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老师医案胁痛案左某女75岁退休2007年3月7日来诊左胁下痛发作连背2天,伴见短气、心下满,嗳气、时吞酸,口干甚、口苦,平日需吃芦荟以通便。
舌暗,苔白腻中剥,脉细弦既往有冠心病史30年及胃溃疡病史辨证论治左胁下痛、嗳气、口干甚、口苦、脉细弦符合少阳七证;心下满,吞酸,苔白腻为饮逆;舌暗、病久见胁痛为瘀血;问:患者有口干甚、平日需吃芦荟以通便,是否合并阳明病?答:也有可能,但患者气短、苔剥、脉细提示里津虚可能性大,不明朗,先观察。
治疗予小柴胡汤合橘枳姜汤、桂枝茯苓丸。
此胁痛连背应是冠心病心绞痛不典型表现。
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生姜12g大枣4枚桂枝10g茯苓10g白芍10 桃仁10g红花10g炙甘草6g七剂2007年3月13日二诊胁下痛发作明显减少,程度亦轻,短气、嗳气、时吞酸,舌暗淡、苔少,仍口干苦,大便日一行,不需再吃芦荟以通便。
此饮瘀去而里津虚亦显上方加白术18g七剂,药后胁痛消失而有吞酸,继续调理。
师生问答1、问:患者苔白腻,但有微黄,为何不写苔黄腻?答:此苔基本是白的,但上面浮有一层黄,可以认为是白腻浮黄,对辨证意义不大。
2、问:用桂枝茯苓丸为何去丹皮加红花,它与桃核承气汤有何区别?答:沒什么深意,丹皮凉而红花微温而矣,虑其里有虚。
后方所主之瘀实证比前方更甚。
3、问:二诊大便已通,何以仍用白术生津通便?答:二诊中可看到苔腻减而见少苔、舌偏淡、口干,且患者常有大便不畅,此属里虚津亏,予白术以生津利饮4、问:如果知患者素里亏,此次虽沒什么症状,能否先加补药,如参麦饮?答:这不行,违背经方辨证原则。
方证是相对,现有是证则用是药是方,无则不可。
按:此患者为不典型心绞痛,末服西药,只二诊便将病情控制。
非一般所谓中西结合,尚末看病人已想要开参麦饮、血瘀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之流可比。
辨证是中医之魂。
痹证案高某男61岁已退休2007年1月23日来诊右侧膝关节内侧疼痛1年余,跛行,难以站起。
曾被诊断为退行性关节炎。
口中和,近两天鼻塞流涕,有口疮,大便可。
面红,舌有裂纹,边有齿痕。
苔白,脉细弦。
既往有高血压病多年,服西药不规则,有饮酒嗜好。
辨证论治:无热而关节痛,为表阴证;患者病程长,又见口中和,为里阴证;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治疗上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麻黄10g桂枝10g知母10g苍术15g茯苓12g防风己各10g炙甘草6g川附子10g大枣4枚秦艽10g仙灵脾10g+大功劳叶12g生姜12g七剂问:六经辨证为少阴痹证,为何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答:经方辨证的步骤是先辨八纲以定六经,再辨方证。
辨方证一来要读仲景书,二来靠老师传授,三来是临床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
所以说,辨六经较易而辨具体的方证较难。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都是少阴太阴合病,但具体方证不同,这就要看各人的经验及辨方证的功夫了。
问:-诊时患者疼痛较严重,为何不加止痛药?答:中药中没有所谓的止痛药,都是依据整体的状态而调整。
死执所谓的止痛药而不整体调理,是起不到止痛效果的。
问:像元胡丶乳香不是止痛药吗?答:是通过活血祛瘀而起作用,有瘀血证才用。
如胡老对于疼痛偏于-侧的用活血药。
像这例如果用药后症状不缓解,可适当加活血药。
问:仙灵脾在此是什么作用,是补肾吗?答:太阴药,也就是增强附子的温阳强壮作用以祛邪。
2007年2月6日二诊汗出后鼻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减,口干,大便可,苔白脉细弦问:二诊见口干,是否合并阳明证?答:不是阳明病。
这是汗出而津液更伤了,呈外邪内饮,津不上承之证,应从太阴论诒。
(按:从三诊可看出,去掉麻黄发汗药,增加附子用量,口干反而减轻了。
)老师:六经辨证属少阴太阴合病,汗出表邪减而津亏,应去麻黄,治疗上改为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桂枝10g苍术15g炙甘草6g川附子12g大枣4枚生姜12g白芍10g茯苓12g防风己各10g秦艽10g仙灵脾12g七剂2007年3月13日三诊鼻不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己基本消失,由坐位站起己不困难,行走利索了,现遗右足跟疼痛,口不干了,口疮消失,大便可,苔白,脉细弦方证同上,仍予上方,增川附子为15g七剂继进问:一诊用药己取效,俗话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是否应效不更方,仍用原方?答:一诊后汗出邪去而津已亏。
少阴病方证分两大型:一种是在太阳伤寒证麻黄汤基础上加附子等强壮药而成,治疗少阴病而无汗者,一种是在太阳中风证桂枝汤基础上加附子等强壮药而成,治疗少阴病而有汗者。
本例经温阳发汗,表更虚,故转属笫二种方证,即用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加附子强壮药而成的桂枝加附子汤。
三诊中病情好转,仍有足跟疼痛,寒湿仍在,因继祛寒湿,予前方加减。
问:观方中用附子,不先煎,为何?答:北京地区用附子出事的,多是药不对证,煎服不合理,用量都是30g以上的,一般我用川附子15g以内的,都不先煎,但煎前要用水泡1小时。
按:本例为慢性老年性关节炎,中医为痹证患者。
因初表证明显辨为少阴太阴合病,而证属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方证,服药后汗出,表证减而津伤,故二诊去麻黄,三诊关节痛止而有足跟痛,故乃以上法而加重祛寒湿治疗。
老年痹证宿疾,以14剂中药取得显效,这不能不归功于经方之药简而力宏及辨方证之精准。
鼻渊、咳嗽、遗精案李某男26岁2006年11日13日来诊:鼻塞、涕黄,咳吐黄痰,咽痛1周,纳差,大便干,2——3日一行,胸胁苦满,眠差早醒。
婚后一年来早泄,一周遗精二次。
舌薄黄,脉细弦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辨证论治鼻塞、流涕为太阳病;涕黄,咳吐黄痰,咽痛,大便干为阳明病;纳差,胸胁苦满,眠差早醒为少阳病。
虽有早泄、遗精等内在虚损症,但内外合病,里不急则先解表再治里,此为定法。
予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味。
麻黄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大枣4枚生姜12g桔梗10g党参10g白术15g茯苓12g七剂问:仲景书中似乎未见有麻黄剂、柴胡剂合用之例?答:对。
但仲景书是为百病立法,示人以规矩而非巨细无遗,只要你掌握其精神,有是症则用是药,灵活辨证用药则可用于百病。
问:此处用白术、茯苓何意?答:此案中一诊虽阳症突出,但有内在虚损,所以便干考虑为里津不足。
白术茯苓以生津利饮则津回而大便通,《金匮要略》之白术附子汤是个例子。
2006年11日20日二诊咽痛已,胸胁苦满减,仍早醒,鼻塞涕黄,大便二日一行,苔白,脉弦细仍有鼻塞、涕黄加强清热排脓之药上方加桂枝10g生苡仁18g败酱草18g七剂问:用生苡仁、败酱草排脓是否从薏苡附子败酱汤出?答:对,是出于薏苡附子败酱汤,原方为阳明太阴合病之方,此处去附子而为阳明方。
仲景方虽只二百多方,但神而明之,可化生无穷。
2006年12日12日三诊鼻塞、涕黄,咳吐黄痰,咽痛,胸胁苦满已缓解,大便干2日一行,眠差,唇舌糜烂疼痛,一周遗精二次。
苔白根腻,脉弦细大便干2日一行,眠差,唇舌糜烂疼痛为实热;遗精为虚寒;证属寒热错杂之厥阴病,甘草泻心汤加味。
炙甘草12g黄芩10g黄连6g清半夏15g党参10g干姜6g大枣4枚白术15g生龙牡各15g白薇12g远志10g石菖蒲10g枣仁15g七剂问:失精家仲景有明示:用桂枝加龙牡汤,何以用甘草泻心汤加味亦有此捷效?答:失精家用桂枝加龙牡汤是为正治,临床也确实本方多用。
但不能死执一方,因为临床变数很多,如果辨为厥阴病,而用桂枝加龙牡汤,则为误治。
现在很多人名为辨证,其实是依据西医病名而开药,如此,则离中医辨证施治精神远矣。
2006年12月19日四诊唇舌糜烂疼痛已,一周来未遗精,大便一日一行。
因仍有眠差、右少腹不适,续继调理。
2个月后遇之,诉后来未再遗精。
按:此案治疗顺序遵循先表后里,符合仲景大法。
麻黄剂、柴胡剂合用对此例效果显著,说明用经方要理解仲景原意方能灵活加减变化,而不可死于句下。
薏苡附子败酱汤原为阳明太阴合病之方,此处去附子而为阳明方,亦可看出冯老运用经方之灵活。
不明高热案(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请会诊病例)安某女66岁医师2007年2月26日,一诊反复发热2周患者于2月15日中午无明显诱因自感发热,测体温37.5摄氏度。
至晚上出现寒战、发热、无汗,体温39.5摄氏度,就近就诊于中日医院急诊科,除自感发热口干、乏力外,无咽痛、体痛、吐泻、喷嚏、头痛等症,血常规示:wbc:1.5*1012/L,在留观室静滴先锋霉素3天热不退,后又合用清开灵3天,静滴清开灵出现过敏,寒战高热,用激素急救后缓,但热仍不退。
停用清开灵,又用阿奇霉素及先锋霉素静滴3天,症状仍如上,遂收入风湿免疫科治疗。
当时症见:上午有汗,晚上寒战高热无汗,体温最高40.4摄氏度,半夜汗出热退,畏风,如此天天反复,口干,乏力,脉浮,苔白腻各种西医检查除血常规示:wbc:1.2*1012,小便常规(镜检):白细胞0—3个,余无异常辨证论治此为“时发热”——属营卫不和,定时而作的太阳病桂枝汤证。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 生姜12g大枣4枚,需啜粥温覆一剂问:一诊时寒战高热,随后汗出热退,如此天天反复,是否属寒热往来之属,何不用小柴胡汤?答:属寒热往来。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就是指这种热型。
小柴胡汤所治之寒热往来,有心下痞硬、纳差、恶心呕吐等胃虚见证,除了这种,大部分的寒热往来都属桂枝汤证。
惜今人受《伤寒论.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即毙”的影响,皆不敢用桂枝汤来退热,当年胡老收治了很多经温病学派医师治过的顽固发热病人,属桂枝汤证的-用就好。
2007年2月27日二诊服药后汗出多,未再出现寒战。
微热,37.6摄氏度,口干,乏力,脉浮,苔白厚腻患者发热,口干,汗出多为太阳阳明合病,符合麻杏石甘汤。
但屋内暧气太热,考虑口干、汗出多可能与此有关,舌苔厚腻,因此暂予麻杏苡甘汤以发表清热化湿麻黄10g杏仁10g苡米30g炙甘草6g一剂2007年2月28日三诊服药后汗出淋漓,晚上未再出现寒战发热,但全身湿冷、怕风,难以入睡问:二诊服药后出现大汗出,是什么原因?答:当时考虑得多了点。
考虑口干、汗出多可能与屋内暧气太热有关外,又因其发热较久,体力消耗大,怕其胃虚,不敢用石膏,致清热之力不够,现回过头来想,还是用麻杏石甘汤贴切。
此外,西药用了较久的抗生素及激素,致体虚,这可能也是大汗出的原因。
问:三诊大汗出,怕风,烦躁不得寐,是否与《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相似,诊为少阴病,用桂枝加附子汤会不会更好?答:正因为没有“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津液大亏之症,故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老师:此汗多亡阳也,予温化敛汗桂枝10g炙甘草6g生龙牡各15g酸枣仁15g三剂问:用酸枣仁何意?答:敛汗、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