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授课人:时间:课题:燃烧与灭火课型:新授课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设计思想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灭火的原理;②认识燃烧的条件及促进燃烧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六、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水和氧气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并学习了微观粒子理论和相应的化学书写规范。
本节秉承这样的思路,学生对燃烧现象的直观认识比较充分,对于灭火的常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有利于创设情境,融入学习氛围。
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使其将自己对灭火的方法和原理的认识逐渐清晰、系统、深入,进而产生学习有关燃烧和促进燃烧的知识的积极心态。
在新课学习中,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也不陌生,在本节课学习中将继续贯彻环保和创新的实验理念。
效果分析本节教学开始从象形文字的“火”的图片入手,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设计的效果较好,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引起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归纳,学生了解了灭火的原理、燃烧的条件等。
了解了促进燃烧的方法,关键是学习了合理利用火的理念和安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问题引领,小组实验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燃烧与灭火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
但是现代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影响,对这些化学现象的实际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认识的直接支持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应用极为普遍的一类重要物质。
教材把金属的相关知识安排在氧气、水、二氧化碳以及常见的酸碱盐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后,让学生在积累了相当多的关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地认识有关金属化合物的知识,既有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全面地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材编写注意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逐步认识金属的性质与用途的相关知识,了解钢铁应用中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结构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教材还注重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把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冶炼的反应原理等科学知识介绍给学生,并把“不同的金属相互熔合制备性能不同的合金”作为金属材料生产的重要技术原理交给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让学生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凸显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章节中具体直观体现,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本节课选自人教2012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接触过一些燃烧现象,并初步了解了氧化反应的概念;并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单元学习中了解到二氧化碳是可以灭火的。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在这一课题中学生将会对燃烧进行理论层面的认识,并为在下一课时对氧化反应类型(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的梳理打下基础。
《燃烧与灭火》学案【知识回顾】回顾镁条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他们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梳理一】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_________跟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活动天地】我是小小消防员请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正在燃烧的蜡烛,并试着将所用的方法进行归类。
仪器:烧杯、湿布、镊子等药品:蜡烛、水我的灭火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梳理二】灭火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检测一】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B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C 燃烧一定得点燃D 凡是燃烧的物质一定有火焰的产生2.指出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措施(1)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点的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道(2)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燃着的可燃物(3)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3、位于伊拉克的某处油库发生大火灾爆炸事故,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A、设法使着火的油井与空气隔绝B、设法阻止石油的喷射C、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实验探究】验证燃烧需要的条件:向250ml的烧杯中注入约200ml热水(约80 ℃),①放一粒白磷②于热水中。
在烧杯口放一片薄铝片,一端放少量白磷①,一端放一粒红磷(用滤纸吸干红磷表面的水)。
用1000ml大烧杯罩住小烧杯,观察现象,记录。
(提示:白磷的着火点40 ,红磷的着火点240℃)②(1)白磷①与红磷对比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了燃烧必须要___________________,(2)白磷①与白磷②对比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了燃烧必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石块在空气中加热到几百度也不燃烧,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三】二、乙炔( C2H2)在空气中燃烧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氧气中燃烧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自主阅读课本121页【活动天地】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碳燃烧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堂检测】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B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C 燃烧一定得点燃D 要使火熄灭,必须使可燃物隔绝空气,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A.无水酒精是液态的B.没有达到着火点C.没有与氧气接触D.无水酒精挥发的太快3. (1)点燃篝火时,常用木柴架空以促进燃烧,是利用了增大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2)熄灭酒精灯时怎样操作?用_______________。
这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灭火原理。
课后反思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以后,思考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以下几点:1、教学开始从象形文字的“火”的图片入手,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设计的效果较好,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
2、本节课设计了利用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现场,鼓励学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灭火的小组实验,体现了高效课堂。
学生已有了生活中灭火方法的认识,再通过讨论、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得到结论,能更好的总结灭火的方法,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3、结合生活实际,给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的促进燃烧措施,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站在比生活经验更高的层次上,更系统地学习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