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两位诗人,都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经常被拿来作比较。
例如有人想要研究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就不得不牵扯到这二位,一个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山水诗奠基人,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上承先秦古风,古朴自然,后者开一代诗风先河,声色华丽。
陶渊明与谢灵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生活的年代相近。
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陶谢二人年少之时均是身怀满腔豪情出仕做官,期盼着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但是最终均是由于文人意气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落得个退隐田舍纵情山水的结局。
但是偏偏一只竹竿偶尔的涂涂抹抹,最后却留下了千古绝句余音绕梁。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都少不了这样的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陶谢二人除生活年代之外,其他都差距甚大。
首先是出身不同。
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出身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最初时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这四者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完成了人格的确立,从而影响一生的发展。
尤其是魏晋时期,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握政治话语权。
可以这么说,陶谢二人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出身在一开始就决定的。
陶渊明的身世比较复杂。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还要低一些,且很早就去世了。
在魏晋那个格外重视门阀的时代,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提并论,但是又不同于寒门。
况且陶侃本是寒微出身,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乱臣贼子。
可以想见,陶渊明当时在政治上的出境时十分尴尬的。
陶渊明是在农村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由于家庭的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是靠自学。
在农村长大,又是自学成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古朴自然的原因之一。
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于是在多次出仕辞官,辞官出仕心力交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隐居田舍,躬耕陇亩。
谢灵运绝对是天之骄子,他出身于当时的士族大地主谢家,家族世代局高位。
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足可见当时的谢家是如何的名满天下。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谢灵运自然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再加上自己天赋奇高,才华横溢,得到众多人士的赏识,少年得意,难免心气奇高,恃才傲物。
所以当宋初刘裕打压士族,他由公爵降为侯爵,难免使他心怀愤恨不满。
“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所以他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
一是以此对抗当局,发泄不满,同时也是在青山秀水间寻求心灵的慰藉。
这也是中国文人惯用的举止。
然后就是诗歌内容的不同。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他的田园诗有的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他将“自然“提升到美的极致。
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观雨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无一不是美妙的诗歌。
陶渊明的创举还在于,他不仅写出了田园乐,而且还以其自身的亲身经历写了田园苦。
他的有些田园诗就是写自己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
他的山水诗大部分是在任永嘉太守以后所有。
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永嘉,会稽等地的秀美的山水景色。
还有就是诗歌风格的不同。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古朴自然,不加修饰。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做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在这两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自然写出来的诗歌自然清新。
其次这也和陶渊明的写作目的有关系。
隐居后的陶渊明写诗主要是用以自娱。
由自娱出发,所以形成了其亲切真实,坦白诚恳,不带有功力性质的“自然”诗歌。
虽然陶诗形式上朴实无华,但是由于其真诚,所以无须饰以华丽,而且由于诗人
睿智的人生哲学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使诗歌饶有趣味。
谢灵运的山水诗的主要特点就是鲜丽清新。
钟嵘评价谢灵运的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
在当时,与颜诗的“铺锦列绣”“雕饰满眼”相比,和玄言诗的寡淡无味相比,谢灵运的诗可以说是自然清新的多。
但是同是写自然,和陶渊明的自然不同,谢诗的自然“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捉摸锻炼,以此来达于自然,这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陶德潜曾这样评价过陶谢二人,“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真真是独具慧眼,一语中的。
关于陶谢二人之间的不同,其实从最根本上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造成的。
从诗歌史的角度来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具体来说,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
因此他无意于写山画水,重点在于抒发自己物我合一的境界。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不可能放过山水景物的任何一个细节,力图都一一展现,类似于中国的工笔画。
但是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样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地。
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有其固定的模式可以追寻,多是先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还要谈玄或发感慨,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也就削弱了谢诗的可读性。
二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发性,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言言传的东西。
所以陶诗中的物象描写,惯用白描的手法。
而谢诗则更注重写实性,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再现自然美。
《文心雕龙》评价写诗说:“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