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情感突围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情感突围




的情感突围
了解文体——赋 • 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是 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包含浓厚的 诗意。 • 写法上讲究铺陈,讲究文采、押韵和句式的对称。 • 内容上讲究体物写志。 • 从赋的演变来看,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魏晋 南北朝)、律赋(唐) 、文赋(宋)几个阶段。 • 赋一般采用主客对答的形式。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写作特色
•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 结合 • 形象优美,善于取喻 • 句式有偶有散,错落有致 • 主客问答的形式
苏 轼
• 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 东坡”。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 家、诗人,美食 家,豪放派词人 代表。中国文学 史上少有的全才 之一。
苏轼诗词所表现的宽阔胸襟与豁达态度,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苏轼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入世有为,忧国忧民(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 佛:静达圆,不计得失(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道:清静无为,追求内心调和(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从容 自如)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达穷 则则 兼独 济善 天其 下身
面对人生悲慨,苏轼是如何消除客人心中的块垒的?


盈虚如彼 卒莫消长

生老病死 代代相承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不变
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第四段:主客皆大欢喜。但作者的这种超 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 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
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 艺 全 才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 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书法四大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 音律造诣极高。
乌台诗案
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 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 臣弹劾,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进乌台(御史台), 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 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 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加上太后曹氏 爱才,不肯杀轼,以及众人的营救,神宗才对苏 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 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 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乌台 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 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年。它通过野外途中偶 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神医,与寻常处生奇 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 哲学和处事态度呈现在读者面。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 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 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 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 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 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 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 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 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 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轼生平

1056年,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考试。获得主考 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 进士,一时“三苏”名声鹊起。但适逢母亲病故, 苏轼归家服孝,于1059年期满,重回汴京。 •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 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6年逢其父于汴 京病故,再一次扶丧归家。 •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 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 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 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 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理清思路: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 世俗的快乐心情; 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 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突出的意象是什么?该意象又是如何运用于文中的?
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 仕途之时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宏伟抱负,积极入世,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 遇“乌台诗案”后,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 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向往出世。心胸宽广、 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佛道的结合中自身的文人 心态发生了积极转变,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 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 进而转化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最终 达到了出世与入世的完美统一。
互文见义 对偶 比喻 对偶、夸张 对偶 对偶 对偶 对偶
) ) ) )
) ) ) )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而今安在哉? 介词结构后置 2.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被动句式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5.凌万顷之茫然。 主谓倒装 6.渺渺兮予怀。 宾语前置 7.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8.何为其然也? 介词结构后置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定语后置 10.客有吹洞箫者 判断句 11.固一世之雄也 1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纵观苏轼贬居黄州期间的创作,向我们展示了他心境 的起伏变化,从困惑矛盾到挣脱精神枷锁再到淡远超 然,他一步一步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来适应现实环境的 变化。虽说年轻时的那种激扬豪情慢慢减弱,归隐之 心慢慢增加。然而他骨子里的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 抱负却挥之不去。怜恤生灵,为民造福的思想没有改 变。尽管时不与我,仍然不忍离去,仿佛让我们看见 一匹仍有壮志而却年迈的老马在历史的年轮上悲情的 徘徊。 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东坡先生离开 我们,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但是,他那鲜明的个性、 丰富的情感、卓绝的才智,坎坷的命运所构成的多姿 多彩的形象,一直令人魂牵梦绕。直到今天,依然能 跃然纸上。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知识点整理
一.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 嘱 3、山川相缪—— 缭 2、冯虚御风—— 凭 4、杯盘狼籍—— 藉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修辞手法(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修辞手法(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修辞手法(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修辞手法(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修辞手法( 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修辞手法( 7、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修辞手法( 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修辞手法(
肠。
人生如梦,历史人物都 已被大浪淘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 中,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 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间。在饮酒赏月中, 诗人实现了对人生挫折的超脱,表达了一种豁达的胸襟。
《 赤 壁 赋 》 《赤壁赋》苏轼对人生注入了最深沉的思考。文章先触景 生情,生出古今如梦功业难久,人生渺小年命不永,与求 仙无望的带有普遍性的人生失意、生命无常的苦闷与感喟。 继而又对这人生之大困惑作出超然的解答。既看到生命流 逝,又看到其常住不尽有永恒的价值存在,故无所慕无所 憾恨。物各有主,人有定分,惟与江上之清风明月适值相 遭,取之于自然而形成恬淡自适之审美人生,从哲思与历 史的高度审视个体生命的存在,获得一种超脱旷达快乐的 人生观。
著 名 赋 文
《闲情赋》陶渊明 《洛神赋》曹植 《恨赋》》《别赋》 江淹 《长门赋》 司马相如
《思旧赋》向秀 《登楼赋》 王粲 《登楼赋》 王粲 《采莲赋》 萧绎
夜游赤壁——乐
清风徐来 游 事 水波不兴 月出 景
白露 水光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情
思考:第一段写景在文中有何作用? 展现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愉悦心情; 为全文奠定悠扬和谐的基调。 为议论作铺垫 首尾呼应
认为即使到了暮年, 也不应有那种“黄 鸡催晓”、朱颜已 失的衰颓心态,体 现了作者在贬谪期 间旷达振作的精神 状态。
1
1
1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中期
1
后期 乐观豪迈 了悟人生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意而安
洒脱旷达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 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 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 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 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 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 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这首词写在抒写苏轼远贬黄州的 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 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 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 幻的深沉喟叹。 上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 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以哀惋的笔 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 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把一个天 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 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