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传染病防控(主题班会PPT)

校园传染病防控(主题班会PPT)


皮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 发疹
时间-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 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
分布-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 异,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 科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 形态-分4种
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②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 等 ③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流脑等 ④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 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
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 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 一种疾病的病人。 (2)地方性 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 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 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 。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起,可分
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至39 ℃ 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 升,呈梯形曲线。
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 后持续数天到数周
3)体温下降期-体温可缓慢下降, 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在一天内降 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
2、皮 疹
手足口病
猩红热皮疹
四、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 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 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 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
传染源
消化道
呼吸道
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血液及性传播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 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 者和受感染动物。某情情况下,外环境有时也可能成 为传染源。
3、全身中毒症状
全身乏力 食欲不振 头昏头痛
传染病的几个特点
一、病原微生物 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二、传染性 这是与其他疾病最重要的区别
三、流行性:散发、流行、暴发 三个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1)流行性 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 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
(二)控制性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防止疫情扩 散,尽快平息疫情的措施。

1.疫情管理:对所发生的每一例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都应按规定
及时报告、登记。

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的主要来源,是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报告种类: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
2.疫情控制

(1) 消灭传染源:

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只要做
包括预防性措施和控制性措施。
(一) 预防性措施

预防性措施是指在尚未出现疫情之前,针对可
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和可能受病原体威胁的易感人
群所采取的措施。
1.改善卫生条件:消除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疾病传播因素或使其无 害化,是预防传染病的根本措施。因此,必须改善城市卫生面貌,保 持饮水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实施粪便、垃圾管理和无害化,做 好消毒、杀虫、灭鼠工作。
到“五早”,才能控制传染病,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
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定期随访观察。

密切接触者:是指与传染源有过接触且可能已受感染而
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都应进行检疫。如甲类传染病应
进行留验观察,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则实施医学观察,可正常
工作和学习,但要接受体检,测量体温,做病原学检测和必
(3) 保护易感人群 当发生传染病时,采取被动免疫是保护 易感者的有效措施。应急接种、锻炼身体等。
第二部分
冬春季校园常见传染病
手足口病 流行性感冒 麻疹 风疹 流行性腮腺炎 水痘 肺结核
手足口病
概念: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EV71、COX A-16、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 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 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要的卫生处理,如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对其接触者可实行
预防接种。
动物传染源:检疫、屠宰、焚烧、掩埋、消毒等处理。
(2)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所采取的 措施;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污染环境,通风和 空气消毒则是重点;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从肠道排出,应 对粪便、垃圾、污水进行处理,并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 惯;预防性消毒是针对可能受致病菌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 行消毒,是最常用的措施。
传播途径 主要症状 易感人群 预防措施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 天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
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传染病基础知识和管理 冬春季常见传染病 托幼机构与学校传染病报告 与管理
第一部分
传染病基础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 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细菌、病毒、螺旋体),小部分 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传播途径:日常生活接触:如通过手、用具、玩 具等虫媒传播:蚊子(乙脑,疟疾)跳蚤等
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 疫力的 人称为易感者。
以上三个条件是 传染病的传播、流行的最基本条 件,缺一不可。
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是指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 的具体方法,主要是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 人群三个环节采取的综合措施。
2.开展健康教育:面向全社会,动员群众自觉的改善不利于健康的 行为和习惯,讲究公共卫生公德,建立起科学、卫生的生活方式,提 高自我保健意识。健康知识对控制和预防传染病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是国内外公认的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方法。
3.做好免疫规划工作:免疫规划是通过预防接种的方法来提高人体 免疫水平的一种特异性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相应的传染病,是 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关主题