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较常用中药蛤蚧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较常用中药蛤蚧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较常用中药蛤蚧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体。

又名:石牙、仙蟾、合蛇、蚧蛇、蛤蟹、大壁虎、对蛤蚧、蛤蚧天。

原动物蛤蚧居于山岩坡壁、石洞裂缝、树洞及房舍顶部,昼伏夜出,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药材;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本品药材性状: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

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

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中间被额鳞隔开,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

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

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灰绿色或橙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和两侧肋骨突起。

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

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有的再生尾较原生尾短,且银灰色环带不明显。

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散有紫褐色疣鳞,腹部鳞片方形,镶嵌排列。

气腥,味微咸。

规格等级:商品以对为单位,原应按雌雄为对,捆在一起。

现多以一只长尾、一只短尾配成对出售。

要求全尾,按尾长不同分为5种规格。

特装:全尾,尾长9.5cm以上;5对装:全尾,尾长8.5~9.49cm;10对装:全尾,尾长8~8.49cm;20对装:全尾,尾长7.5~7.9cm;30对装:全尾,尾长7~7.49cm。

本品味咸,性平;归肺、肾经。

功能:补肺益胃,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中医临床用于肺肾不足,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解痉平喘,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衰老,抗炎,抗应激,降血糖,激素样作用;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影响。

其乙醇提取液有性激素样作用,能加强白细胞的移动力,增强肺支气管和腹腔吞噬功能;水煎液有显著提高小鼠的耐缺氧和耐高温能力,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蛤蚧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

谓“味咸,平,有小毒。

主久肺劳传尸,杀鬼物邪气,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

”《本草图经》曰:“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木间,今岭外亦有之。

首若虾蟆,背有细鳞如蚕子,色黄如土,长四、五寸,尾与身等,盖守宫、蝘蜓之类也。

故杨雄《方言》云: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俗谓之蛤蚧,言其鸣自呼其名也。

药力全在尾,人捕之,则自啮断其尾,因得释去。

巢穴多依榕木,亦有在古屋城楼间者,人欲得其首尾完者,乃以长柄两股铁叉,如粘黍黐竿状,伺于榕木间,以叉刺之,皆一股中脑,一股著尾,故不能啮也。

行常一雄一雌相随,入药亦须两用之。

或云阳人用雌,阴人用雄。

”蛤蚧所含化学成分有肌肽、胆碱、肉毒碱、鸟嘌呤、蛋白质、胆固醇等。

还有甘氨酸、脯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等18种氨基酸,其中甘氨酸、谷氨酸含量最高,红点蛤蚧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比黑点蛤蚧高许多。

钙、磷、镁、硅、钠等25种元素,其中钙、磷含量最高,与肾关系密切的Zn、Sr、Fe、Ca、Mg、Ba等含量丰富。

磷脂酰乙醇胺含量最高71%、神经鞘磷脂、磷脂酰胆碱等5种磷脂类成分,另有胆固醇酯、甘油酯、糖脂以及亚油酸、棕榈酸、油酸、亚麻酸等21种脂肪酸,后4种含量较高。

另分出一具抗炎活性多肽,以及肌酸、正交硫和硫酸钙。

古本草中有药力在尾之说,据范玉林等报道,蛤蚧尾中锌与铁含量均高于蛤蚧体,特别是锌含量比蛤蚧体高42倍多。

睾丸中含大量锌,机体缺锌时,精子的生成及其运动性能降低。

因此蛤蚧具有激素样作用,尤其是蛤蚧尾比蛤蚧体作用强,与其含大量锌元素是有关的。

尾中13种游离氨基酸,与蛤蚧体相比,缺少丙氨酸和半光氨酸。

但其它8种必须氨基酸量均高于体,精氨酸高达约2倍,作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高1.38倍,提示蛤蚧尾滋补作用较蛤蚧体强。

实际饲养中可采取断尾取药和促进其再生尾的措施。

用60%的乙醇可将蛤蚧中大部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说明民间习惯用米酒炮制蛤蚧是合理的。

用水煎煮也能提取部分有效成分,这与民间采用将新鲜蛤蚧蒸服法一致。

蛤蚧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原动物仅来源于壁虎科大壁虎一种,由于连年捕杀,药源锐减,商品供不应求,各地用类似品混充的现象较为普遍。

壁虎形似大壁虎而小,两者同隶壁虎属,因而动物形态极为相似,特别是大壁虎之幼体往往不易区别,加之壁虎制得的商品酷似蛤蚧而小,因此,今市贩以“小蛤蚧”之称来混充蛤蚧,使人误以为是蛤蚧之幼体,因而造成收购和使用上的混乱。

壁虎虽与蛤蚧亲缘相近,但据历代本草记载和现代研究,两者的功效不同。

因此由壁虎或多种壁虎制得的商品均不应称“小蛤蚧”与蛤蚧相混淆。

从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和现代各地反映的情况看,误用其它动物作蛤蚧的现象一直存在。

如《证类本草》在蛤蚧项下有“……口含少许,奔走令人不喘者,是其真也”的药性鉴别的记载。

其它本草也有类似的记载。

由此可见,以其类似品混充的现象,从古至今都有发生。

同属动物及易混品:(1)中国壁虎,又名天龙、守宫、壁宫、壁虎、爬壁虎;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呈扁片状,全体褐灰色,体内多无竹片支撑,常将脊椎骨与肋骨连同筋膜剔离于体缘,躯干部长4~6cm,头颈部约为躯干的2/3,躯干部宽4~6.5cm(包括剔离出来的肋骨部分),略呈正方形,可见肋骨16~18对,尾长5~6.5cm,头较扁,呈长椭圆形,吻端钝圆,两眼凹陷成窟窿,两颌密生细齿,剔出肋骨者,背面呈薄膜质,韧性,半透明状,背部有褐灰色相杂的斑纹,其间散有较大的黑褐色与灰白色疣鳞,腹鳞较大,圆形,覆瓦状排列,四足具5趾,且具瓣状吸盘,尾细,或可见深浅两色环带,气腥,味微咸;用于中风瘫痪,风湿关节痛,附骨疽,瘰疬,试用于食道癌;本品在广西部分地区充蛤蚧药用,在乌鲁木齐市有些民族草药摊所售“蛤蚧”为本品;(2)多疣壁虎,又名小蛤蚧,形状极似蛤蚧,但个体较小长(带尾)12~13cm,尾长短于体长,展开胸腹宽8~9cm,头扁平,鼻孔近吻端,无眼睑,两眼干瘪内陷,上下颌有细密牙齿,体较薄,内面可见脊椎和肋骨,背部鳞片极细,前方及枕部均有疣鳞,腹部鳞片稍大,头、体、尾及四肢背面灰褐色,腹部黄白色,气腥;一般认为吻鳞不切鼻孔,体长在30cm 以上者为大壁虎,即蛤蚧,如吻鳞切鼻孔,体长在20cm 以下者则为多疣壁虎或无蹼壁虎,即所谓小蛤蚧;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在广西、四川、湖南、河南、安徽、北京及东北等地均有发现;(3)无蹼壁虎,干燥体呈扁片状,长12~15cm,背腹宽4~5.5cm,尾长约为体长之半,头颈部椭圆形,扁片状,两眼凹陷成窟窿状,口内有同型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端圆,吻鳞与鼻孔相切,耳孔小,上唇鳞每侧9~12枚,通身被覆细小的粒鳞,枕部及躯干两侧有少数散布的疣鳞,胸、腹部鳞片稍大,呈覆瓦状排列,尾背鳞片排列近环状,背部呈灰黑色,腹部黄褐色,内面灰白色,背部正中具有稍凸起的柱脊,两端有细似线状的肋骨,四肢除第一指、趾外,均具小爪,指、趾间无蹼迹,指、趾膨大,有单行皮肤褶襞,尾细、常有深色与浅色相间的横纹,气腥,味微咸;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4)睑虎(壁虎科),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呈扁片状,长14~16cm,背腹宽6~7cm,尾长略短于体长之半,头颈部椭圆形,扁平状,两眼凹陷成窟窿状,口内具多数同型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端圆,吻鳞不切鼻孔,其后鳞缘正中有一鳞沟,上鼻鳞较大,左右1片,中间被3枚鼻间鳞隔开,具可活动眼睑,耳孔较小,上唇鳞每侧10~12枚,通身被覆粒鳞,其间杂以显著的大疣鳞,疣鳞在背部排列成8~9纵行,胸、腹部鳞片稍大,呈覆瓦状排列,头背部呈灰褐色,颈枕部有“Λ”形浅色纹带,背部有3条浅色与褐色相间的横带,纹带间杂以不规则的深浅两色斑纹,腹部浅黄褐色,四肢指、趾不膨大,无吸盘及蹼,末端具宽短的爪,其爪在3枚较大鳞片之间,尾略短粗,具5~6个浅色环纹,气腥;分布于海南、广西,越南也有分布;(5)喜山鬣蜥(鬣蜥科),又名鬣蜥、西藏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呈不规则扁平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10~15cm,背腹部宽5~9cm,尾长16~20cm,头稍小而略扁,两眼微凹陷,具发达的眼睑,口内具有同型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钝圆、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耳孔圆形,鼓膜裸露,上唇鳞每侧10~12枚,第1枚不入鼻孔,眼下方至鼓膜上方有一行棱鳞,枕部及鼓膜下方和颈侧有锥鳞,头部鳞片大小不等,光滑或微具棱,背中部、尾及四肢鳞片较大,且具强棱,背侧鳞片较小,其间未杂以大鳞,腹部鳞片略大,稍呈斜方形,前后肢5指、趾均具爪,爪较长,无蹼及吸盘,全体呈灰褐色,可见深色的横斑及斑点,气特腥,味咸;分布于青海、新疆、西藏,国外克什米尔也有分布,全体用于肾虚阳痿;脑外用于敛疮生肌,是一种地方性使用药材,多自产自销;(6)变色树蜥,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呈不规则条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长6~8cm,腹背部宽2~3cm,尾长18~24cm,头相对较大,头背无对称大鳞,有活动眼睑,口内有异型齿,背部深灰褐色,背中部具1列明显的鬣鳞,腹部灰棕色,腹鳞斜方形,尾细长,稍扁,灰棕色,爪发达,钩状,无蹼迹;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全体用于小儿疳积,腰腿疼痛,血虚体弱;(7)马鬃蛇,全长25~30cm,尾长超过体长,头部前端尖,呈三角形,吻钝圆,颈较细,全体棕褐色,四肢发达,前肢5指,后肢5趾,趾较指长,指、趾端均有钩爪,尾如鞭状,末端尖细;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全体用于风湿骨痛,小儿疳积;(8)蜡皮蜥,除去内脏的干燥体称红点蛤蚧,全长40cm左右,尾长近体长的2倍,体壁和四肢用钉固定撑开干燥(亦有用竹片支撑干燥)头部较短,劈成片状,眼小,闭合,耳孔裸露,上下颌有多数细小牙齿,上颌前端有两枚大型牙齿,背面可见到肋骨和脊柱突起,前肢较短,后肢长而粗壮,指、趾狭长而细,均具爪,尾粗壮,中段以后逐渐变细,呈鞭状,盘卷于腹面,头颈部及尾背部鳞片较大,均起棱,背部鳞片细小,呈细颗粒状,镶嵌排列,体背灰黑色,密布橘红色圆形斑点,体两侧有条形横向的橘红色斑纹,四肢背侧灰黑色,腹部及四肢腹面均呈灰白色,尾部淡褐色,气腥;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肉用于小儿疳积,销华南一带;(9)山溪鲵(小鲵科),除去或未去内脏的干燥体呈条形,全长10~15cm,头近圆形或椭圆形,扁平,长略大于宽,头顶较平坦,吻端圆阔,口内具同型细齿,无异型大牙,口裂达眼后角下方,唇褶极显著,掩盖部分下颌,皮肤光滑,无鳞,可见黑色细点状斑纹,四肢较短,指、趾均具4指,无爪,蹼有吸盘,指、趾末端有黑色的角质鞘,尾部明显侧扁,尾腹鳍在后端显著,气腥,味微咸;分布于西南及甘肃,全体用于肝胃气痛,血虚脾弱,面色萎黄;(10)东方蝾螈(蝾螈科),又名水狗子,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呈不规则条状,体形较小,头颈部及躯干长4~6cm,腹背部宽1.5~2.5cm,尾长,不具鳞片,头呈钝圆形,有活动眼睑,背部黑褐色,腹侧黄棕色至红棕色,有明显的黑褐色斑点,尾短,稍侧扁;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全体用于烧、烫伤;(11)中国瘰螈,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呈扁平状,长约12cm,宽约5cm,背面黑色,内面棕色,头颈部椭圆形,扁平,顶部有密集疣粒连绵成嵴棱,枕部有一凹陷,两眼都下陷成窟窿,吻端钝圆,鼻孔近吻端,口裂在眼后角的后端,掰开口唇,上下颌有细齿,舌小近圆形,躯干的腹部已剖开并展开,背面皮肤粗糙,布满疣粒,正中有一稍突起的脊柱,椎节约略可数约10余个,内面脊柱和肋骨清晰,黄棕色,肋骨斜向下排列,渐次变短,但胸部两侧肋骨不相接,不能形成胸廓,附肢两对,前肢较后肢稍短,无蹼,前肢有指4,后肢有趾5,指、趾均扁,尾侧扁,两侧有斜形棱;分布于安徽、浙江、广东、广西;(12)贵州疣螈,除去或未除去内脏的干燥体性状与红瘰疣螈相似;(13)大凉疣螈,与红瘰疣螈很相似,惟本品体侧结节状瘰疣12~16个,体色略淡,背黑褐色,四肢及尾部略淡呈米黄色;分布于四川;(14)红瘰疣螈,又名土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长10cm余,扭转,屈曲,头部近圆形而扁平,头顶略凹入,呈不规则倒“V”字形嵴棱,吻端钝圆,鼻孔小,近吻端,腹背横宽2~4cm,尾侧扁,末端钝,长4~8cm,四肢较短,皮肤粗糙,无鳞片覆盖(是与爬行纲种类的主要区别),背部正中有一明显嵴棱,自枕部延至尾基部,两侧各有14~16枚球形瘰疣,全身密布疣粒,头背枕部、眼、颞部、体背均为黑色,四肢、尾、头部及背脊、瘰疣为棕黄色或棕红色,四肢较短,前肢4指,后肢5趾,均无爪、蹼及吸盘,尾明显侧扁,气腥,味微咸;分布于云南,去内脏全体用于小儿疳积;(15)丽斑麻蜴(蜥蜴科),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海南;全体用于瘰疬,癫痫,小便不通,咳嗽痰喘;(16)石龙子(石龙子科),又名守宫、蜥蜴、山龙子、四脚蛇、中国石龙子、中国石龙蜥;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呈条形,头颈及躯干部长约8~10cm,尾长14~15cm,头部钝圆,吻端圆凸,两眼凹陷,具活动眼睑,下眼睑具小鳞,上鼻鳞左右各1片,彼此相切,鼻孔介于2枚鼻鳞间,额顶鳞2枚较大,彼此相切,耳孔明显,鼓膜深陷,背鳞平滑,无棱,环体中段鳞有22~24行,肛前具有1对大鳞,腹部鳞近圆形,四肢5指、趾均具钩状爪,尾细长,体背灰褐色或黄褐色,可见3条浅灰色纵纹或深色斑纹,腹部黄褐色,气腥,味微咸;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四川、贵州、云南;全体用于小便不利,石淋,恶疮瘰疬,臁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