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百科(四)光照图判读的一般规律光照图判读的一般规律1、确定南北极:⑴、侧视图:一般说来,上北下南。
⑵、极视图:①、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方向自转。
②、自转方向与东经度增大方向一致,与西经度减小方向一致。
2、确定方向:⑴、经线指示东西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为东,与自转方向相反为西)。
⑵、纬线指示南北方向(指向北极为北方,指向南极为南方)。
3、确定经线和纬线:⑴、数字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
⑵、数字往自转方向减小的是西经。
⑶、数字往北极方向增大的是北纬。
⑷、数字往南极方向增大的是南纬。
⑸、东西两半球分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
⑹、西经20°往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东经160°则正相反。
4、确定晨线和昏线:晨昏线(圈)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⑴、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夜为昏线。
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昼为晨线。
5、确定日期和季节:⑴、北极圈内极昼,或南极圈内极夜为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
⑵、南极圈内极昼,或北极圈内极夜为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圈)与经线重合,或北极、南极无极昼极夜为春分或秋分,日期分别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6、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一天中,太阳依次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某条纬线上的点,但在某时刻只能直射其中一点。
A、直射的经线:⑴、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平分昼半球经线的度数,也就是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⑵、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0点,在地球上与该经线背对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
B、直射的纬线:⑴、北极圈内极昼或南极圈内极夜,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⑵、南极圈内极昼或北极圈内极夜,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⑶、晨昏线过南北极点,或晨昏线(圈)与某一条经线圈重合,太阳直射赤道。
⑷、北半球昼长夜短,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全球昼夜平分,直射点在赤道。
7、确定地方时:确定地方时,一般要参考下列几点的地方时。
⑴、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点,该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都为6点。
⑵、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点,该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都为18点。
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点。
⑷、背对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
8、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将纬线分成昼半弧和夜半弧。
⑴、昼半弧长短决定昼长,夜半弧长短决定夜长。
⑵、昼半弧占所在纬线的几分之几,则昼长相应占24小时的几分之几。
夜长同理。
⑶、同纬度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⑷、南北半球同纬度数的两条纬线昼夜状况相反,北半球同纬度昼长等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⑸、弧长15度,对应昼夜长短为1小时。
9、太阳直射点移动和昼夜长短变化:⑴、春分时,直射点在赤道,直射点北移,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⑵、从春分到夏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⑶、夏至时,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移停止开始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
⑷、从夏至到秋分,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⑸、秋分时,直射点在赤道,直射点南移,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⑹、从秋分到冬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⑺、冬至时,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移停止开始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
⑻、从冬至到春分,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10、确定日出日落时刻:⑴、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⑵、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
⑶、某地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⑷、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1日。
⑸、春分或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
⑹、赤道上全年昼夜平方,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11、确定太阳高度:㈠、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⑴、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12点时。
⑵、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子夜,即地方时0点时。
⑶、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㈡、正午太阳高度:⑴、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⑵、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⑶、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㈢、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⑴、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⑵、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⑶、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⑷、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12、确定日期分界线: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该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
另一条日期分界线为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该线即是前一日的24点,也是后一日的0点。
⑴、0点经线向东到日界线日期早一天;0点经线向西到日界线日期迟一天。
⑵、当太阳直射点在东经度上,0点则在西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大半。
⑶、当太阳直射点在西经度上,0点则在东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小半。
⑷、当太阳直射点在0°经线上,0点则在180°上,即日界线上,全球上为同一天。
⑸、当太阳直射点在180°上,0点在0°经线,全球早一天和晚一天范围相等。
此时,北京时间为8点。
地球自转的意义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三种:昼夜交替、时差(包括地方时和区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一、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的自转。
2.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3.晨昏线含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包括晨线和昏线。
晨昏线的判读:①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
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点对应的为晨线;赤道上的地方时为18点,对应的为昏线。
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二、地方时和区时1.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点的时刻较早,西边地点的时刻较晚。
计算方法:所求地点的时间=已知地点的时间±(两地相隔的经度数÷15°)×1小时(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以东用“+”,反之用“-”)2.时区和区时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向东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
在零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即十二区。
区时的含义:为了方便计时,把每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通用的时间,即区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计算某地所在的时区:用该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所在经度来确定;时区差的计算:若两地同属于东时区或同属于西时区,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差,若两地分属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和; “+”、“-”号的取舍:若要计算的地方位于已知地的东侧,用“+”,反之用“-”)。
地方时和区时的关系:一般从光照图上读到的时间,均是地方时,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一定是地方时12时,由于区时从地方时而来,区时即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则二者关系又密切联系。
两个地点的地方时,可以相差时、分、秒,而两个地点的区时之差只能是小时。
3.日期界线概念: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日界线的特征: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
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为了附近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的划定避免通过陆地。
过日界线时日期的变更: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即一天。
因此,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2.偏移规律北半球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判断物体偏转时一定要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来判断,否则会出错)3.体现一般在水流、气流等无动力作用的物体上体现的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