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41:徐州民俗风情概述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41:徐州民俗风情概述

徐州民俗风情概述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传统民俗渊远流长。

唐尧时期,黄帝八世孙彭祖受封于大彭国(即今徐州市),彭祖擅烹饪,因精于炼气养生而成为中国长寿者的象征。

故徐州食俗至今仍或多或少存有彭祖养生保健习俗的遗风。

每逢喜庆之日,‚姬子彭年,苏才郭福‛,现仍是徐州人崇尚的楹联。

从历史上看,徐州一带民间风俗曾大体经历过一个由柔变刚、刚柔相济的历程。

秦代以前,‚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

徐,舒也。

‛(《尔雅》)。

‚徐方,邹鲁旧国,尤有儒风‛(《通典》)。

秦汉以后,‚风俗劲悍,有霸王之遗风‛(《图经》),‚西楚剽轻,易发怒‛(《史记〃货殖传》)。

‚沛楚之民,急疾颛己‛(《汉书〃地理志》)。

‚考其旧俗,人颇鸷悍轻剽,其士子则侠任节气,好尚宾游。

盖楚之风焉。

‛(《隋书〃地理志》)。

宋代徐州知州苏轼在其《上神宗皇帝书》载:‚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汉高祖沛人也,项羽宿迁人也,刘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其人以此自负,凶桀之气,积以成俗。

‛明代中叶以后,徐州人的生产生活习俗渐有变化。

‚郡为舟车会通,颇称津要。

往往趋商贩而薄耕桑。

‛(明正统三年《彭城志》)。

直至清末民初依然。

民国15年《铜山县志》载:‚其民谨愿,鲜机诈,务农尚俭,无豪商大贾。

居处服用率朴素,妇人无文绣金翠之饰,近乃稍趋华靡,士大夫质直,重然诺,耻标榜奔竟。

文多贞节,士族家未嫁者足不出户。

婚姻以门户相结,不贵仪物。

丧大小殓殡相葬,一依通礼。

‛从地理位臵和现境域走向来看,徐州民间风俗习惯,既有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大同之处,又有境内从西到东的小异之别。

俗话说‚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

‚祭灶‛俗称‚官三民四‛,徐州城中不论官民,均在二十三日,徐州城东,直到新沂,祭灶均在二十四日。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

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

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食俗方面,徐州西部以烙馍、龟打、窝头、花卷等面食为主,北部临近山东的乡镇和整个徐州东部,主食则以煎饼(以原粮磨成糊状,摊在鏊子上烙成)、烙馍为主。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

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

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第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

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

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

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第一章生活习俗第一节服饰一、衣服(一)样式清末,徐州一带男子不论青壮年,均穿长袍马褂,也有着长衫、坎肩的。

郊区与远乡农民多穿左大襟或对襟衣服。

1927年以后,中山装、学生装开始出现在街头,但绝大多数人仍穿长衫,年节期间、庆吊、拜友作客时,须外加单马褂。

妇女上穿大襟袄、大襟衫,腰系长裙,下穿长裤。

不论男女,长裤均为大腰裤。

1949年以后,中山装、青年装普遍流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人流行军装和工作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工作服渐不流行,军装虽不如原来盛行,但至今类似警服等黄色服装在部分青年中仍有穿着。

60年代后期以来,服装款式变化较多,窄裤腿、喇叭裤、西装、牛仔裤、滑雪衫、T恤衫及各式裙子均先后流行起来。

(二)色尚老年人多尚黑色。

随着中山装的流行,蓝色已成为主要时尚。

但农村老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仍穿黑色。

中青年爱穿蓝色,夏季上衣以白色为主。

文化大革命中,遍着军装绿。

70年代末以来,衣服的色尚朝五彩缤纷发展。

少儿服装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

幼时夏天勒肚兜,穿‚牛腿裤‛。

牛腿裤的做法是把方布上角剪作半圆凹形,下角从中裁作二片,一片左右两角缝合而成。

冬天上穿小袄,下衣为‚连脚蹬‛(鞋裤腿是连体的,不另外再穿鞋)。

四五岁以前,穿‚开裆裤‛,裤有‚袢膀‛套肩上。

五六岁时,即改穿‚收档裤‛,裤也不再带‚袢膀‛,而于腰间系裤带。

再大些时,服装式样渐同成人,唯色彩鲜艳些,衣服上也多带些动物、人物等图案为饰。

二、鞋、袜、帽(一)鞋徐州人穿鞋,旧时盛行‚双道脸‛,即鞋面正中有一条缝线,至鞋尖处成鹰嘴形外翘。

中华民国成立后,鞋式样大变,方口、圆口、尖口、小舌等都出现了。

雨天穿钉鞋或钉靴(一种鞋底脚掌部钉十几个圆形鞋钉的高底鞋,矮帮为鞋,高帮为靴),鞋帮用桐油涂过,不透水。

下层劳动人民,除冬天穿棉鞋或用草编成的‚毛窝‛外,其余时间也多穿草鞋。

老年妇女有‚木底鞋‛、‚大脚会鞋‛。

木底鞋的功用,类似于今天的高跟鞋。

每逢会客、拜客等穿上,较原来的身高陡增寸许,不但在外观上,便是在心理上也比别人高出不少。

1921年前后,城市中始有橡胶雨鞋出现,当时称为中山鞋或晴雨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胶靴才渐普遍)。

1927年后,有少数人开始穿皮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棉布单鞋、棉鞋外,胶鞋如解放鞋、力士鞋、回力鞋及皮鞋等渐在广大劳动群众中普遍流行。

60年代起,白网球鞋已出现,塑料凉鞋则普遍流行。

80年代后期,一些高档鞋如‚耐克‛、‚梅斯达‛等也开始在部分青年中流行。

徐州儿童,常穿虎头鞋、狗头鞋、兔头鞋、五毒鞋(鞋面上有5种毒虫形象)、绣花鞋及素面绿缎鞋。

(二)袜子旧时男女式袜子,都是用白绸布或白土布缝制,袜底用线纳上花蝶、梅花针图案或‚累‛字,男用称‚包脚布‛,女用称‚裹脚条子‛。

缠足妇女因裹脚布臭味大,讲究的人家,专备有熏香的软睡鞋。

机制袜兴起后,很快普及开来,替代了原来的裹脚布。

60年代化纤品流行后,各种尼龙袜则流行至今。

(三)帽男子旧时多戴毡帽、瓜皮帽,也有礼帽,夏季戴草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帽子多依部队的帽子式样和质料,但颜色另有蓝色、黑色,质料另有毛呢的。

农村除上述帽子外,更多的是线织猴帽。

80年代以来,青年人多不戴帽子,夏季除草帽外流行旅游帽,中老年多戴鸭舌帽。

女子旧时头上多顶块蓝布手巾或青丝巾,60年代末以来城市中年轻女子有讲究戴毛线手工织帽的,式样多种。

老人则戴青灯芯绒或平绒帽,也有戴毛线织的帽子的。

儿童帽有‚福巾‛、‚狗头帽‛、‚亮帽‛、‚老头帽‛等多种。

福巾外形略同于风帽。

帽顶额两侧留两个洞,有半圆形盖,镶以羊毛或兔毛边以代耳。

额部与下片缝合而稍凸出,折回钉于下片。

下片当额处,钉有‚长命富贵‛四个银字(或银小剪刀)以示吉祥,帽顶绣花,脑后钉二条丝涤,下各坠一绒球,并系之。

两旁有二指宽的飘带,头有剑形,尖系小铜铃,头动则铃响,周遭镶花边。

这种帽子,皆用水红或桃红缎子作面,以花绒或浅红布作里,中间加薄棉絮做成。

狗头帽形状略同于福巾,但脑后部分较短小,无飘带。

亮帽。

又叫‚格萎帽‛。

正面有‚如意头式‛、‚蝴蝶式‛、‚虎头式‛等。

两端缝合宽约二指的‚帽格萎‛,使成圆形,中间裱以‚袼褙‛,以加大硬度。

面及格萎上都绣花,戴时头顶部分露于帽外。

这种帽,六七岁以上小儿就不再戴,多为家庭自制。

现城中已绝迹,唯农村小孩偶有穿戴。

老头帽呈圆椎形,顶端有一大绒球,状如马戏团的小丑帽。

三、发式、头饰清末,这里男子留发,只剃去额前及四周部分,发分三股编一条辫子垂于脑后,下端以黑色或红色头绳束好,名为‚松辫‛。

民国以后,老年人剪去辫子,留成‚披散毛‛,中年人多剃光成和尚头,青年人多留大分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人多剃光头,中年人或剃光头,或留发为小平头、分头,青年人则多留大、小分头、大包头。

80年代以来,青年人头型变化多样,留长发也在一部分青年中成为时尚。

女子旧时也编辫子,未婚者垂于脑后,婚后窝成纂盘在后脑上,以包网包上系好,上饰金银或铝铜质的纂心花、簪子、荷花针、纥针等。

青少年女子戴耳坠子,手戴银镯和花戒指;成年女子戴耳圈子,指戴铜顶针,有钱人家戴金戒指,老年妇女戴耳丁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章后,女子的独长辫多改为双长或双短辫,婚后多剪成散短发,俗称‚二刀毛‛。

当时有‚二刀毛打牙子,洋袜吊带裤衩子‛的说法。

头饰至文化大革命时基本取消。

70年代末以来,女子发式除老人外,变化多样,烫发者甚多,头饰也日益恢复并朝多样化发展。

第二节饮食一、主食徐州人历来以面食为主,本世纪70代以前,一般人家,多以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为主,麦面甚少。

而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城乡人民主食即以麦面和大米为主了。

徐州人习惯的主食品种有:(一)烙馍徐州人最爱吃烙馍。

烙馍用未发酵的面(白面)烙成,厚约O.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吃到口里,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又有健齿作用。

用烙馍卷上各种菜肴,或烙时放进各种馅料做成‚菜合子‛,吃来味道更佳。

(二)拍打俗称‚龟打‛。

即以手将面团略略拍按,使成约1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约龟背大小),放在锅内或鏊子上烙炕成熟。

多用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豆杂面做成。

有时也用少许麦面包进上述某种面做成,便于下咽。

60年代中期以来,徐州城中已少见有人做。

80年代以来,随着杂粮在主食中的日益减少,农村也渐渐绝迹。

(三)喝饼子如巴掌大小,烧菜时,锅中略多放些水,将面饼贴在锅内壁上沿一圈,盖上锅盖焖菜,菜好时,饼也就蒸熟了。

表面松软,背面贴锅的一面结成一层黄壳,脆香可口。

(四)窝窝头均以杂粮面蒸成。

其中山芋干面做的窝头香甜、筋软可口。

亦或将窝窝头切成片炒炒吃,别有味道。

60年代以前,徐州杂粮多,主食离不开窝窝头,而且菜少,多蘸点辣椒酱吃,故有‚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添膘‛之说。

(五)二抹头介于干饭(米饭)、稀饭(米粥)之间的稠米饭。

可咸可甜,是过去生活困难时好做的一种饭。

其它如干饭(米饭)、稀饭(米粥,其中小米粥较有特色)、马糊、面条(以绿豆面条最受欢迎)、馒头、卷子、煎饼、水饺等,各地大致相同,故略。

但近年来,城市中快餐类增加了用白面做的煎饼,而过去玉米面煎饼却见不到了.二、菜肴(一)热莱徐州人传统口味偏咸辣,做菜时烹、炒、煎、炸、闷、烧等各种方式俱全。

但老人口中的‚炒‛,其实大多是烧或焖。

80年代以前,除年节或招待亲友外,平时较少吃荤菜.近几年来,鸡、鱼、肉、蛋等已为家庭中的常见菜。

(二)小菜在传统上,徐州人好自做小菜.春天腌咸蛋,夏天晒面酱、西瓜酱,秋天晒盐豆、拐辣椒酱,冬天腌萝卜干、雪里蕻等。

(三)蒸莱在中老年的食谱中,还保留着蒸吃野菜的习惯。

有灰灰菜、地枣苗、扫帚菜、老鸹嘴、洋槐花、藤花、榆钱子、芹菜叶、桐蒿等。

做时拌些干面粉,稍放些盐,放在笼上蒸熟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