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举制的世界影响与现世意义08历史刘雅婧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制度。
其以考试为表现形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其的对外传播,而对世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从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到1905年下诏废除科举制度,其持续1300年的历史,在当代中国还有着许多遗存,更有着重要的现世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科举制度的世界影响和现世意义。
关键词:科举;世界影响;现实意义一、何谓科举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
1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个广义科举和狭义科举的问题。
(一)、广义的科举广义上的科举可以始于汉代。
在往上追溯,则可以推至先秦时期的乡举里选。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用史料来说明事实。
1、周代的乡举里选认为周代的乡举里选是科举制度的源头的说法取自《大明会典》卷78《学校》:“科举,本古者乡举里选之法。
”2确实,从《周礼》、《礼记》所记载的一些史料来看,西周时似乎已有一套相当完整的选举人才办法。
其中对此记载最为详细的是《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
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
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司马辩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
论定然后观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西周除了在天子的王城和各诸侯的国都设立国学之外,还在地方上设立了乡学,《礼记·王制》这段话说的正是从乡学经过考试选拔俊秀之士如国学深造,毕业后任与官职的做法。
而说乡举里选是中国科举制的最早的源头,则更是因为这段话的记载正是隋代设立进士科的古本依据。
2、汉代察举所谓察举,即考察人才之后予以荐举任官的意思,因此又称荐举。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初始形态。
3汉代察举制之中有着许多的名目。
(1)贤良方正:真正具有考试性质的举贤良方正始于汉文帝时期,汉文帝于前元二年(前178年)十一月,发生日食,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十五年的这次招举贤良采用了策问这种考试方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策试。
所谓“傅纳以言”,意思为让对策者敷陈其言而供皇帝纳用。
(2)明经,明法诸科:明经意为通晓经学,明于儒术。
自汉武帝采取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之后,儒家经学受到高度重视。
在中央太学中立《五经》博士,培养博士弟子以经术入仕,举贤良文学实际上也是以经学为本。
但是,这还不够,故有特别设立专门的明经科来选②刘海峰,《科举百年祭》,选自:刘海峰主编,《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四十五页。
③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二页。
④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九页。
拔儒学人才。
明法,即明习法令。
任何时代都需要一些通晓法律的人才,为制定和贯彻当朝的法令,汉代设明法科以选拔一些精通法律的人才。
(3)岁举孝廉秀才:孝廉之称,意为孝子廉吏。
孝与廉都是儒家提倡的基本道德规范,因此又说民有德行称孝,吏有德行称廉。
察举孝廉意在促进地方教化,劝导社会风气,并为郡国挑选有德行的官员。
才之秀美者为秀才(又称茂才)。
“秀才”这个名字始见于《管子·小匡篇》,汉武帝之后,秀才成为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
其地位则介于举贤良方正和举孝廉之间。
而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差距制度,虽有变化却依旧是沿着汉代察举制度的轨迹发展下去的。
这一时期的分裂局面长达300多年。
这经历了这样长时间的分裂后,隋朝统一了中国,这时选拔人才维护国家统一又一次成为了国家的重要议题。
因此隋炀帝首次开科考试,狭义上的科举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狭义的科举狭义的,严格意义上的科举是以进士科出现作为起始标志的。
进士科举在中国延绵了1300年,对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4自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建立进士科后,5特别是唐代,科举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到唐朝的中晚期,绝大部分时间都开科取士。
除非唐王室已自顾不暇,万不得已,才会停举。
在五代十国的战乱时代,除了后梁有3年因考虑“举子学业未精”等原因,后晋有2年因“员阙少而选人多”而停举外,其他年份一如既往开课取士。
到了宋代以后,科举制已成为“帝制时代中国最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
”6经历过元代的反复比较,到明清两代,科举制进入成熟阶段,更为稳固和连续。
开科成了几乎是雷打不动的社会大事。
即使遭遇战乱和大灾等不可预测的事件,也要易地开科或次年补行。
也正是科举制的这种重要性与持续性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了国外,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影响。
二、科举制的世界影响说到科举制的世界影响,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在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对东亚文化圈国家的封建社会的影响和对近代乃至现代的文官考试选拔制度的影响这两个问题。
(一)、东亚文化圈说到东亚文化圈,我们首先应该搞明白:“什么是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是指学者从文化圈的角度去定义东亚,此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在中国发生的诸文化要素成为此区域的共通文化要素,而此诸文化要素流布的区域即历史上的“东亚”。
有名的学说如西坞定生所提出的四要素:汉字、儒教、佛教与律令。
上述四要素建构了“东亚世界”的“独自之文明”。
7这之中受中国科举制度影响最大并形成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则是三个国家,他们分别是日本,朝鲜和越南。
①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五十七页。
②关于建立进士科的时间说法不一。
除此之外还有:开皇七年说,不迟于开皇十五年或十六年说,大业二年说,大业三年说,大业十年说,始于唐代说。
本文采取刘海峰先生的大业元年说。
③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社,1994年版,第十四页。
①甘怀真,《中国古代皇帝号与日本天皇号——东亚政治秩序与儒家经典诠释之研究》,网址:/product/BookDetail.aspx?Plucode=7561757311、日本的科举在日、韩、越三国中,日本是最早仿行科举,同时也是实行科举制时间最短的国家。
日本在8、9世纪是仿照唐朝的制度举办贡举,分六科,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贡举已经绝迹。
8从当时人们的一些诗作中,亦可窥探出当时日本实行科举制的影子。
如《日本诗纪》卷17菅原道真《绝句十首,贺诸进士及第》中《贺和平》诗云:“无厌泥沙久曝鳃,场中出入十三回。
不遗白首空归恨,请见愁眉一旦开。
”《贺橘风》诗云:“四十二年初及第,应知大器晚成人。
”《贺田绕》诗云:“龙门此日平三尺,努力前途万仞强。
”《贺野达》诗云:“登科二字千金值,孝养何愁无斗储?”纪齐名编辑的《扶桑集》中,收有菅原淳茂的《对策及第后伊州藏刺史以新诗见贺,不胜恩赏,兼述鄙怀》诗,描写久困科场后金榜题名的喜悦心情:“穷途泣血纪兼秋,今日欢娱说尽不?仙桂一枝攀月里,儒风四叶压人头。
”而三善善宗《落第后简吏部藤郎中》的“被病无才频落第,明时独自滞殷忧”则反映出应试落第者的痛苦。
这些诗都具体生动地证实了日本实行科举制度的情形。
2、朝鲜的科举朝鲜历史上的科举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最为完备的科举。
9从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止,科举制在韩国历史上存在了936年。
高丽朝科举从唐宋科举制借鉴而来,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属中国科举的。
高丽朝恭愍王十九年(1371年)明太祖遣使来颁科举诏后,高丽科举乡会试程式一依明制,第一场试《五经》义,限500字以上,《四书》疑,限300字以上;第二场试礼乐论,限300字以上;第三场试时务策,限1000字以上,要求惟务直述,不尚文藻。
中式后再考书、算、律,书则观其笔画端楷,算则观其乘除明白,律则听其讲解详审。
李朝于公元1392年取代高丽朝统治朝鲜半岛后,立即继续实行科举制。
李朝还扩大生员进士试的规模,并仿《礼记·王制》的古语,称生员进士为“司马”。
高丽朝中叶以后一般是三年一试,每科取三十三人,李朝将三年一试称为“式年试”,属于“大比之科”,通常录取人数也是三十三名,后期式年试录取人数常达四十至五十名。
李朝还根据需要临时加科,称为“别试”,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的恩科,凡遇皇帝登基、行幸、万寿、太妃附太庙称庆,册封世子、世子行冠礼、世子入学称庆等庆典都开别试,而且每十年开一“重试”,允许堂下官等现任官员赴考。
此外还有增广试、谒圣试、春塘台试等科目,这些式年试以外的科目少则录取三名,多则录取四十余名,通常录取人数为十余名。
李朝的科举甚至比同时期的中国还更为频繁,几乎每年都开科,达到了十分兴盛的程度,在社会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
当然李朝也出现不少与中国科举类似的弊病,也不时有关于科举存废利弊的争论,直至高宗三十一年(1894年)停罢科举制为止。
3、越南的科举越南科举从公元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
10与高丽一样,越南实行科举和中国五代十国时期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实行科举有类似之处,都是看出科举对选拔人才稳定社会有积极作用才模仿采行。
越南科举始于李朝仁宗太宁元年(1075年),但李朝科举只举行过四次,且录取人数不多,影响不大。
陈朝建立后,陈太宗建中八年(1232年)设立太学生科,从太学生中考取进士,并以三甲定高下。
在举行过十次太学生科考之后,为了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和影响,陈睿宗于隆庆二年(1314年)创设进士科,考取了五十名进士,越南进士科至此方才确立。
黎朝以后,则模仿中国明朝科举。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廷撤官吏军民北返,②金秋,《中国科举地理》,选自:新京报主编,《科举百年》,同心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八十六页③刘海峰,《科举制———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百度知道,更新于2009-06-16,网址:/%D3%C9%C3%FB%D5%FD/blog/item/a21c41ef2ed6423fadafd5fe.html④金秋,《中国科举地理》,选自:新京报主编,《科举百年》,同心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八十六页安南再次独立,黎利于次年(1428年)正式称帝,国号大越,至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受明朝册封为安南国王。
越南黎朝的科举出现兴盛局面。
阮朝更是于明命十年(1832年)在科场中引进八股文这一标准化的考试文体。
越南科举在正规性、权威性和满足行政职位的要求、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皆逊于中国科举。
但与日、韩科举比较起来,越南模仿中国科举在有些方面却更到家,例如韩国科举史上长期未设立贡院这种大规模的科举专用考场,而越南不仅在科场中采用八股文,还建立了规制严整的专用试场,与中国明清时的贡院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