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第7章练习题

毛概第7章练习题

第七章一、单项选择题1.1984年,党把实行对外开放确定为A.基本国策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C.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政策D.发达社会主义的政策2.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A.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B.解放思想新时期C.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D.求真务实历史新时期3.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大D.1992年南方谈话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A.完全适应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C.完全不适应D.是对抗性的5.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A.政治体制改革B.科技体制改革C.教育体制改革D.经济体制改革6.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应该是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7.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从根本上说是A.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要求B.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D.生产社会化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8.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实施的战略是A.以质取胜B.以量取胜C.以价取胜D.以速度取胜9.我国现阶段对外技术交流的重点是A.技术出口B.技术合作C.技术引进D.技术咨询10.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A.社会制度竞争B.市场的竞争C.经济资源竞争D.劳动力的竞争11.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全面阐述的是A.马克思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12.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在A.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三大1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A.1999年12月B.2000年12月C.2001年12月D.2002年12月14.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A.改革的性质决定的B.改革的艰巨性决定的C.改革的任务决定的D.改革的长期性决定的1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使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B.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利用国际分工16.我国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A.闭关自守,盲目排外B.依赖外国,崇洋媚外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D.自力更生与依赖外国并重17.( )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A.发展B.改革C.速度D.稳定18.( )是兴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A.改革开放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科学发展观D.四项基本原则19.( )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四项基本原则C.改革开放D.发展2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阶级矛盾B.敌我矛盾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2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革命的阶级斗争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是A.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C.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D.沿海、周边、内地24.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A.发展B.创新C.不断改善人民生活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战略是A.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相结合B.自力更生、独立自主C.全面开放、兼顾内外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26.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开放新阶段的是A.兴办经济特区B.开放浦东新区C.扩大出口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7.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A.对抗性矛盾B.非对抗性矛盾C.人民内部矛盾D.敌我矛盾28.四项基本原则不包括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坚持实事求是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9.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30.改革的目的是A.建立市场经济B.建立民主政制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建立充满活力的国有企业31.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完整系统论述的文章是A. 《论人民民主专政》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 《论十大关系》D. 《论联合政府》32. “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 生产力的发展B. 综合国力的提高C.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 国际地位的提升3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B.实用主义的标准C.判断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D.实践标准在思想领域的具体化34.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中A.改革是目的B.发展是硬道理C.发展是前提D.稳定是动力35.经济全球化是A.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B.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C.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D.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36.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办法是A.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B.有计划、由外到内、全面展开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D.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37.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快利用两种资源,这两种资源是A.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B.生产资源和财力资源C.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D.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38.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A.改革B.开放C.斗争D.加强法制39.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在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40.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第一个实行承包的是A.大邱庄B.小岗村C.华西村D.深圳小渔村41.邓小平正式使用“对外开放”的表述是在A.1980年B.1990年C.2000年D.2001年4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的深刻总结。

A.世界经济发展历史B.中国发展历史C.中国古代发展历史D.中国近代发展历史二、多项选择题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A.两个市场B.两种资源C.两套本领D.两种优势E.两种制度2.江泽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党工作的大局是A.抓住机遇B.深化改革C.扩大开放D.促进发展E.保持稳定3.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挑战主要表现在A.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B.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C.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E.特区的建设4.改革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A.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B.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C.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D.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E.一切根本制度5.我们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时,必须做到A.坚持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方针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D.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E.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6.实行对外开放是A.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B.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C.我国实现现代化之前的重要政策D.为了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E.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7.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遵循的原则是A.引进最新、最先进的技术B.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引进C.必须从现实的国情出发,力求取得最佳效益D.必须同国内的消化、吸收、运用和创新相结合E.应同我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8.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有A.扩大对外贸易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D.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E.发展国家旅游业9.我国引进外资应遵循的原则是A.优先引进短期商业贷款B.按照产业政策,积极吸引外商投资C.利用外资必须规模适度,要同偿还、消化能力相适应D.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E.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10.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有A.外国公司的直接投资B.外国政府和银行的贷款C.国际金融组织贷款D.在国外发行债券E.对外投资11.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开放的领域和范围更加扩大,这意味着A.面临更激烈的竞争B.政府的宏观调控难度增加C.贸易摩擦增多D.经济风险减小E.利润增加1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发展是目的B.改革是发展的手段和动力C.改革要以稳定为基本前提D.发展要以稳定为基本前提E.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13.三十多年来的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有A.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B.体制问题上不搞姓“社”和姓“资”的争论C.以经济的改革为重点与其他改革全面展开D.既大胆又稳妥地推进渐进式改革E.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4.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 A.内外联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B.与发达国家经济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C.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D.与世贸组织要求相适应的开放型经济体系E.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15.我国的对外开放是A.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B.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C.多层次的对外开放D.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E.暂时的权宜之计16、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A.经济体制B.公有制C.按劳分配D.人民民主专政E.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7. 邓小平明确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有利于A.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 增强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吸引力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E.是否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18.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是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B.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C.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推进对外开放D.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E.以对外开放为主,自力更生为辅19.实行改革开放是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E.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20.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A.基本政治制度的改革B.政治体制的改革C.社会体制的改革D.经济体制的改革E.文化体制的改革2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内容主要有A.矛盾的普遍存在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C.社会主义社会同其它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解决矛盾的途径及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不同D.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E.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2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人民内部矛盾D.敌我矛盾E.非对抗性矛盾23.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必须明确A.谈论姓“社”姓“资”问题没有意义B.不能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抽象的去谈论社会主义C.不能把可为“资”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D.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E.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决不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24.邓小平讲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这场革命同“革命”这个词的本意A.是完全相同的B.革命的对象不同C.革命的形式不同D.革命的性质不同E.所解决的矛盾不同25.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最重要依据是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C.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D.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E.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2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B.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C.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D.是对抗性的矛盾E 是不可调和矛盾27.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贡献表现在A.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B.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C.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D.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E.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28.改革是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B.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C. 是一场新的革命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E. 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29.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就是指A.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B. 改革的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C.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D. 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其优越性E. 改革是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30.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A. 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简单修补B.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C. 改革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D. 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E. 改革引起了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深刻变化31.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A. 无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B. 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C. 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开放政策D.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实行开放政策E. 在政治方面实行开放政策32.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A. 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B. 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C. 本质上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D. 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E. 体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33.我国的改革是A.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B.中国的第二次革命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改良E.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34.我国的改革A.对象是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根本制度B.目的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C.是推进各项事业的动力D.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E.必须彻底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35.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其中A.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B.要发展就必须改革C.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D.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必须改革和发展E.稳定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36.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A.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B.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各国实行开放政策的结果D.各国加强联系的结果E.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的结果37.我国的对外开放是A.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B.对所有国家的开放C.经济政治文化全面的开放D.一项权宜之计E.仅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38.“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判断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B.生产力标准的深化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D.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E.实践标准在思想领域的具体化39.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是A.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在本质上是统一的B.对外开放可以增强自力更生能力C.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D.对外开放是自力更生的立足点E.对外开放必然削弱自力更生的能力40.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全方位B.多层次C.宽领域D.多渠道E.多形式4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效率就是A.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B.扩大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C.控制高能耗的产品出口D.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E.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42.在引进外资时我们必须A.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B.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C.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D.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的作用E.尽可能多的引进外资43.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要A.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B.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C.加快培育我国的国际知名品牌D.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E.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三、判断题1.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