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人口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湖南已是拥有56个民族成份的民族大家庭。
全省总人口6 327.4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641.07万人(含其他未识别的民族人口和外国人加入中国籍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0.13 %。
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7.95%增加2.18个百分点,而同期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由92.05%下降为89.87%,下降2.18个百分点,表明湖南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高于汉族;与全国相比(全国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由8.04%上升为8.41%,增加0.37个百分点),不仅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全国高1.72个百分点,增幅也比全国高1.81个百分点,表明湖南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
民族成份的增加,民族人口的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不仅享有政治上的平等,能够并且愿意充分表达自己的民族意愿,民族人口流动和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各民族间的团结更加紧密,而且也证明随着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已经能够承载比过去更多的人口。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人口与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互相作用、互相制约。
少数民族人口的过快增长,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会从两个方面制约民族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分散有关民族政策的优惠量,影响民族政策的效益;另一方面加剧了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难度,制约着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湖南少数民族人口的基本情况(一)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湖南各少数民族构成(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畲族、满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达6 39.09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69%,其他44个少数民族人口共1.98万人,占0.31%。
人口在1 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7个,在1 00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有16个,人口在100人以内的有22个民族。
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6%,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居第6 位。
(二)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及原因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湖南少数民族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见表2):仅从可对照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变化来看,1953年到2000年,少数民族族别由12个增加到55个,全国56个民族在湖南都有分布;人口由68.02万人增加到641.07万人,增长8.4倍。
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新增加4个民族,人口增加158.71万人,增长32.9 %,比同期汉族人口增长幅度(1.84%)快17.88倍;人口超过1000人的少数民族,由1990年的12个增加到2000年的17个。
与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情况相比,从1953年到2000年,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从3401万人增长到10846万人,增长1.7倍,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是同期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的4倍多。
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增加,如公民民族成份的恢复与更改,二是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对增加,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入。
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增幅较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成份的确认。
这是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二是民族成份的个别更改;三是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四是省外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入。
1953年以后增加的43个民族,基本上都是解放后从全国各地迁入湖南的。
此外,部分群众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在人口普查期间自行填报为少数民族成份的约有几十万人。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从行政区划上来看(见表3),湖南少数民族分布广泛,遍及全省14个市州及所辖各县市区。
在14个市州中,少数民族人口100万以上的有自治州、怀化、张家界;100万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永州、邵阳、常德市。
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态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永州、邵阳、常德等6州市集中了全省96.86%的少数民族人口,其他8市的少数民族总和只占全省的3.14%。
互相交错,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州、张家界市和常德市,这3个州市有土家族244万人,占全省土家族人口的92.44%;苗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州、怀化市和邵阳市,3州市苗族人口186.75万人,占全省苗族人口的97.19%;侗族主要集中在怀化市,有80.12万人,占全省侗族人口的95.97%;瑶族以永州市为主,有51.38万人,占全省瑶族人口的72.82%;白族主要分布在张家界市,有人口10.46万人,占全省白族人口的82.93%;回族是湖南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泛的民族,全省绝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常德、邵阳两市,有6.77万人,占全省回族人口的69.62%;壮族分布较散,主要聚居地在永州市,有1.48万人,占全省壮族人口的62.64%;维吾尔族人口总量不大,主要分布在常德市,有0.57万人,占全省维吾尔族人口的72.02%。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南少数民族多分布在武陵山、雪峰山、南岭山脉及罗宵山等边远山区,而且大多集中在自北由西到南、与外省接壤的边界地区。
如土家族、苗族主要集中在武陵山脉和雪峰山以西的地区;雪峰山南麓则为侗族的主要分布区域;湘南五岭山区以及罗宵山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地。
(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习惯上关于民族地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民族地区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区和民族乡。
据统计,广义上湖南民族地区的面积有5.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8%;狭义的民族地区仅指民族自治地方,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8县市、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及2个享受自治地方待遇的县区共17个县市区。
据统计,狭义的民族地区面积为 3.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7.41%;人口531.4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4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01.12万人,占自治地方人口的75.48%,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2.55%。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4人,比全省人口密度少154人。
考虑到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以及统计口径的原因,为便于比较研究,并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科学性,本文主要对少数民族人口与狭义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文中所指少数民族人口为全省的少数民族人口,而所研究的民族地区经济则为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状况。
在湖南这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20世纪末基本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自1994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优惠政策。
加大了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力度,提出把湘西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举全省之力扶持湘西自治州;要求省直单位挂钩对口扶持自治州的8个贫困县;省辖6市对口支援自治州的6个县。
同时,要求其他有少数民族县、乡的市,也要参照省里的做法,制定具体规定和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
2000年,省委又以正式文件颁召全省,对自治州的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延伸到2005年不变。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直各部门和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6个省辖市参与到对口扶持的行列,其他有少数民族县、乡的市也为民族地区治穷脱贫倾注了大量心血,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纵向比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步很大,但是,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所占的经济比重与其人口和面积在全省的比重不相适应,差距仍然很大,并且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据统计,2000年,全省民族地区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13元和1522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427元和657元。
工业总产值104.4亿元,仅占全省7%。
从产业结构上来比较,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34.2:36.4:29.4,全省为21.3:39.6:39.1,第一产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
民族地区17个县有16个是贫困县,占全省贫困县总数的55%,尚有44万人没有解决温饱。
(二)少数民族人口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1、少数民族人口的过快增长,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少数民族人口过快增长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包括两个层面。
少数民族人口的相对增长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主要是政策方面的:①对民族建政的冲击。
少数民族人口达到一定比例后,要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不断出现,不利于行政区划的稳定。
②对民族政策的冲击。
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民族地区面积不断扩大,而民族优惠政策所包含的优惠量并没有随着人口的增加而相应增加,使原有的民族优惠政策被分散,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③对民族关系的冲击。
民族人口相对增长中出现了假民族成份,影响各民族间的关系。
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对增长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则主要是经济方面的。
少数民族人口的大量增加,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多为偏远山区,平均海拔高度大都在500至1500米,这种自然环境,山多田少,交通闭塞,生存空间有限,人口承载量本来就远不如平湖区那么大;加之民族地区人口增长幅度比全省大,从1949年到2000年,民族地区人口增长316.65万人,增长1.47倍,同期全省人口增长1.12倍,民族地区人口增长幅度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同时,民族地区人口密度增加,导致一些民族地区人口已经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加剧了人口与环境的矛盾,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相对较少,经济发展基础较差,且由于交通、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的难度较其他地方大。
人口增加过多,使本来就有限的资源被过多的人口所消耗,低速增长的经济效益,亦被新增人口所消费,势必影响资源开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投入。
据统计,2000年,民族地区人均农业总产值比1990年增加13.58%,同期人口增长9.05%,农业人口增长7.59%,人口发展速度接近于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绝大部分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真正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很少,导致经济的长期徘徊不前。
近20年来人均粮食拥有量几乎没有变化,1978年为368公斤,2000年为379公斤。
2、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结构不合理,加大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结构不合理,表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不快的因素之一。
少数民族在业人口不合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