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权威预测模拟试卷(五)语文试题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权威预测模拟试卷(五)语文试题

2018高考权威预测模拟试卷(五)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

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

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

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

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

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表现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卷》表现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超然境界。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的学养上往往都有很高的造诣。

中国文人画,那种集诗、书、画于一体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文人画不但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世界绘画史皇冠上的明珠。

这些传世优秀的文人画作品,足以与晋唐的书法及唐诗宋词,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摘编自了庐《文人画是用诗人的思考方式去绘画,源于“迁想妙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维作品中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是北宋以后参与诗歌创作的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所崇尚和追求的。

B.中国的文人画家以诗人的思考方式,通过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所创作的很多作品被后人惯称为“文人画”。

C.诗人的思考方式,是指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的基本绘画理论,将表现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D.中国画家的创作相较于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感情色彩更浓厚,更纯洁、透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论述文人画家与文人画的发展情况,然后通过与西方画家的比较论证,指出中国文人画的特点。

B.文章以《布袋和尚图》《泼墨仙人图》两幅画作的创作特点为例,来论证顾恺之的“传神”艺术理念。

C.文章从文人画家处理画面的特点和理念的角度,来论证文人画家的创作追求和“画中有诗”的境界。

D.文章最后论述了中国文人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地位,足以使其与晋唐书法、唐诗宋词比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宋以后,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程度,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土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B.中国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一方面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艺术理念为要求,一方面又以拟人化手段将表现对象人格化,以追求作品出神人化为最终目的。

C.中国文人画家在处理具体画面虚实关系基础上,提出“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D.宋代米友仁、元代吴镇等中国文人画家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思考方式,是他们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学养上往往都有高造诣的体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恍惚田洪波这是一件真事。

那时候我还小,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吧。

家里的粗重活并不需要我动手,因此我就有了和他接触的机会。

他是开东风牌汽车的司机,几乎个把月就会为我家拉一次煤。

他的脸很黑,长得块头很大,大约有一米八多吧,手掌在我面前撑开像个芭蕉扇。

我常出奇地看他,管他叫黑叔。

黑叔和我父母是朋友。

但在那个年代,即使有朋友的关系罩着,当黑叔把一车上好的煤拉到我家门前时,实际上,我的父母早为他准备好了饭菜。

这在当时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不管给谁家拉煤都是如此招待。

全家人会忙着卸煤,而司机则可以自顾自地进屋喝酒吃菜。

黑叔曾和父母客气过,但父母依然不肯怠慢他。

当黑叔把车的一侧挡板打开后,父母就会把他让进屋里,备好了热水让他洗手,烫好了白酒给他解乏。

黑叔盘腿坐在炕上享用喷香的饭菜时,我会把手指下意识地伸进嘴里,躲在外屋门角羡慕地看着他。

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黑叔发现了我,就把我悄悄叫进屋。

黑叔的面前,摆放的是炒鸡蛋、油炸花生什么的,还有白晶晶的大米饭,冒着醉人的袅袅香气。

那时有“大米饭,炒鸡蛋,撑死王八蛋”的说法。

我就经常在心里念叨这句嗑儿,直到黑叔会意地用筷子夹菜给我吃,我才再没有在心里冒犯过他。

黑叔有时会笑着问我,上学没有?或者问,就快上学了吧?我下意识地摇头或点头。

黑叔接着叹息一声,人一定要有知识才行,然后会望着我出一会儿神。

有次黑叔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就是说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我几乎不假思索,开汽车,像叔叔一样!把黑叔给说笑了。

但他的脸很快又严肃起来。

记着,人长大了可以有很多选择。

比如,你可以当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

可以研究一些难题,做一名科学家或者专家。

人没有知识,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就是一个干苦力的躯壳。

我会问黑叔一些他家里的情况。

我记得问过他,叔叔,你们家里有几口人呢?黑叔半晌才悠悠着说,八口。

我不知道接下来还应该问他什么。

后来黑叔给我央菜,我就吃出了难得的惬意,就非常乖巧地问他,家里就你一个人工作吗?黑叔显然没料到我会问出这样的话,定睛地看着我,点点头,然后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

那段时间,我们一大一小处得好朋友一样。

黑叔并不是每次都风卷残云,他会剩下一些饭菜,然后从怀里摸出一个小饭盒,把剩菜小心装进去,再用塑料薄膜仔细地包好。

黑叔知道我不会把看到的说给父母,因此,黑叔也坚守着偷偷给我菜吃的秘密。

有时父母想支开我,但黑叔不让,说,正好我们爷俩唠唠嗑。

因此事实上,我们算是同盟。

而黑叔答谢父母的方式,就是给我家拉来又大又亮的块煤。

那时候的我是快乐的。

我常盼着家里的煤快点烧尽,盼着黑叔的到来。

那样我就又可以在伙伴们面前炫耀了。

那年冬天的时候,我发现黑叔的饭盒大了一圈。

而且,我注意到黑叔吃得不是很多。

黑叔显得心事重重,吃饭时面对我的提问,常会讶然地抬起头,却并不能马上明白我的意图。

有次我忽然问黑叔,你能吃饱吗?黑叔长时间地瞅我,然后用手扳过我的肩膀,你长大了,以后会有出息的!很明显,黑叔把饭菜多数都装在饭盒里了。

当然,黑叔不会缺少给我的那部分。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家里拉过两次煤,司机却不是黑叔。

我小心翼翼,也不敢多问,我怕父母知道我们之间的小秘密。

我照旧会倚着门角羡慕地窥探司机吃喝,不过新来的司机却并不待见我,只顾忙活饭桌上的。

我多少有些失望,而且开始想念黑叔。

那天睡下不久,我听到父母说话,他们谈到的人正是黑叔。

父亲说他出车祸了,好像有可能会被截肢什么的。

母亲叹气,说,怎么会碰上这么档事呢?父亲说,听说,他家老三和老四这学期没考好,老师家访了,他精神有些恍惚,没把好方向盘,连车带煤栽沟里了……母亲又叹气,学习是长久的事,急个啥呢?我的眼睛在黑暗中大睁着,眼前浮现出黑叔的笑容,不由得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摘编自《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件真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吸引读者。

本文叙述的事情可能事件真实,但其中的情节有加工的地方。

B.“人一定要有知识才行”“人没有知识,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这些话不仅体现了黑叔是一个重视知识的人,也为后文因孩子学习不好而精神恍惚做了铺垫。

C.孩子学习不好,黑叔的希望就有可能破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孩子身上浮现,他焦躁、恍惚。

这是黑叔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

D.黑叔身体健壮,又有驾驶的技术,按说应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他和家人却依然吃不饱。

文章通过叙述黑叔一家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批判了那个时代对人的摧残。

5.小说的结尾,我“不由得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5分)6.请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的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

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

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

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