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草枯中毒

百草枯中毒


一、百草枯的性状和百草枯中毒的流行病学
PQ化学名为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常见 形式为其二氯化物(分子式为C12H14N2·2Cl,分子量为 257.2)或二硫酸甲酯。
PQ易溶于水,微溶于低分子量的醇类(如酒精)及丙酮, 不溶于烃类,在酸性及中性溶液中稳定,可被碱水 解,遇紫外线可分解,可被惰性粘土钝化。
PQ对人体毒性巨大,自1966年首例PQ中毒病例在全球被报 道以来,PQ中毒已成为医学救治的难点和重点,尤其是在 亚太等发展中国家最为显著。
因缺少特效解毒剂和能够在血液或组织中与PQ结合的螯合 剂,口服PQ20~40mg/kg(20%水溶液5~15mL)即可致死 且病死率极高。
2015年7月28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第八届全国农药登 记评审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纪要》,将PQ的毒性级别 修订为剧毒。
PQ几乎不被完整的皮肤吸收,但受损伤的皮肤对PQ 的渗透性增加,而PQ自身对皮肤即具有较大的刺激 性,可引起皮肤溃疡和灼伤而增加了PQ经皮肤吸收 的机会。
PQ经肠道吸收量很少,经口摄入PQ后,在以小肠为 主的胃肠道内吸收率为5%~15%,食物的摄入可延缓 PQ的吸收,胃肠道中未被吸收部分可经粪便排泄。 Daniel和Gage研究了碳-14(14C)标记的PQ经口服后 的排泄情况,研究发现口服PQ后76%~90%随粪便排 出,11%~20%经尿液排泄。
由于我国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PQ中毒临床研究,因此PQ 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仍未完全明了,但根据诸多文献报道, 目前PQ中毒已是最常见的农药中毒之一,是继急性有机 磷中毒后的第二大类农药中毒,死亡绝对数和死亡率则占 农药中毒的第一位。
王键(2017)分析了某医院2010~2016年急性农位;在全部 死亡病例中因PQ中毒死亡占70%,居第一位。
喷到杂草绿色植物的PQ经植物光合作用而分解,流失到土 壤中的PQ一部分能很快被微生物分解失去其生物活性,另 一部分很快被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吸收钝化,被钝化的PQ 又缓慢释放到土壤溶液中被微生物分解。
PQ除草效果好,遇土壤迅速钝化分解,对环境无污染,自 1962年在全球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全球被超过120 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注册和大量使用,自1994年湖北 某公司采用中温钠法首次生产以来,PQ在国内的生产规模 迅速扩大,使用量也逐年增加,成为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 泛的一种高效、广谱除草剂。
百草枯中毒
前言
百草枯(paraquat,PQ)又名对草快、克芜踪,是一种有 机杂环类非选择性广谱触杀型除草剂。
PQ于1882年首次由Weidel和Rosso所描述,1933年Michaelis 和Hill发现了它的氧化还原性能并被用作氧化还原指示剂, 称为甲基紫精(Methylviologen)。
付晶 (2011) 收集了438例急性PQ中毒患者的资料,统计结 果表明PQ中毒占同期中毒量的70.62%,性别男女比例为 1.5: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中毒人数的66.67%),自杀 为主要原因,口服途径占98.40%,中毒死亡率为69.18%。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等高级 生命支持措施救治PQ中毒的病死率仍为32.2%。
PQ具有很强毒性,由于没有特效解毒剂,即使给予 积极的支持性治疗如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糖皮质 激素、抗氧化剂等措施,PQ中毒的病死率仍极高。
Indika B(2011)指出,PQ中毒的病死率超过50%,这使 得PQ中毒成为许多国家农药中毒致死的首位因素。
1986年至1990年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自杀死亡 人群中有63%死于PQ中毒;汇总1996年~1997年特立 尼达南部地区自杀死亡数据发现PQ中毒的病死率高 达76%。
PQ原药对铁、铝等金属有腐蚀作用。PQ纯品为白色 结晶,以阳离子形式存在,我国目前市售农用制剂 多为20%的溶液并加入着色剂呈深蓝色至深绿色的均 相液体。
百草枯的结构式和分子结构
因误服或自服PQ引起急性中毒屡有发生,近年呈上 升趋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已成为农 药中毒致死事件的常见病因。
1955年人们发现了PQ的除草性能,1962年8月正式作为除 草剂上市销售。
PQ被植物茎、叶片吸收后经光合和呼吸作用被还原成联吡 啶游离基,又经氧化作用使植物茎、叶组织中的水和氧形 成H2O2和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进而破 坏叶绿体层膜并干扰其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合成,使植物很 快枯黄死亡。
二、百草枯的毒性机制
1、百草枯的毒物代谢动力学 PQ可以经消化道、皮肤和呼吸道吸收,成人致死量
为1~3g(20~40mg/kg)左右。 口服是PQ中毒的主要途径。口服中毒主要由于自服
(自杀)和误服(在混合和转运过程中溅起的药液 进入口腔、食用被PQ污染的食物或用被PQ污染的手 进食等),职业性中毒主要是由于皮肤、黏膜和眼 部接触以及经气道吸入。
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质检总局在2012年5月10 日联合发布第1745号公告,规定2014年7月1日起,撤销PQ 水剂登记和生产许可、停止生产,保留母药生产企业水剂 出口境外使用登记、允许专供出口生产,2016年7月1日停 止水剂在国内销售和使用。
虽然我国已禁止PQ生产和销售,但由于存贮量巨大,PQ中 毒仍是急诊救治的难点和重点,已成为急诊科患者死亡的 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PQ中毒是世界性的问题,其发病分布广泛,
在各类农药中毒中所占比例高,中毒后病情危重且
持续进展,对肺、肝、肾均有损害并可引起急性呼 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而且尚无特效解毒 剂和有效的治疗措施,以致PQ中毒病死率极高,因 此,积极明确PQ的毒性机制和开发有效的治疗药物 以期阻断和逆转PQ对机体脏器和组织的损害迫在眉 睫并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