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人文底蕴及内在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人文底蕴及内在意义
人。 这亦是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淮南子》 如 与嵇康的 《声无哀乐论》 则兼容儒道, 将自然 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 蕴, 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 体现出特 有的对人的关怀。 传统中国美学思想的形成, 本身就是一 种人文精神的成果。 它源自美学思想人物内 心深处的人文关怀, 表现为对特定年代文化 危机的忧患, 对再造审美理想的责任感。 从 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来看, 美学人物首先是 必须具有思辨性和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 家, 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峰端 上来考察审美现象,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 比如春秋以来, 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 嬗变, 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 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 展开了激烈 的争鸣, 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 儒 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 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 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 是中国古 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这种注重 人生与艺术的统一, 追求个体与社会统一的 精神品格, 成为后来中国传统美学向前发展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 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人生价值观, 在 传统美学中以人格境界彰显出来, 传统美学的 人文底蕴与精神价值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发挥其 的延续和传承。
寄托和超然的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的动力和方向。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种成果来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 原有的作用, 是个体的经验和认知, 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 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人与群体、 参考文献: 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 是人类文明与自然 天文既有一致之处,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精髓在于突出了人文与天人的联系, 强调 人类要顺从自然之道来施行教育,主动地 这表明了中华文化很早就确立了将人类 精神, 即所谓的 “天人合一” 哲学理念。 中国 传统的 “人文” 含义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来 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5.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 1999 6.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91 7.[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武立君 中国环境管理学院 张 群 秦岛职业技术学院
。 然流露, 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一种 “化成天下” 的追求目标,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 置于宇宙一体中去考察,以自我化成的人文
025
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
形成了乐观向上的 性以及意象性,是因为其人文底蕴的深厚, 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
具 生命意义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超越, 于宗教作用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
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汉魏以来, 归,这两种境界都是以主客体的分裂为特
艺术理论
2008・ 07 美术大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人文底蕴及内在意义
The Cultural Content and Connotation of Esthetics in Chinese Culture
文 / 武立君
张
群
传统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它把中国东方哲学思想和理念与文艺思 想融于一体, 具有文化形态上的丰富性和多 样性, 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东方文化的内蕴 性和人生观。 中国传统美学的内蕴性和哲理 它是以人为中心, 将自然、 人与审美有机地 融合在一起。 所以, 对传统美学的学习和研 究, 就不能不把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联系在 一起研究。 传统中国美学的人文底蕴, 首先体现在 对人生理想的阐释及人生个体生命意义的不 断的追问中。 华夏民族是一个珍视生命、 以 和为美的民族。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 意义的诠释, 相对于哲学的理性思辨与伦理 的实践, 审美活动通过 “吟咏情性” 使人的 , 获取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在某种意义上可 以说得到了生命本体的超越。 这一点, 在魏 中国社会进入了亘古未有的动荡和分裂之 中, 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放弃对于陈腐黑 暗社会的抗争和自我理想人格的追求。当 时, 在各种学术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 思考的同时, 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 人格的创造活动, 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也融 入美学思辨之中。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一个 艺术的自觉时代, 但同时又是一个美学的自 觉时代,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 代。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 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述: “汉末魏晋南北朝 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 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 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 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时 期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是向往 理想的精神境界, 试图从迷茫和痛苦中得到 解脱, 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是个人本性的自 符合人类本性的、 返归自然的生活, 成为新 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 精神人格重构 方面, 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 更能 与人生理想需要相契合。 当时的美学著述灿
烂辉煌, 对后世影响极大, 可以说正是这种 文化精神的结晶。 传统的中国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 独立地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 中华民族 人生观, 生生之谓易” 乐天知命而不忧” “ 、 “ , 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 不管这里面有多少消 极的成分和因素, 但是这种文化心理却使得 中国人在遭遇困厄与痛苦时, 都能够在审美 活动中获得解脱和超然。 审美具有止痛安神 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 “ 远望可以当归”是 , 传统中国美学对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 价值观念和准则。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 渗透 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体验, 这 种感悟和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 它不同 备丰厚的审美蕴涵。 西方的哲学或者是以认 知为特点,或者是以超验的宗教世界为指 征 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则主张将人的本体 ; 价值构建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上, 而这种统 一又是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和前提。 这就决定 了中国本土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 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作用, 这就是华夏民族独 有的文化特点。 传统中国美学的人文底蕴, 又表现在本 身的自我教育意识。 人文主义思想不仅表现 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 同时也表现在运用这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审美活动不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