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陆游

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陆游

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陆游前言南宋四大家有诗歌史上的四大家和画史上的四大家。

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是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

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

”诗歌史上的四大家。

尤袤的诗歌写得平易自然,晓畅清新,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辞的典故之句,《青山寺》可称为他现存诗歌中的代表作。

杨万里有不少抒发爱国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绝句》等诗,抚今追昔,即景抒怀,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相当高。

范成大的诗歌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陆游的诗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画史上的四大家。

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

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

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

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

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陆游及其诗歌《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游山西村》进行的赏析和拓展。

了解陆游高亢的爱国热情,了解陆游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了解陆游家乡纯朴的自然生活……目录第一部分陆游的轶事典故一、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二、“生儿多以陆为名”三、陆游的一字师四、陆游家训第二部分陆游的四首古诗第一篇《示儿》(一)原文(二)注释(三)诗文意思(四)作者简介(五)创作背景(六)个性化解读------炽热的爱国心(七)文本连接第二篇《冬夜读书示子聿》(一)原文(二)注释(三)诗文意思(四)作者简介(五)创作背景(六)个性化解读-----学习之关键-(七)文本链接第三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原文(二)注释(三)诗文意思(四)作者简介(五)创作背景(六)个性化解读(七)文本链接------忧愤和急切第四篇《游山西村》(一)原文(二)注释(三)诗文意思(四)作者简介(五)创作背景(六)个性化解读------世风衰颓中古朴的民风(七)文本链接第三部分相关景点(一)陆游祠(二)云门草堂第四部分后人对陆游的评价第五部分参考文献第一部分陆游的轶事典故一、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

但因陆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

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琬不期而遇。

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在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钗头凤》。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琬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

不久,唐琬竟因愁怨而死。

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琬,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二、“生儿多以陆为名”在历史人物中,既有爱国的思想,又有爱国的行动;既忠诚于国家,有忠诚于人民;既爱国,又不盲目忠君,这样的人是不多的。

陆游却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了。

正因为这样,这位诗人才深受南宋百姓的热爱,致使有的人家“生儿多以陆为名”;也正因为这样,梁启超才推许陆游是“亘古男儿一放翁”。

三、陆游的一字师南宋乾道八年初春,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

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

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

陆游不禁连连称赞。

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副对联。

陆游略思片刻,运腕挥毫,在桥头石壁上写下了:“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

”陆游走后,当地一姓肖的父女走来观看。

女儿肖英姑看完陆游的对联,若有所思地说:“此联不愧出自大诗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

”且说英姑这无意中一句评论,不多时竟传到了陆游的耳朵里。

他听后大为纳罕,思来想去,却不知哪一字弱了气魄。

次日,陆游独自一人来到蟠龙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龙洞。

连唤数声,竟无人回应。

陆游四下环顾,见一块大石上放着笔墨纸砚,便铺纸提笔,写道:“为龙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

”陆游回到住所,当晚又是一夜没睡,仍未想出是哪个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来到蟠龙洞。

稍事寒暄,陆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请她指出对联中哪一字不妥。

英姑含羞笑道:“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若改为‘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有声有色。

不知大人以为如何?”陆游听罢,沉吟片刻后,连声赞道:“妙,妙,妙,好个‘一声红’!真是一字师也。

”陆游心悦诚服,欣然来到蟠龙桥,将“片”字改为“声”字。

四、陆游家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万金家书》译文:小辈中才思敏捷的人,最容易变坏。

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把他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

一定要经常加强约束和管教,规定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

从这以后十多年里,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

不这样(的话),值得忧烦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方面。

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应该谨慎地对待,以免留下遗憾。

教育意义:今后我们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如果教育不好,他们的破坏和影响将会更大。

由此可见,陆游非常重视德育,重视个人的品行与修养,相信陆游也会是这样教导他的子女的。

第二部分陆游的四首古诗第一篇《示儿》(一)原文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注释1、示儿:示:告诉。

告诉儿子。

2、元:通假字,同“原”,意为:原来。

3、但:只是。

4、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这里代指中国。

九州同:全国统一。

5、王师:国家的军队。

6、北定:向北方平定。

7、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8、无:通假字,同“勿”,意为:不要。

9、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人。

(三)诗文意思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四)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五)创作背景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

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六)个性化解读-------炽热的爱国心“死去元知万事空”:诗篇从死说起,因为这是绝笔诗,是一篇遗嘱。

“万事空”指死后万事都搁得下,什么事也不知道了。

“元知”二字更强调了自己旷达的心境,没有什么牵挂。

诗人首句并未写对死亡的恐惧与害怕,而是怀着一种正确的心态看待死亡,表现了诗人的豁达。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字一转,突出了遗憾的事情:“不见九州同”。

“九州同”是诗人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个“悲”字极其精炼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沉痛、遗憾、悲愤的事情,暗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的讥讽、不满、愤怒,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感情为之一振,明明是虚拟的情况,诗人却坚信一定能实现。

诗人用肯定的陈述句式来表达,表现了诗人的期望和信心。

“家祭无忘告乃翁”:结尾一句,诗人充满胜利喜悦的心情,生死同欢,含笑九泉,诗人的爱国深情,也随之充分表达出来了。

(七)文本链接1、与《示儿》相类似的诗句林景熙(宋末元初)的《书陆放翁诗卷后》最后两句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示儿》这首诗,自然工巧,情真词切,明白晓畅,包含着爱国主义精神。

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颂,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南宋灭亡后,宋末元初的爱国诗人林景熙在《题放翁卷后》中沉痛的感叹:“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这种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两句本于陆游的《示儿》,是对陆游的沉痛追悼。

2、讽刺南宋黑暗现实的诗文林升(南宋)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

它深刻的描写了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现状。

这首诗就是针对南宋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不满,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与《示儿》中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遗憾、悲愤,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有异曲同工之妙3、共同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文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诗人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诗人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诗人的悲愤也愈是强烈。

这使诗人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诗人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常梦到。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此诗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示儿》诗人强烈的民族愿望相互照应,陆游不愧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②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