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热点人物素材解读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热点人物素材解读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热点人物素材解读考场速用片段1:忧患意识人物简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莫言成为首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1、酷爱阅读。

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

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为了换取别人的书看,莫言就去给别人家推磨,有时候整整推一天的磨才能换来一本书。

一天下来,莫言脸色煞青,但只要能捧着书回来,他都是满脸春风.2、书架上只剩经典。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

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一些学校,现在把书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书,都是经典。

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

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因为每次拿起一本书来,还没有读一半就被别的事情打断了,等你下一次拿起另外一本书来,又把前面的书忘掉了。

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3、孤独是一种财富。

莫言在很多地方重复过一句话:海明威曾经说过:‘不幸的童年是作家创作的摇篮’。

莫言这话多少有些冤枉双亲,因为比起从小失去父母的川端康成和有一个酒鬼父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来说,莫言的那点不幸实在可以忽略不计。

莫言常说,饥饿与孤独是他创作的财富,其实莫言童年时候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饿得面黄肌瘦、痛苦不堪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最后能饿成作家,特别是像莫言这样有名的作家,屈指可数。

他的不幸,也是他的财富,在于他的孤独。

4、面向苍生背对文坛。

莫言曾说:背对文坛是我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提醒。

不要被这些文坛上的名和利控制了自己、左右了自己。

应该知道作家最神圣的东西是什么?作家应该追求的是什么?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并不代表一种行为。

也许正是背对文坛的莫言姿态,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更自由的空间沉浸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

5、写作源于生活。

《蛙》是莫言的代表作,小说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

这部作品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

他说,触发自己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动因并非因为其敏感,而是人物: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

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

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姑姑的人物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

想以姑姑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由来已久,以前莫言也在一些中短篇里写到过一些,而这次的出手,莫言称之为算总账。

6、媒体上很少露面。

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

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

7、当今为何没伟大作品?莫言:作家应从自身找原因。

莫言表示,关于伟大的时代没有伟大的作品,这是近些年反复提到的话题。

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是什么时代?莫言说,狄更斯在《双城记》,阿斯塔菲耶夫在《鱼王》中都曾罗列一些对立、矛盾的话语,来描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他们关于时代的矛盾的描述,也完全可以移植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

莫言认为,在今天这个对立矛盾现象比比皆是的社会,我们还要发现这个社会的主流。

什么是这个社会的本质?对于作家来讲,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确实会令人眼花缭乱。

但记录这些眼花缭乱的现象并不是一个作家的职责,记录这个社会发生的各种怪现状也不是作家的职责。

莫言说,这个时代到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答案。

但是总而言之确实是一个波澜壮阔的、空前绝后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里面作家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因为这样的时代为作家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因为在这样的时代里面人的丰富性得到了最强烈、最集中的表现。

就是说这个时代具备了产生伟大作品的物质基础或者资源基础,剩下的就是作家的胸襟、气度和才华。

有关叶诗文的作文素材:天才少女奥运成功记叶诗文,浙江杭州人,中国女子游泳队运动员。

在2011年上海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夺得200米混合泳冠军,这是中国95后泳坛新星首度登上世界大赛冠军领奖台,她成为1978年来最年轻的世界游泳冠军。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16岁的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与女子200米混合泳比赛中,两破奥运纪录,创造了中国游泳个人两项奥运冠军的历史。

叶诗文的名言名句我的成绩源自努力的工作和训练,从未使用过禁药。

中国人是清白的。

我的训练很科学,我从来不是机器人。

我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和理想,拿到奥运冠军是我的梦想,但我的人生不会发生变化,我还是我。

主流常用素材天才少女:咬定目标,成就奇迹北京时间7月29日凌晨,年仅16岁的奥运新兵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决赛中打破世界纪录夺冠!更令人叹服的是,叶诗文最后50米的冲刺速度,竟然比男子400米混合泳冠军、美国名将罗切特还要快0.17秒。

7月31日,叶诗文以2分07秒57的成绩再获奥运会游泳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金牌,并再次刷新奥运会纪录。

叶诗文看似腼腆害羞,其实骨子里却有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倔强。

在训练中,叶诗文从不偷懒,要求游10000米,绝对保质保量,多游个2000米更是家常便饭。

其他运动员训练后还会出来逛逛,而在她的日程中,除了训练场,就是食堂和宿舍,绝对的三点一线。

她总是说,训练场上多出一分力,比赛场上就能多发一分光。

浮躁的社会诱惑多多,但成功不会藏在繁华的泡沫里,也不会躲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中。

创造了奥运历史的天才少女叶诗文,以其神话般的成功,再次告诉世人:咬定目标不放松,全神贯注好成功。

考场速用:法国大画家雷杜德心无旁骛,一生只画玫瑰花。

他共记录了170多种玫瑰的姿容,组成了玫瑰图谱画册,成了玫瑰画作中的极品,至今无人逾越。

世界著名的昆虫家法布尔说:把阳光聚焦在一个点上,你将看到奇迹。

叶诗文、雷杜德的成功之路就是铁证。

许多人之所以与成功无缘,是因为他总是想做全能运动员,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两只脚同时踏在南极和北极上。

创新抢分素材1:挚爱,一年365天,一天也没落下叶诗文6岁进入体校游泳馆。

随着训练的进行,叶诗文开始喜欢上了游泳。

有一次不小心小腿刮破,缝了9针。

但休息不到10天,她就迫不及待地回了体校。

在体校的日子,叶诗文的训练风雨无阻。

一年365天,除了泳池换水的几天,她一天也没落下。

而这种近乎偏执的热爱,跟美国名将菲尔普斯非常像,他在过去的7年时间,2500多个日子中,仅有5天没有下过水。

创新抢分素材2:自律,休息一天,会倒退两天叶诗文的自律能力很强。

她的启蒙教练魏巍透露:这个小姑娘从来不吵不闹,你给她多少任务,她都会完成。

四个泳姿中,仰泳和蝶泳是她的弱项,2010年国庆节,队里放了一天假,其他队员都外出休息放松去了,叶诗文哪都没去,自己在泳池里泡了一天。

半个月后的国际泳联短池游泳世界杯北京站,她包揽了200米混合泳、400米个人混合泳和100米自由泳三块金牌。

自律才换来成绩,正如菲尔普斯所说:如果你休息一天,实力就会倒退两天。

创新抢分素材3:要强,我一定要赢了你!叶诗文骨子里很要强。

2008年初,杭州下起了大雪,叶诗文一次周末回家吃饭时低沉着脸,突然她放下碗筷,跑到阳台大喊道:我一定要赢了你!原来在前一天的队内比赛中,她输给了年长自己一岁的队友。

一个月加练后,她真的赢了回来。

被质疑:惯性思维的受害者当16岁的叶诗文在泳池里掀起中国风时,世界都睁大了眼睛。

即使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叶诗文除了优异的身体条件,加上刻苦训练和科学训练方法外,还动用了其他手段,众多欧洲媒体依然表示怀疑:叶诗文怎么会迅速提高成绩?怎么会游得比男子冠军罗切特还快?8月3日,权威学术杂志《自然》将这场争议推向巅峰。

记者伊文·卡拉威撰写标题为《那些伟大的奥运成绩为何惹人怀疑》的文章,质疑叶诗文。

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学术论战。

8月7日,《自然》杂志向叶诗文道歉,并主动刊发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睐江的信件,证明伊文·卡拉威报道的荒谬。

文章指出,报道臆测提高是异常的,本身毫无根据。

作为一本权威学术杂志,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发布这样的报道很罕见。

显然,叶诗文是习惯性有罪推定思维的受害者。

素材一郭敬明:少点敬畏之心有一些错误竟让人难以置信。

如,把令你们自豪误写成另你们自豪,把自我了结误写成自我了解,把顶着大雨误写成定着大雨,把挥了几下误写成辉了几下,把虚伪误写成虚位,把下班误写成下半,等等。

此外,他的《两小时后的生日》一文中的蜉蝣撼树也被挑出。

唐代韩愈《调张籍》中有诗句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后世用蚍蜉撼树,嘲笑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东西,讽其自不量力。

蜉蝣与蚍蜉都是虫子,但与撼树搭在一起,只能用蚍蜉而非蜉蝣。

郭敬明是杂志《最小说》《最漫画》的主编,著有《爱与痛的边缘》《幻城》等作品,谁能料到,这样一位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作家,竟然是错别字大王。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微博中谈及这一现象时,引用了当年语文老师批改他作文时的一句批语:遍地荆棘。

【素材解读】1.不够严谨。

作为知名的青年作家,郭敬明不会糟糕到不会使用汉字的程度。

只是他太随意,太不严肃了,竟将一些没有仔细校对的东西搬到了博客上。

没有严谨的作风,如何成大器?2.敬畏文字。

错别字,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反映出的却是一种态度。

尤其是对公众人物和作家而言,折射出的是底蕴与修养的缺失。

【适用方向】1.传统文化;2.过去与将来;3.习惯;4.小事;5.风格;6.敬畏汉字;7.珍惜。

○素材二甘相伟:站着上北大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一书出版了!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何为站着上北大呢?原来,甘相伟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站着只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

凭着自身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北大学子。

甘相伟来自大别山区的偏远山村,由于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到县里高中读书的机会。

2007年初,心中的读书梦再次燃起,他来到北京,和众多学子一起走进了梦寐以求的燕园。

不同的是,甘相伟成为了北大西门的一名保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