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结构及其性能
性能的分析方法与分类
➢性能的分析方法 ➢性能的分类
材料显微结构的分析与表征
➢显微结构的分析原理 ➢显微结构的表征 ➢材料性能与表征技术展望
材料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是决定材 料性能及应用效果的本质因素,研究 材料的显微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以 及它们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是现代材 料科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
➢ 晶粒的形状及大小对材料的性能影响很大。例如。 Si3N4陶瓷的晶粒呈针状,而Si3N4陶瓷晶粒呈粒状或 短 柱 状 , 前 者 的 抗 折 强 度 (650 MPa) 要 比 后 者 (374MPa)几乎大一倍。象陶瓷这类材料,初始裂纹 尺寸与晶粒大小相当,所以晶粒越小,初始裂纹尺 寸就越小,这有利于强度的提高。
a. 行为:有多少行为,有多少性能 如用表征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拉伸行为的应力—
应变曲线,采用屈服、缩颈、断裂等行为,便分别 有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裂强度等力学性能。 b. 外界条件
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相同的材料也会有不同 的性能,一般要指定条件。 c. 参量:性能必须量化,就是说定量表达其行为
➢ 晶界结构对材料性能影响也非常大。如陶瓷材料的 破坏大多是沿晶界断裂的。
➢ 外来杂质有向晶界富集的倾向。常利用这种现象, 有意地加入一些杂质,使其集中分布在晶界处以改 善材料性能。如在刚玉瓷生产中可掺人少量MgO, 使之在A1203晶粒之间的界面上形成镁铝尖品石薄层, 将A1203晶粒包围,防止其长大以制成细粒结构的制 品,改善制品性能。
“制造”---材料具有较好的“工艺性能”
材料的性能可分为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 各种材料在使用中会受到各种外力、温度、化学介
质等因素的作用,从而导致变形或破坏。为了保证 由材料制成的产品(或器件)能正常使用而应具备 的性能,称为材料的使用性能。 它包括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
所谓材料的工艺性能是指材料在投入生产的过程 中,能承受各种加工制造工艺而不产生瑕疵或废 品所应具备的性能。
材料本身是一个系统,其性能是系统的功能, 即为材料系统的输出,影响材料性能的外界条件是系 统的输入,分析系统输入和输出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 黑箱法——不考虑结构 • 相关法——建立结构、性能关系 • 过程法——从性能的过程去控制性能
制造有用器件的——性能判据
“有用”---材料具有较好为人类服务的“使用性 能”
✓ 工程技术界多用“性能”,隐含着“能力”之意,即 “能”够干什么;
✓ 自然科学界多用“性质”,似有“本质”之意; ✓ 自然界物体的(性能)并不意味这些物体本身所特有
的,而常常与这些物体以外的其他物体(包括我们感
这个定义对性能分析方法有三点启示: ✓ 性能必须定量化; ✓ 从行为的过程去深入理解性能; ✓ 重视环境对于性能的影响。
一般是制造缺陷或由于工艺过程不完善所产生的 缺陷(如陶瓷烧结和烧成中的残留气孔)。 ➢在服役条件下,工件也可能出现气孔,它是发 生断裂的“先兆”。 ➢某些材料则会大量引入气孔。
➢ 夹杂物是指那些由熔炼过程带来的各种杂质。 ➢ 弥散相则是指在某些基材中有意加人的细小固
体物相,例如在镍基合金基体中加入Y203粉末 以提高其高温强度;在塑料中加入胶颗粒以提 高韧性。
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可提高到0.01μm,即 l0nm,观测的结构称为“超微结构”或 “亚显微结构”。
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则可观察到物质的分子、 原子,直接研究品格点阵,这种结构被称为 “微观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电子显微镜下分辨出的试样 中所合相的种类及各相的数量,颗粒的形状、大小、 分布取向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称为显微结构。
晶中晶粒的大小、形状和取向。 对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还包括晶相及非晶相(玻璃
相)的分布;气孔的尺寸、数量与位置,各种杂质、 添加物、缺陷、微裂纹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对金属材料还包括共晶组织、马氏体组织等。
1.晶粒及晶界
晶粒是多晶材料中晶相的存在形式和组成单元。 ➢通常,多晶是由随机取向的晶粒构成,晶粒之间由 晶界隔开。晶界具有无规多面体的截面图像。 ➢多晶材料中晶粒有时具有明显的择优取向,常常成 为织构。如金属材料在轧制过程中常会产生织构。 ➢单晶体就是一个大晶粒,所以其显微结构是均一的。
这里所称显微结构包括了亚显微结构,但不含宏观结 构和微观结构的内容。所以,通常所讲的显微结构, 实际上包含了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的定义和尺度界定应以现代仪器的分辨力的 提高而延伸。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钢的晶粒度级别图
显微组织的组成类型及性状 显微组织是决定材料各种性能最本质的因素之—。 材料显微组织主要包括多晶材料中晶界的特征及多
➢ 析出相是一些弥散分布的小质点(球状、椭球状、片状、 针状等)。它们并非是在制造过程中有意加入的而是在 热处理过程中由材料本身析出的。钢中的碳化物,铸 铁中的石墨等。 除了上述微观结构组成类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相 组织、 位错等结构类型
影响显微结构的主要因素
•原料 •制备/加工工艺 思考题:材料结构-性能-制备工艺之间的关系
一、显微结构的概念及组成类型
显微结构原始定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两个限定: 1. 所能分辨的尺度 2. 所能观察到的结构内容
材料的显微结构?
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和实体显微镜只能分辨大于 0.1mm,即大于100μm的物体,所观测到的结 构称为“宏观结构”或“大结构”。
光学显微镜的最大分辨率可达0.2μm左右,观测 到的结构称为“显微结构”。
材料的使用性能是人们判断材料优劣、并正确选 择和合理使用材料的重要依据,对探研新材料、 新性能和新的制备工艺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 可为人类社会接受而又能经济地制造有用器材
的物质。 材料属物质,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材料。
“材料”的判据: a. 可为人类社会接受地—资源、环保等判据 b. 经济地——经济判据 c. 制造有用器件的——性能判据
性能的内涵: 材料的性能是一种参量,用于表征材料在给定外
界条件下的行为。
✓ “性能”一词,译自英文“property”,也译为“性 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