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编号________ 护理20 年月日营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2011年10月病理学基础教学大纲Basic Theory of Pathology课程编号:10264066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营养学先修课程:营养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人体解剖学后续课程:临床营养学、中医饮食营养学、药膳学、毒理学总学分:3.0学分主讲教师:田颖,博士,讲师,主要研究基础营养学,Email:tianyingjob@大纲执笔人:田颖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病理学总论部分的理论讲授和实验,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1学时)一、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五、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本章重点:病理学的概念和观察、研究方法。
难点:新技术在病理学诊断及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病理学的概念和观察、研究方法,了解新技术在病理学诊断及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6学时)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1.萎缩2.肥大3.增生4.化生本节重点: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类型、形态特点。
难点:化生的概念。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化生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理解萎缩的概念和类型,肥大、增生的概念及一般形态特点。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一、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二、损伤的形式三、损伤的形态学变化本节重点: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
难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原因与发生机制。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变性的概念、类型及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和病变特点,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和病变特点,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了解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原因与发生机制,粘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的概念和病变特点。
第三节凋亡一、凋亡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二、凋亡的机制三、凋亡与坏死的比较本节重点:凋亡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
难点:凋亡的机制。
教学基本要求:细胞凋亡的概念和光镜下形态学特点,凋亡与坏死的比较。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6学时)第一节再生一、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三、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四、干细胞在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本节重点: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难点: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修复的分类,再生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的概念。
理解上皮、血管、结缔组织的再生过程。
了解细胞再生的机制。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一、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二、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和机制本节重点: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难点: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和机制。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成分、结构、功能与结局,机化的概念和意义。
了解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创伤愈合一、皮肤创伤愈合二、骨折愈合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本节重点:一期、二期愈合的条件和特点,骨折愈合的过程。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一期、二期愈合的条件和特点,骨折愈合的过程。
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2学时)第一节充血和瘀血一、充血二、瘀血本节重点:充血、瘀血的病变特点。
难点:肺、肝瘀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和后果。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充血、瘀血的病变特点,肺、肝瘀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和后果。
理解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形态特点、类型和意义,瘀血的原因。
第二节出血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病理变化三、后果本节重点:出血的病理变化。
难点: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后果。
第三节血栓形成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三、血栓的结局四、对机体的影响本节重点: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血栓的结局。
难点: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和条件,血栓的类型、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
第四节栓塞一、栓子运行的途径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本节重点:栓子运行的途径,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栓子运行的途径、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栓塞的概念、类型、血栓栓子运行的途径及对机体影响;栓子的类型。
理解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的概念、形成机制及后果。
第五节梗死一、形成条件和原因二、病变及类型三、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本节重点: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难点: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梗死的概念、原因、病变类型、形态特点、影响和结局。
第六节水肿一、发病机制二、病理变化三、后果本节重点:水肿的病理变化。
难点:水肿的发病机制。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水肿发生的机制和病理变化。
理解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炎症(11学时)第一节炎症的概述一、炎症的概念二、炎症的原因三、基本病理变化四、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本节重点: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难点: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炎性渗出的概念、渗出液的特点和意义,炎性浸润的概念、炎细胞种类、形态特点及其作用,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理解炎症的概念、原因和意义,渗出过程和发生机制,变质的概念及原因,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了解炎症介质的概念、常见炎症介质及意义,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
第二节急性炎症一、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二、血管通透性增加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四、炎症介质的作用五、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六、结局本节重点: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结局。
难点: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炎症介质的作用。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急性炎症的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
理解急性炎症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慢性炎症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二、慢性肉芽肿性炎本节重点: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慢性肉芽肿性炎。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慢性炎症的组织学类型和病理变化。
第五章肿瘤(12学时)第一节肿瘤的概念一、肿瘤的概念二、肿瘤性增生、非肿瘤性增生本节重点: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非肿瘤性增生。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一、肿瘤的大体形态二、肿瘤的组织形态本节重点:肿瘤的大体形态、组织形态。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肿瘤的一般形态和基本组织结构。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一、分化二、异型性本节重点:分化、异型性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难点:分化、异型性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分化、异型性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一、命名原则二、分类本节重点:肿瘤的命名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肿瘤的大致分类和命名原则。
第五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一、肿瘤的生长方式和生长速度二、肿瘤的扩散本节重点:肿瘤的生长方式、生长特点、扩散途径。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
了解恶性肿瘤浸润及转移机制。
第六节肿瘤的分级和分期分级与分期的原则本节重点:肿瘤的分级与分期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第七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一、良、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二、副肿瘤综合征本节重点:良、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副肿瘤综合征。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八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一、良恶性肿瘤的区别二、交界性肿瘤本节重点: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要点。
第九节常见肿瘤举例一、上皮组织肿瘤二、间叶组织肿瘤三、神经外胚叶肿瘤本节重点:癌与肉瘤的区别。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癌与肉瘤的区别。
了解常见上皮性、间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神经外胚叶肿瘤、多种组织构成的肿瘤。
第十节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一、癌前病变二、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本节重点: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的概念。
难点: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的概念。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的概念。
第十一节肿瘤的病因和发病学一、分子基础二、环境因素三、遗传因素四、免疫因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十二节肺癌一、病因二、病理变化三、扩散途径四、临床病理联系本节重点:肺癌的病理变化、扩散途径。
难点: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好发部位、类型、主要临床病理特点、扩散规律,隐性肺癌的概念。
了解肺癌的病因。
教材: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主要参考书目:1、丁运良主编《病理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2、付文群,王玉静主编《病理学速记》、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
3、王国英,刘宝源主编《病理学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2011年。
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Toxicology课程编号:10264145课程名称:毒理学实验学分:0.5 学分实验学时:16适用专业:营养学实验名称与学时安排实验一实验动物的染毒和处置实验性质:基本操作训练实验内容:标记,经口染毒,注射染毒,血液采集,麻醉,安死术,大体解剖。
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实验动物染毒的主要途径,掌握实验动物标记、染毒、血液采集、麻醉、处死和解剖的方法。
注意点:灌胃针的正确使用;注射部位的准确选取;染毒的最大容积;安死术后,确认动物死亡;避免被动物抓伤、咬伤。
实验二急性毒性试验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动物称重、编号与随机分组,剂量设计,受试物的配制,灌胃操作,动物中毒体征和死亡情况观察,LD50计算,受试物毒性分级。
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急性毒性试验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急性毒性试验动物随机分组、剂量设计、LD50计算和受试物毒性分级的方法。
注意点:应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和拟采用的计算LD50的方法确定实验组数和各组的剂量;染毒后注意观察动物中毒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死亡数和死亡时间,做好记录。
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实验动物的选择,染毒途径和次数的确定,剂量的选择,骨髓液的制备和涂片,固定,染色,观察计数。
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的原理,掌握检测断裂剂和部分非整倍体致突变剂的方法。
注意点:染毒途径原则上采用与人体接触化学毒物相同或相近的途径;一般采用两次或多次染毒;至少设3个剂量组,另加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组。
实验四核酸的分离纯化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样品的制备,细胞的裂解与消化,DNA的抽提和纯化。
实验目的与要求:了解酚-氯仿提取法的原理,掌握核酸分离纯化的方法。
注意点:加入裂解缓冲液前尽量使细胞均匀分散,以减少团块的产生;蛋白酶K应新鲜配制;DNA提取中可能会受到少量RNA的污染,可在提取过程中加入无DNA酶的RNA酶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