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第一节 第二节 疾病与健康 我国人群主要健康问题
第一章第一节 第二节 疾病与健康 我国人群主要健康问题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控制,可能会在全国甚至 全球范围传播
SARS的流行是最好的例证。全球共有 近8000例SARS病例,其暴发清楚地展 现了一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如何导致全 球范围内的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
SARS的暴发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总额 估计高达253亿美元,并使2003年国内生 产总值下降1%-2%!
包括营养、锻炼、戒烟、戒酒、 戒毒、预防暴力等
地球上70亿人中,一方面数以千万的 人口正处于缺少赖以生存的食物、饮 用水和安全。而另一方面存在不健康 的消费,尤其是吸烟和酗酒、高脂、 高糖、高盐食品的消费。因此,采取 干预措施,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减 少疾病、减低病死率、维护健康是一
项事半功倍的事情。
• 耐药结核病不断流行一成为制约我省结核 病控制取得进一步进展的主要问题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耐药结核病问题在我省十分突出
据2008年江苏省结核病耐药性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 我省的结核菌总耐药率为45.69% • 初始耐药率为37.80%:获得性耐药率为64.73% • 初始耐多药率为7.04%,获得性耐多药率为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远离亚健康十条建议
1. 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 2. 不忘吃早餐; 3. 少荤多素,饮食清淡; 4. 每天坚持半小时的适量运动; 5. 不吸烟; 6. 少饮酒; 7. 要喝茶; 8. 注意居室卫生,拒绝毒害; 9. 家庭和谐,保持适度性生活; 10.开朗豁达,心情愉快。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健康是个连续谱
第三种状态 (亚临床 亚健康) 疾病 ——————————— 健康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亚健康状态
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是指处于健康 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
是指还未够上诊断疾病的标准,但 已有程度不等的健康损害,或具有发生某 种疾病的高危倾向。
从亚健康状态既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恢复到健康 状态,也可以向坏的方向转化而进一步发展为各种 疾病。这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
中国面临多重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挑战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1.传染病仍然是当前严重威胁人 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 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占40种,发病人数占病人总数的85%。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传染病的 危害尤为严重,如艾滋病、血吸虫病、 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 态势十分严峻
2009
2010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1985-2010年全国历年报告 HIV/AIDS变化趋势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截止2010年12月底,全省历年累计报告HIV抗体阳性者5637例, 其中艾滋病病人1883例,HIV/AIDS死亡837例 。
1991年: 首例HIV感染者
1999年: 首例艾滋病患者
10
流行性感冒
19067 健康手教足育口与病健康促进学17
麻风病
0.5291
中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趋势
疫情报告结果显示:报告感染者人数基本稳定,报 告病人数明显上升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AIDS HIV HIV/AIDS
20000
10000
0 2008年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 较普遍存在“六高一低”的倾向: 生理和心理的高负荷、高血压、高血脂、 高血糖、高血粘度、高体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
表现为“一多三减退”: 指疲劳多,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 和适应能力减退。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常见亚健康综合症
电视综合征 空调病 家电噪声病 热水浴中毒 地毯病 席梦思腰痛病 高楼综合征 办公室综合征 书写痉挛症 汽水综合征 甜食综合征 啤酒病 主妇综合征 考试综合征 离退休甜食综合征 减肥不当症 计算机病 应激性心理障碍 夜班病 应激性生理障碍
34.44% 以上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2001-200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人数前三位
1400000 1200000 1000000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0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第三次卫生革命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 人类健康长寿为目标,社会卫生策略 注重健康促进策略,应当涵盖决策指 挥系统、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预 防控制系统、执法监督系统、信息系 统、应急反应系统、医疗救治系统、 后勤保障系统等,以合力保障社会群 众生命健康。
世界三次卫生革命的对象及对策
卫生革命 对 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健康危害—高血压患病率呈阶梯式上升
中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变化趋势
患病率:%
高血压患者 增速惊人
2300万
5000万
1.1亿
1.8亿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我国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健康危害—高胆固醇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年龄标化患病率(%) (35~59岁人群)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幽灵般的职业病:我们不得不防的灾难
无良企业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开胸验肺
职业病防治法有关当事方法律关系
劳动者
政府监管部门 履行保护健康义务 主张健康权利
用人单位
职业卫生服务机构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5.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 题、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妇女的产后和更 年期抑郁、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 药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2010年全国报告病例数、死亡数前
10位病种
发病
死亡
病死率(%)
位
次
病种
发病数
病种
死亡数
病种
病死率
1
乙肝
300953 艾滋病
2
83% 肺结核
284851 肺结核
3
其它感染性腹泻 病
119344
狂犬病
4
梅毒
90211
乙肝
2087 553
狂犬病 艾滋病
100 31.8577
334
乙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健康危害—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失衡
粮谷类食物供能比
脂肪供能比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粮谷类食物供能比逐年下降,脂肪供能比逐年上升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健康危害—过量饮酒
• 中国15-69岁居民30天内饮酒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形分布。不论男女,均以 45-59岁组饮酒者的比例最高,男性在各个年龄段均明显高于女性,城市与农村没 有明显差别。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HIV抗体阳性发现数 AIDS报告数 HIV/AIDS死亡报告数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全球结核病发病情况
2009年全球估计新发结核病例940万,发 病率约为137/10万
2009年全球估计1400万(范围1200-1600 万)患者,估计患病率为200/10万
130万人死于结核病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第二次卫生革命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 防治对象,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 性肿瘤、意外伤害、精神病等。 社会卫生 策略主要是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 效果、加强疾病监测,提倡建立健康的生 活行为方式,不吸烟、不酗酒、不吸毒, 提出合理营养与体育锻炼等综合性卫生措 施,才有可能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
健康危害—超重、肥胖率明显上升
超重
肥胖
超重/肥胖
1992-2002十年间,中国人群超重、肥胖率明显上升,超重率上升 了37.5%,肥胖率上升了70%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健康危害—身体活动不足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3次及以上/周 ✓30分钟及以上/次 ✓中等运动强度及以上
16-19岁 20-29岁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完成了西方国家需 要一、二百年才能完成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特 别是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人口快速增 长,密集的农业生产和化肥的过度使用,迅速的 城市化和工业化,致使慢性病、精神卫生和伤害 的重要性更加突显,且与全球形势一样,增加了 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69岁
70-岁
各年龄组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均处于低水平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
4. 职业病将长期存在,危害严重
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接触职业 病危害因素的总人数超过2亿。估计现有尘肺 病人44万多例,每年新增尘肺病例约1万例;
企业的主要分布:乡镇、三资、民营个体企 业; 行业分布:职业危害分布于30余个行业,以煤 炭、冶金、建材、有色金属、机械为主。
26.6667
179 新生儿破伤风 8.8083
5
手足口病
77171 甲型H1N1流感
67
流脑
7.9208
6
流行性腮腺炎 74071
丙肝
35 钩体病
3.7037
7
丙肝
43726 出血热
32 出血热
1.4652
8
痢疾
27081
梅毒
21
疟疾
1.3784
9
淋病
21693 新生儿破伤风
17 甲型H1N1流感 0.7219
对策
第一次 第二次
传染病、 寄生虫病
疫苗、抗生素、 消杀灭
心、脑血管病、 健康教育、 恶性肿瘤、糖尿病 自我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