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研究
李现山
河南师大附中(453002)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初高中教学的分离,教学衔接问题,是影响中学化学教学效果的因素,本文从教学衔接的原因、内容、解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教学衔接的方法和做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衔接
1.问题的提出
河南省全日制普通高中自2000年秋季起开始实验国家新课程方案,河南师大附中做为河南省新教材化学学科实验学校,到2003年已经进行了三年试验。
在实验中发现,新课程在知识结构安排、体现的思维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的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另一方面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导致初、高中教学分离现象普遍化。
初、高中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初、高中的教学不能有效的沟通。
随着初、高中的分离日渐突出。
另外,中考和高考试题综合化,目的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卷面化学分数的比重减少,对化学学科的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改革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实际上却更加应试,考试分值的高的学科——语数外成了主科,政、史、地、理、化、生成了副科,语、数、外大量增加课时,而理、化、生则减少课时,给学生在认识上,学习兴趣、主动性等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为学生的将来着想,必须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和必经之路。
课程改革的成败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关键。
2.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由于教育环境、教材方面、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的不成熟等原因,导致教学的脱节。
中学化学教学要在学习目标、学习心理、教材教法,化学语言和实验技能等方面做好衔接。
2.1初中和高中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初高中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端正思想,树立大化学概念。
所谓的大化学是指无论初中或高中化学教学都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化学是为变革的社会服务的,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必须的教育。
化学教师担负着化学教育的重任。
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化学是必修课,因此,应通盘考虑,全面把握,初中教学要为高中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知识上,初中教师要了解哪些知识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不是仅仅关心中招考试的内容。
如初中讲到碳酸盐时,教材提供了有关碳酸氢钙的知识,并配以彩图(封面),但属于阅读内容,讲到盐的分类时,酸式盐也是阅读,按要求是不作为考试内容的,初中教学中不少老师不讲,但也不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这样不会影响中招考试成绩,但对高中化学的学习是有影响的。
高中学到碱金属时,对于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的学习时,有些同学不知道碳酸氢钠是酸式盐,对酸式盐的形成和性质更不了解,致使侯氏制碱的原理无法理解,成为学习的难点。
高考曾就此问题进行了探究,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由自然界的钟乳石的形成的化学原理讲解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转化,为高中学习碳酸氢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从知识方面不再感到陌生,这样有利于高中化学教学。
高中化学教师要了解初中化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便及时补救。
再如溶解问题,新的初中教材进行了简化,降低了难度,尤其是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
但教材把溶解的过程简化掉了,高中在讲到化学平衡时,先以溶解平衡为例讲解平衡的特征是动态平衡,紧接着就讲化学平衡,学生感到突然,对动态平衡不理解,使该知识点成为学习的难点。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讲到饱和溶液时,提示学生溶液中有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在进行,给学生动的思想,降低高中学习的难度。
2.2高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寻找方法,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了解初中化学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原子的组成、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合价、氧化物、方程式的计算、铁的性质等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
高中教师要立足大纲(课程准标),依靠教科书,依据教学目标,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注意做好查缺补漏工作,适当调整课时分配,分化学生学习的难点,突破重点。
学校应给予高中学生的分化以高度的重视,实事求是,循规施教,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化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以低起点、小台阶、勤反馈为原则,以集体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为方法,反思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方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2.3研究教法,了解学生,加快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适应。
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先教学适应学习,然后学习适应教学。
如高中第一章不可讲的太快,该部分介绍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知识,都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既是初中化学的延伸,又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还是学习的难点之一,教学宜慢不宜快,学好这一章,能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学习化学。
教材首先复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以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然后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分析相应的化学反应,教材还配有几幅拟人化图片,用动画小精灵描述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电子的得失情况,形象直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本身重视了教学的衔接问题,但在教学中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仍然会有问题,经过实践、反思、调整,确立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复习巩固初中的反应类型,了解分类的方法和依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归纳总结。
让学生分析下列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概念。
让完成下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他们分别属于那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否属于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化合价是否有变化?
在教学中使学生首先感知信息,激活已有知识,创设矛盾,使学生进入思维状态。
先写出方程式,分析基本反应类型,学生容易进行,但对最后一个感到困难,产生第一个矛盾——基本反应类型不能概括所有的反应。
在分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时,学生认为碳和氧气反应是氧化反应,不是还原反应;二氧化碳溶与水是氧化反应,因为CO2变成H2CO3得到氧,CaCO3分解是还原反应,因为是去氧变成CaO,出现第二个矛盾。
反思教学,原因在于初中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学习,且强调得氧失氧的表面现象,没有真正理解氧化反应的实质、研究
对象。
学生不能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结合起来,说明初中的阅读部分没有很好阅读。
解决方法是分析概念,明确研究对象。
表一
使学生明确:基本反应类型是从反应的形式对反应进行分类,研究对象是整
CO
Cu +H
个反应,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的对象是反应中的一种物质而非整个反应。
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中,对氢气来说是发生了氧化反应,对氧化铜来说是发生了还原反应,因此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存在于同一个反应中。
其次,分析氧化反应和还原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找出共同特征——均有化合价的变化。
从而建立只要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重新认识锌与稀硫酸的反应,有化合价变化,应该是氧化还原反应。
然后再通过变式练习,进行迁移,使学生认识到基本反应类型具有局限性,原来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具有片面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看教材,教材中的各个栏目都要阅读,课文要精读,阅读内容要泛读,讨论内容要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多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多对
比,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小结,在开始章节作出示范,和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或小组合作总结,在班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5研究学生,使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教学过程的核心。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师的教学的“对象适应性”对学生的学习有中重要的影响,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相长。
3.结论
化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以育人为目的,以化学课程为载体展开的,学生和老师在学校教学条件下,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协调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的关系,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初高中教学实践,分析教学中学习目标、教学心理、教材教法、学生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法、化学语言、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体会到教学衔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