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来源: 翟光耀的日志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历时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于1824年春,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维也纳。
最初贝多芬计划在柏林首演,后经维也纳众多的朋友坚决请求,才改在维也纳。
首演当晚音乐厅里座无虚席,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参加盛会,贝多芬的往年好友兹梅斯卡尔,正卧病在床,他要求别人用担架将他抬到剧场以恭奉盛会……。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
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
听众沸腾了,欢呼、兴奋、不能自己,许多人流下了热泪。
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
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
这早已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到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
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
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
全曲共为四个乐章,在作品中,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全人类说话,大胆地打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
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
第一乐章: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
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
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
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
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第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浓缩版。
第二乐章:表现人类在战胜了众多的艰难困苦之后的蓬勃发展。
前进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蓬勃发展是在战胜了自然界之后。
而人类社会在自身的发展中又不断地出现新的矛盾。
人类与自身存在的丑恶的东西的斗争又变的渐渐突出,这种与自身的斗争不同于与自然界的斗争,具有更多的复杂性。
贝多芬坚信人类最终会战胜自身丑恶的东西。
第二乐章是以光明必胜的坚定信念而结束。
第三乐章是表现人们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
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和思念。
在这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准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得到神圣的欢乐和幸福,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
第三乐章结束前的音乐已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
第四乐章一开始音乐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
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
似乎在说:不要这些
陈旧的东西,要创新,要前进。
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之后。
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
《欢乐颂》主题首先由低音大提琴奏出,接着渐渐发展扩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