地层岩石骨架无关的一种裸眼井测井方法”、“储层岩性、物性的差异以及流体性质的变化(如原油的粘度),使油水层的识别变得复杂”存在矛盾,说法上不妥。

4、图1和图6用的是T1,而图2~图5用的又是T2。

5、对每个影响因素都作了假设后再进行验证,为何要进行这样的假设?是否具有代表性?这些都没有交代。

6、文档结构欠妥。

论文的主题是对TDA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且在部分1中将TDA的影响因素归为三类:差值信号的产生、差值信号的强度、信噪比。

那么后续应该围绕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即分2、3、4部分。

另外,小标题的名称也不合适。

六、分析总结能力不够5101520253035400.40.8 1.2 1.62压力系数孔隙度,%六、分析总结能力不够七、如何给力科研工作七、如何给力科研工作高起点高要求高目标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