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市周边及主要交通沿线已毁山体修复治理专项规划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二○○五年十二月一、总则 (2)(一)规划目的、任务、依据 (2)(二)规划基准年、规划期、适用范围 (3)二、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3)(一)指导思想 (3)(二)基本原则 (3)三、规划背景 (4)(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1、自然地理 (4)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二)基本现状 (5)(三)修复治理工作进展 (7)(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四、规划目标 (12)(一)总体目标 (12)(二)近期(至2007年)目标 (13)(三)中期(2008-2010年)目标 (13)(四)远期(2010-2015年)目标 (13)五、已毁山体修复治理工作部署 (14)(一)总体要求 (14)(二)修复治理工程安排 (14)1、近期(至2007年) (15)2、中期(2008- 2010年) (15)3、远期(2010- 2015年) (15)(三)修复治理重点工程 (15)(四)修复治理方法及措施 (20)1、治理工程方法 (20)2、防治措施 (21)六、主要保障措施 (22)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治理工作法律化、制度化 (2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管理 (22)加强科技投入,提供专业技术保障 (23)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为已毁山体的修复与治理提供资金支持 .. 23 加强宣传,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24)七、附则 (24)附图:1、山东省城市周边及主要交通沿线两侧已毁山体分布图 1/75万2、山东省城市周边及主要交通沿线两侧已毁山体修复治理规划图 1/75万附表:1、山东省城市周边及主要交通沿线两侧已毁山体治理规划表一、总则(一)规划目的、任务、依据为切实做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工作,保证山东省生态省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加大已毁山体修复治理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步伐,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我省实际,对“十一五”期间和2010年以后城市周边及主要交通沿线两侧已毁山体修复治理工作进行规划,编制•山东省城市周边及主要交通沿线两侧已毁山体修复治理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山东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的专项规划,是我省今后十年已毁山体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地方各级政府依法管理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政策性和指导性文件。
•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2、•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394号)3、•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办法‣4、•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5、•山东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6、•山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7、•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8、•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5‟28号文件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鲁政发…2005‟144号)9、•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鲁发…2005‟20号)10、•关于加强山石资源保护切实维护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的意见‣(鲁政办发[2003]36号)(二)规划基准年、规划期、适用范围本•规划‣适用于山东省境内城市规划区内及周边可视范围,铁路、高速公路沿线两侧可视范围(2000米)。
基准年为2005年,近期到2007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15年。
二、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山东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为依据,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战略目标,从生态省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科技创新与吸收、引进、推广相结合,抓住生态建设、土地综合利用两个重点,建立适合省情的已毁山体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技术体系,集中开展城市周边及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已毁山体修复治理工作,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提供切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段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
3、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4、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促进修复治理工作的原则。
5、属地化落实责任的原则。
6、谁投资谁受益,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原则。
三、规划背景(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自然地理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东临渤海与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相对,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毗邻。
全省东西最长距离700公里,南北420公里,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山东中部山地突起,东部丘陵起伏和缓,西南、西北低洼平坦,全省呈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势。
境内水系比较发达,河湖交错,水网密布。
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北接京津冀经济区,南与长江三角洲毗邻,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现辖17个地级市,139个县、市、区,人口9180万人,人口密度586人/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490.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3%,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地方财政收入828.3亿元,居全国第四位。
城市化水平达到38%。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继续领先,已达 3163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房地产业、旅游业等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814亿元,同比增长42.1%,旅游业正式跨入全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行列。
宏观经济保持稳定运行态势,全省投资、消费、出口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科技创新机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取得新进展。
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初见成效,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山东既是经济大省,又是一个矿业大省,资源丰富,储量大、种类齐全。
截至2004年,已发现矿产150种,探明储量的矿产7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1445处。
在探明储量的矿产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24种,非金属矿产44种,水气矿产3种。
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矿产23种。
其中金、自然硫、石膏、玻璃用石英砂岩、饰面用辉长岩、饰面用花岗岩、陶粒用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露天开采的矿种以建筑石(材)料、石灰石、建筑石料用灰岩、花岗岩、辉长石、石英砂岩等为主,据统计,2004年全省还有露天开采矿山4900家。
(二)基本现状山东矿产资源开发历史久远。
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重开发、轻保护,有水快流的思想影响,部分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近年来山东省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对水泥、石材等各种建筑材料需求量大增,建材矿山数量迅速增长,点多、面广,影响范围涉及城乡各地,其开发导致的植被、景观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露天开采和工程施工建设,遗留了大量的采石坑、凌空面、不稳定边坡和废石(土)堆,严重破坏了地质地貌形态,使地质地貌景观变得满目疮痍,恶化了自然生态环境。
尤其是在三区两线,露天开采带来的地表破坏影响更大。
矿山开发遗留的高陡边坡、废石堆成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隐患。
通过调查,我省城市周边及主要交通沿线两侧共有已毁山体400处,总面积2173.43万平方米。
城市周边有已毁山体184处,破坏面积1259.63万平方表1:山东省城市周边及主要交通沿线两侧已毁山体分布情况统计表米,主要分布在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淄博、泰安、莱芜、临沂、日照、济宁、枣庄和滨州12个地市,62个县区。
铁路和高速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已毁山体216处,面积913.8万平方米。
涉及京沪、胶济、新胶济、兖石、胶新、兰烟、泰肥、辛泰铁路,济青、京福、日东、博莱、莱新、京沪、京木、同三、潍莱、青银、济南绕城高速、青威、威乳、滨博、轸八、烟威、烟台绕城、威乌、乳即高速公路。
(三)修复治理工作进展随着矿业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和开发强度的增加,山东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而越发突出。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注,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土资源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998年8月14日,•山东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办法‣颁布施行,其中的第二十条、二十一条和三十五条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做了明确规定。
2002年9月29日,•山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正式发布实施,制定了我省矿山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提出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的目标要求,划定了修复治理的重点区和示范区。
强调必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切实保护矿山生态环境。
2003年7月25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自同年9月1日起施行•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其中第二章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这是我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里程碑,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建[2003]530号)规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支出主要用于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国有矿山因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影响,需修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支出”。
2005年6月3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第12条,提出以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为重点,努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强调抓紧矿山生态的保护与恢复,重点治理采矿塌陷和已毁山体。
此外,有关市、县(市、区)政府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治理方面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
为增强社会公众保护矿山生态环境的意识,省厅、各市及县(市、区)都从实际出发,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
大大增强了全社会广大群众对保护矿山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及共同参与保护地质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责任感,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氛围明显加强。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了城市周边及高速公路两侧已毁山体的治理工作,先后在济南、青岛、威海等地市进行试点,对一些影响周围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进行了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